标题 | 以美促学,感受化学幸福课堂 |
范文 | 周行 【摘要】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好一门课程是多么的重要,针对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以及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我的体会是:利用化学教材中的插图、将图片故事化、趣味记忆、小故事创设教学情景等化学中的“美”为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化学之美,领悟人生之美。 【关键词】化学教育 学习兴趣 感受化学 领悟人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56-01 我觉得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说,在学习方面最为缺乏的是主动学习。而兴趣是激发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最直接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学习兴趣上去了,学业成绩才会相应跟着提高,我的观点是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感受化学之美,领悟人生之美。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有一个共同特征:如果本节课有实验相关内容,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对实验充满期待。在老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大家都会聚精会神地关注老师所引导关注的每一个环节和现象。学生的这一表现也给我极大鼓舞。但相反,学生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时兴趣大减。这便引起我的深思:如何能够将学生学习化学理论课程的兴趣保持甚至超越他们学习化学实验课的热情。我想作为老师需要充分挖掘化学学科之美,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美,感觉到每堂课都精彩,每天都盼望学习到新的化学知识,由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化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化学之美,领悟人生之美。 一、通过精彩插图让学生参与感受美 美的情境能使人心旷神怡,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中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事物更能激发他们对美的感受。新教材中丰富、精美的插图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学生在领到化学教材时,都怀着一颗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遍,一双双明亮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总是被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我们一定不要错过教材上这些精美的素材,这是学生们的兴趣之源。比如第一單元:“走进化学世界”中的插图,是一幅小猫栖息在2200℃火焰之上的照片,学生们看到这张照片,就产生强烈的探究未知事物的欲望。新教材的插图中,还编入了拟人化的示意图,极大增加教材趣味性。例如,初中九年级上册第77页图4-10,在介绍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时,编入了这样一幅插图,钠原子说:电子走开,我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氯原子说:我需要电子,我也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钠原子一脚把一个电子踢开,氯原子用一个网兜把电子网过来。接着,钠离子和氯离子手挽手成了好朋友。这样,把微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 二、通过趣味性记忆和成语等语言引发学生的发现美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一些平时语文课中并不起眼的词,当我们在化学课堂中运用到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们对这些词语学生却往往视如珍宝,觉得那些语言是多么迷人动听。 三、通过生动性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行为美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个化学知识、规律和理论背后都有一个化学家的故事。这些生动性故事是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的好素材。例如,在探究碳酸盐的性质时,引入侯德榜先生制碱的故事:面对外国资本家在制碱技术上的封锁,他凭着“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的信念,发明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探寻化学家的足迹,让学生们在慨叹其成功历程之艰辛的同时,又不得不为他们爱国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险探索科学真理的进取精神所折服。 四、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造美 有了爱美之心,有了发现美的眼睛、描述美的能力,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创造美吧! 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学科美的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力量。如在讲灭火的时候,我们可以举例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山林着火可以设置隔离带、泡沫灭火器等等、讲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的时候、可以举例蒸馒头时用小苏打而不用食盐、农业生产中草木灰不能与铵态化肥混合施用;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一些塑料制品、汽车轮胎、神舟六号飞船的耐火材料等都是通过有机合成制得的等等。通过把化学知识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发现、欣赏化学的美。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娱乐性。真正产生学习的兴趣欲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好:“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对于中学生,兴趣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化学的源动力。如果学生对化学充满兴趣,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但学习成绩可以提高,而且他们还会具备探究的热情,敢去在生活中去创造美。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切方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老师都应积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只有通过努力的研究和探讨,找到适合的方法并运用于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这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为了实现新课程目标:每位教师都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的同时,也对学生适时的做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从会有花开之时。 利用化学之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是我目标。 参考文献: [1]严萍;关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王伟群,王慧;让化学家的真善美走进化学课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年Z1期. [3]梁建军;化学史教育:理解科学本质的切入口[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饶志明,何锦红;化学史课程改革初探——案例教学法:科学素养教育的切入点[J];化学教育;2005年04期. [5]王丽红;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叶建立;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史内容要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王春海;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郭姿英;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情境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