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英汉语言与文化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范文

    丁涵

    【摘 要】空间是人类认识世界以及表达各种认知成果的基础。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达往往借助空间概念实现,空间隐喻渗透在人类的语言与思维当中,以它的概念化与范畴化展现了人类认知社会、创造语言的过程。与此同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也对空间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文化;空间认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47-01

    空间隐喻是指以空间概念为源域 (source domain) 向其他认知域 (cognitive domain) 或靶域 (target domain) 进行映射 (map),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过程。空间隐喻能够反映人类的空间认知主题,而空间认知主题也受空间隐喻的影响,能反映在空间隐喻当中。不同语言和文化能够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与空间认知,因此,拥有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群对于空间关系的理解也有显著的不同。

    英汉两个民族在空间的认知主题上有明显的差异。英国人倾向于把“垂直”维度从“三维方位”中区分出来,而汉民族群体则不区分这个维度,却有着独特的“以人/ 物为参照”维度。这些差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解释:

    一、语言的影响

    英语中关于“up”(上)和“down”(下)的隐喻十分丰富,且与“left”(左)、“right”(右)、“front”(前)、“back”(后)的隐喻极少重合。例如:英语中可以用“cheer up”(振奋)表示高兴,“the time is up.”(到时间了)表示可预见等。而用“cast down” 表示“使沮丧”,“calm down” 表示“使平静”。这说明,英民族在接受“left”、“right”、“front”、“back” 以前,就早已积累了太多关于“up” 和“down” 的空间隐喻;而汉民族则更倾向于不作垂直和水平的区分,将“上、下、左、右、前、后”当作一个整体去记忆。根据汉民族语言的习惯,“上、下、左、右、前、后”这些空间词通常是作为一组方位词一起被汉民族人认知的。因此,在汉民族中,关于“上、下、左、右、前、后”的隐喻均十分丰富且用途广泛。比如:汉语中会用“上”“下”来表示森严的阶级关系,“上下级”关系非常明显;“上”和“下”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称呼当中,如“上天”、“上宾”、“下官”、“下人”、“在下”等。除此以外,“上”“下”还可以表示“时间或次序居前与后的”,如“上世之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上下五千年”,“下一季度”等。而除了“上”、“下”以外,“左”与“右”也常被应用于等级阶层上的划分,例如:“左将军”“右将军”就不仅隐喻着职位的区分,更是隐喻着地位之不同。可见,汉语的空间隐喻中垂直与水平概念一般交相使用,并无明显的区分。

    二、文化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迥然,这一点也深深影响着英汉两族人民对于空间的认知。

    西方民族信奉和崇拜上帝,因此英民族的宗教信仰使其人民形成了清晰的三界垂直的空间方位概念,即:天堂、人间和地狱。这种“垂直”维度的区分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西方的素描要求垂直或水平线条的细致划分。而汉民族则信仰“佛自在我心”,其人民对于垂直和水平的认知与汉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与空间观念相契合。汉民族最初信奉“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后又逐渐演化为“浑天说”,最终形成了空间无量化的观念,体现了空间观念中的无极。汉民族的主体空间观念为“万物一体,天人合一”,自此形成了独特的“以人/ 物为参照”维度。而且汉民族的主体文化并不提倡鬼神论,因此在文化生活中很少强调三界垂直的空间概念。汉民族区分“以物为参照”和“以观察者为参照”与汉民族语言及其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在做空间描述时运用的手法体现了这一空间认知主题,而汉民族对于“物”和“心”的区分也不断强化了其对“以物为参照”和“以自身为参照”的关注,从而形成了这一空间认知主题。在语用层面上,汉语的空间隐喻比英语的空间隐喻更加繁杂而丰富。相比之下,汉民族更经常用空间词来隐喻辈分、尊卑、等级、地位、官职等,这些都与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密不可分。

    因此,可以预期英民族讲话者的空间认知主题必然与汉民族讲话者不同,英美文化和汉文化的差异影响了不同国家和人民的空间概念建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两国人民空间主题认知及空间概念建构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虽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英汉两民族早已发生了语言与文化的大融合,但他们对于空间隐喻的认知仍受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家旭.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2]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桂诗春, 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丁 涵(1984-),女,河北承德人,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理工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14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