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范文

    王竞熠

    【摘 要】本文分别从题材选取、审美特征、写实主义和影像语言等方面,通过对张元、王小帅、娄烨、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的影片进行分析来阐述论文观点,以研究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美学特征;电影;写实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80-02

    第六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自身所带有的文化现实和文化矛盾的背后,是新一代电影人审美观的转向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立场的转变。他们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善于纪录,在中国电影史上创造出了属于他们独具特色浓墨重彩的一幅佳作。

    以张元、王小帅、娄烨、管虎、贾樟柯等为首的第六代导演,他们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由于大量新鲜事物的出现与冲击,使他们显得焦躁不安,无所适从。在这种特殊环境所造就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更愿意以表现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和普通人的心态,客观地反映现实人群的现实生活状态,呈现出异于前几代电影人的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一、关注都市场景与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的题材选取

    第六代导演以自由、随性的手法展现现代都市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城市边缘人群的处境。在他们的电影里,他们的主人公往往是:流浪歌手、智障儿童、吸毒者、小偷等地位低下的边缘人物,而孤独、迷茫、绝望、混乱则是第六代电影反复表现的主题。第六代电影导演力求呈现真实,将摄影机镜头对准迷离浮躁的都市及被传统体制文化所屏蔽、处于都市边缘的“小人物”。在题材选择上,他们选择与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体验、选择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念,开始了他们的“突围”之路。

    第六代导演关注都市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他们与城市的发展共同成长,他们关注都市生活最为基础的一面,让观影者在真实体验中获得现代都市光与影、破碎与孤独的切身感受,紧抓现代都市中躁动不安、漂泊的情绪。破碎、零散与变形是他们在现代都市中的实在体验,他们将这种体验内化于心,镜头上呈现出后现代性来“对抗”第五代导演的乡风民俗,力求消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性问题。

    娄烨的《苏州河》是第六代影片中典型表现都市碎片化的一部影片。它未从上海的繁华作为着眼点,取而代之的是废弃的大楼、陈旧的码头与船舶、残破的桥梁、腐臭的苏州河以及破败不堪的街道、潮湿狭窄的民房,他用真实的镜头语言,再现了苏州河两岸的真实情况。

    “第六代”导演也同样关注城市的发展,他们以别样的方式观察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创作出一组与城市以及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的人的电影,他们以人道主义特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揭示都市边缘人的艰难处境和居无定所的漂泊状态,用细腻的情感,纪录的手法表现他们的焦虑和困惑。他们远离宏大叙事和公共话语,回归到个人叙事状态。他们在电影叙事中采用内省独白的方式来表现敢于抗争、无拘无束的精神追求。

    二、以丑为美的影像实践特征

    (一)都市先锋艺术家。在张元的《北京杂种》、管虎的《头发乱了》、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娄烨的《周末情人》等影片中,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都市先锋艺术家作为影片的主人公。

    管虎的《头发乱了》表现一代年轻人在规则内与规则外,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一种彷徨和担忧。张扬的《昨天》是热爱摇滚却走上吸毒之路的青年演员贾宏声的自传。这类影片集中探讨人生经验和社会变革之间密不可分的矛盾和纠葛,反映创作者个人的人生体会。以纪录的手法真实地呈现第六代电影人初出茅庐时焦灼不定、前途迷惘的生存状态。

    (二)特殊性取向者。同性恋题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影视行业隐秘而又尴尬的一类题材,但第六代导演力求有所突破,尝试多年以来影视行业的禁忌,于是出现了一批以同性恋者为对象的影片。比如张元的《东宫,西宫》是我国第一部以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同性恋者作为拍摄对象的电影。导演通过同性恋者阿兰和警察小史在派出所内的对话,向我们展现同性恋者的内心世界。何建军的《邮差》涉及姐弟乱伦、偷窥和同性恋等内容。这类题材颠覆了传统异性恋的经典恋爱模式,表达第六代导演自身对抗权利话语的诉求。

    (三)城市底层市民。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没有完善的情况下,第六代导演的视角关注到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家庭或个体因变故而被边缘化者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和张扬的《洗澡》为我们生动刻画了城中村中斑驳陆离的平民群像。

    三、写实主义与粗糙的美学风格

    第六代导演奉行“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的创作原则,对现实不虚饰、不美化,体现为一种“残酷的现实主义”,从而对弱势境遇的呈现显得真实可信。

    第六代导演对生活真实的还原首先体现在早期第六代电影大都取材于当下社会语境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如张元的《妈妈》、娄烨的《周末情人》、张扬的《昨天》等都取材于当下媒体报道的真实事件。第六代导演早期塑造了大量处于社会边缘的灰色另类人物,实际上也是自我内心体验的一种映射,他们要将审美和目光投向一种弱势境遇,关注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命运沉浮和心灵疼痛。第六代导演还学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更加表现出自然及原生态。第六代电影中的多数题材都取自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并由原事件的当事人本色出演,这类由自己演自己的影片,尤其是在角色为特殊工作者或者特殊人群时,这样的优势才愈发明显。例如《北京杂种》中,由于崔健等摇滚歌手的本色出演为影片增色不少。第六代导演由于其自身所带有的独特审美观念以及经费紧张窘迫等多种因素,使得第六代导演的影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粗糙美感。

    王小帅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电影有时候可能比较粗糙,技术上不够完善。其实我们的电影碰到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直面人生的态度,缺的不是漂亮的光线,而是灵魂的东西。”①其影片《冬春的日子》,整部影片阴郁沉闷,导演故意压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影像视点专注于夫妻二人。通过黑白影调制造压抑感,绝妙地传达出了夫妻二人与世隔绝的现状,以及他们孤独的内心感受。

    张元说:“我用一种粗糙的、带毛边的记录风格拍摄影片。”②于是我们看到了《北京杂种》中杂乱无章的拼贴和类似《筋疲力尽》的那种跳接式的剪辑,使得影片叙事出现破碎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叙事效果。

    如果说章明、王小帅、张元的粗糙更多是因为经费问题的话,那么贾樟柯则更有一种主观自觉。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中,《小武》和《站台》都是以自己生活的家乡汾阳作为背景的。导演通过未经修饰的画面和镜头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山西一个小县城的现状,有小偷,有鱼龙混杂的歌厅,有低俗的理发店,有形形色色的人……导演用各种各样的意象为我们还原了一个西部小县城的模样。

    从第六代导演的影像中,我们感到真实,看到的是未经修饰与美化,客观存在的,充满着粗糙美学的作品。在这种未经修饰的真实还原的影像背后,是内心对真实的表达与感悟。并且这种粗糙的美学,正是第六代导演们在经过多年沉淀以后对于生活和现实的回答,通过看似平静的画面和人物的塑造,实际为观众讲述的是他们在人生中的困惑。虽然可能枯燥难懂,但诚如波德莱尔所说:“沉闷往往是美的一种装饰。”③

    四、影像语言的选择

    第六代导演中出现了大量废墟的意象,废墟的表达主要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真实层面上的废墟,其二是引申义层面上的废墟。在第六代导演的生存环境里,他们对于深层意义上的表达要重于现实层面。第六代导演大都冷眼看待拆迁并在影像中大量出现废墟这一意象,废墟的出现具有一种否定和批判的意义。与第五代电影营造的“乡土”文化不同,第六代导演则是“即兴街头现实主义”,在第六代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街道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的场景。街道的露天舞台性,反空间性,让人群毫无防备地主动上演,由此可见街道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系统,是流动的和充满不确定的,也是象征自由的。

    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中力求展现真实,而长镜头是最能给观众以真实感的效果,他们在自己的影片中多使用长镜头,希望用最朴实最平常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呈现最客观的生活状态,以此来放大聚焦在小人物小事件上的人性特征。第六代导演把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反复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到极致。例如在贾樟柯导演的《小山回家》中,导演用7分钟的长镜头拍摄小山在街上走的情形:摇摇晃晃、跌跌撞撞,被冷得直哆嗦的可怜的小山,加上北京大街上人来人往,不同的人在这里真实的生存状态使影片看起来达到了完全真实处理,这样镜头语言使观众的感受沉浸在小山的心理状态,更多的是每个流浪在外独自打拼生活的人的心灵感受。

    第六代导演采用非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处理与剪辑结构,运用现代电影的新兴表达方式、长镜头、不做作的真实表演等,形成异于中国传统审美的叙事和审美观点。从第六代影片的题材选取、影像风格等美学形态中可以看出,第六代影片注重个人语境的表达,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淡化影片逻辑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影片中的感性层面,运用个人悲悯化的视点来关注当下都市中的小人物。由于第六代导演的影像风格与50年代欧洲艺术电影的基本特征有相似之处,戈达尔、法斯宾德等欧洲艺术电影的先驱们对第六代的电影人影响深远。因此,第六代的影片一定程度上在电影语言、电影观念等方面做到了与世界电影的沟通。第六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是连通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又一桥梁。其关注底层、关注边缘人物、城市灰色人群等这一新的艺术视角,带动了更多年轻的电影人,也为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节的亮相中打拼出新的一片天地。

    从第六代导演的探索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拍摄电影不再是一种权威体制下的特权,而是一种更普遍、自由的个性化、艺术化尝试的空间。

    注释:

    ①王珍.王小帅为何憔悴?[J].中国新闻周刊,2001,(10):72.

    ②金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金星、文葱、张元、刘元访谈[J].艺术评论,2004,(9):37.

    ③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M].东方出版中心,1996(613).

    参考文献:

    [1]程青松,黄欧著.我的摄影机不撒谎[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11).

    [2]陈旭光著.影响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3]李正光著.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4]汪方华著.坚硬的影像新时期中国电影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

    [5]陈旭光著.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周星著.中国影视艺术理论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