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汤显祖的理想型政治人格对其戏曲创作的影响 |
范文 | 李骋昊 【摘 要】汤显祖作为和莎士比亚齐名的戏曲创作家,他至情至性、追求自由的理想型人格的形成,和他坎坷的从官经历与接受的王学、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都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汤显祖的理想型政治人格的两点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政治道路,深入分析其理想型政治人格对他戏曲创作的影响与文学史价值。 【关键词】政治人格;至情至性;自由人格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29-02 一、汤显祖的政治道路概述 汤显祖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正值朝廷官员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的明代中晚期,明朝内忧外患,百姓民不聊生。万历五年的科举制度已经开始随着社会腐化堕落,逐渐变成了上层统治阶级徇私舞弊的交易品,以张居正为首的掌权者把控了当时的朝政,几乎垄断了国家提拔人才的渠道。“作出任命官员这一决定,总是先由张居正派人诱惑和笼络一批有才能的考生,其中便包括了汤显祖。但他不为所动。于是,在张居正当首辅的年月里,汤显祖永远名落孙山。汤显祖考取进士之后,仕途也并不是畅通无阻,反而布满荆棘。官闲不得志的他书写了《论辅臣科臣书》,触犯了君威,引起圣怒,他被贬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任小吏典史。汤显祖没有郁郁寡欢,反倒在那里创办了学院,以“君子学道则爱人”为宗旨,宣扬“天地之性,人为贵”,他更是大胆拷问“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两年后又被调至遂昌县担任知县。当时的遂昌是个“斗大小县”,处于“万山溪壑中”,“地少田畜,而丰于材”,当地民众生活穷困潦倒,“学舍、仓庾、城垣等作俱废。”面对这满目疮痍,汤显祖发愤图强,带领百姓解决虎患清除盗贼,兴建学校,施行人性化管理,获得了民众的一致好评。 “一时醇吏声为两浙冠”,但“长期屈沉下僚的汤显祖上感于官场的腐败,下感于地方恶霸之有恃无恐,还因为爱女、大弟和娇儿的先后夭亡而深受刺激”,最终罢官归田,执笔写下了“临川四梦”,在理想的王国里完整地描绘了他心中所想,实现了个人价值。 二、汤显祖的理想型人格的内涵 所谓“人格”,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从古至今,我国都很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政治人格特征。理想型的政治人格是儒家学派所倡导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但在传统社会中,历经父系社会及封建等级制度、专制的洗礼,人格已沾染上功利的色彩,与此同时,个人又渴望平等,习惯于顺从依附。为官的大多数都有利己主义倾向,利用职权来压迫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己的贪欲,在明朝中后期尤为明显。而汤显祖恰恰与他们不同,他是在“仁政”思想的牵引下构建的政治蓝图,以指导现实实践来满足自我要求。他的理想型政治人格主要内涵有两大方面,即至情和自由。 (一)至情至性的意识。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代中晚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但各家思想蓬勃发展,相互融合。汤显祖秉承四代习文的优秀家风,是一个有着独特从官经历的封建士大夫,他既具有儒家的道德人格,又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年少时,他就接受了王学左派的思想影响,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寻求真理,在日常生活中贯彻传统伦理道德,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反对禁欲主义,崇尚人性。受此熏陶,他敢于批评朝廷,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任官时,无论官位大小,都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这就是他所最想表达的至情思想。 除此之外,他的“至情”论还源于泰州学派,同时与佛道的因缘有着相互交融之处。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强调注重人的个性解放,也对汤显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他曾在《答管东溟》中说:“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达观)之雄,听以李百泉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由此见得,他们是汤显祖理想人格得以形成的三座丰碑,对他借助戏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理想,用至情的观念来感悟众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祖父弃科举以习道术,业师对蓬莱仙境的向往,让他在仙理佛旨中洞彻事理,构建出自己的一家之言——至情论。 汤显祖所向往的生活是以儒家学说的伦理纲常为基础,实现一个能够维护尊严,宣泄内心情感,个人价值能够得以实现的“有情之天下”。“情”包含着很多内涵,有人类之间的情感,也有人與生俱来的情欲。他曾经在遂县尝试过以情施政,在县令任上创建他的民主型理想王国。他违反刑律,下令放牢中囚犯除夕夜回家团圆,元宵节赏花灯,情之所至,这些放走的囚犯没有一个逃出去,都按时回到监狱;对贫困地区实行缓征赋税,对那些朱门大户下令征税,使老百姓从赋税的重负下逃离出来;他还帮助有志青年学士,“亲自选择地点,建造书院,以供他们读书”……他上任不久,就令原来穷困潦倒的遂昌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虽然他在遂昌县能实现自己至情的理想,但这种前卫的思想得罪了不少人,并招来外界的压迫,最终以罢官而结束。 虽然在仕途上不断遭遇挫折,但积累下(下接第79页)的精神财富,给汤显祖在创作上提供了无限的灵感。在思想理论的阐释上,他的“至情”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而有情,“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每个人所秉承的“情”也是不同的,喜、怒、哀、乐、爱、恶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包括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在如铁一般的法律面前,也有“情”的存在;其二,呼唤个人的精神自由与个性的解放,这种“至情”的思想,在《牡丹亭》中得到体现,他认为“至情”是一种可以超越生死轮回的力量,为人实现价值树立榜样;其三,借助舞台,用戏剧来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通过“情”引发旁观者的共鸣,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促进人性的觉醒,哪怕平时最怯弱、最麻木不仁的人也会因此而动容。 (二)自由政治人格。汤显祖最推崇的人格是“以山川为旗帜、以烟霞为想似,以笑叹为事业。纵横俯仰,概不由人”。他认为,文学家不应该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文章应该是文学家的个人精神、思想的体现。心学中强调“心为天地万物之主”,主张认清自我意识,肯定人性的合理欲求,肯定人的价值。汤显祖在这种文学思潮中,自然而然受到人性的启发。 汤显祖在早期写过一篇名为《嗤彪赋》的文章,描述的是一个道士设下陷阱捕捉老虎,老虎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掉入陷阱中。老虎落网后慢慢磨灭掉以前的雄心,甚至能替人看门,从一个百兽之王变成人们手中的玩物。为贪口腹之欲,而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这篇赋借助老虎隐喻人,描述了一个独立的人逐渐失去自由的过程,这是他对自己多年仕途上的所见所闻的深刻感触。 作为一位崇尚自由的有志才子,汤显祖一生清高,有出世之想。他的自由之气是普通的封建官宦很难做到的,因为他永远不依附于人,也不肯屈就于人。他不仅拒绝了首辅张居正的拉拢,还拒绝了翰林院的官员招他入幕。他的孤傲秉性,呼唤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也是他仕途道路布满荆棘的原因。 明代晚期也有许多文学人士在追求个性解放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为了表达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控诉,而选择放纵自己的情欲,这虽然对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会导致生命价值的堕落。 汤显祖对自由人格的求索,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过程。“临川四梦”就是这一过程最重要的体现。《紫钗记》中对人个性解放的向往;《牡丹亭》中异化了社会环境,实现了个性解放,对统治阶级仍然抱有幻想;《南柯记》对专制的封建皇权有了深刻的见解,否定皇权的统治;《邯郸记》中对这种封建阶级统治全盘否定,张扬自由的精神。 不论是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汤显祖实现自由人格的方式都是一种深刻的内在超越的形式。这种内在的超越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处于末世的封建明王朝没有给这种自由提供可实施的土壤,由此就存在一个弊端,虽然汤显祖实现了自我超越,找到了精神的自由,个性的解放,但是在现实环境中,追求自由人格成了泡影,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也是古代文人思想方式的束缚所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