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当前中国传统戏曲的市场环境及发展危机
范文

    李佩玉

    【摘 要】对中国传统戏曲而言,其生态环境相比从前已全然不同。尽管戏曲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并且仍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但不可否认戏曲的市场正在急剧萎缩。改革完全打破了过去的秩序,但同时还未建立起新秩序,导致戏曲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眼下戏曲生存基本依靠政府自身以及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由于缺少资源只能在夹缝中苦苦求存。

    【关键词】传统戏曲;市场环境;发展危机

    中图分类号:J89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018-02

    时代变化使艺术的形式也在发生改变。任何时代都有相应的艺术形式,而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就会被无情淘汰,这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戏曲艺术源于广大民众,同时也是民众所熟悉和了解的对象,不仅戏曲所讲述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的人物形象更寄托了民众深厚的情感。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仍有很多民众十分喜爱戏曲,这也意味着戏曲的受众仍然数量众多,戏曲艺术的审美观念仍然符合民众的审美需求。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戏曲的生态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从最初的独占鳌头,逐渐退到边缘角落。

    一、戏曲市场环境

    (一)国营剧团当前的生存状况

    国营剧团面临着生存危机——尽管已经进入市场,但是还无法适应市场的规律,并未被市场接纳,而其他渠道则纷纷因体制改革的原因而封闭。在过去,国营剧团处处受欢迎,现在却只能各凭本事寻找出路。部分剧团四处寻找赞助,依靠各大企业或依靠“任务戏”求生存。既无原则也不再追求风格只单纯看重经济效益,谁出钱赞助就给谁演出。或为某些商业行业代言,完全无视观众的感受,无视戏曲艺术自身的价值。

    国营剧院要想改革,就必须同时面对管理与经营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必须跨越重重阻碍,设法真正地走进市场。另一方面未能彻底摆脱体制方面的约束,处在市场和权力的夹缝之间难以作出正确的抉择。现阶段国营院团演出的目标仍是为了获奖,仍要服从上级的政令,因此创作严重偏离了市场,部分节目虽然在比赛中可以获得好成绩,但却无法得到民众的青睐。大部分剧团无法在市场中立足,不仅自身运营困难,同时也缺少经费进行艺术创作,从业者的收入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剧团因为经费不足,难以支付相关人员的工资,大量专业人才只能改行,导致出现断层,剧场设施陈旧,无法维持基本生存。

    (二)民间剧团当前的生存状态

    相比国营剧团,民间剧团又是另一番情形。民俗文化的再度兴起,以及民间生活的繁荣,为民营剧团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尽管基层市场对戏曲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却缺少配套的法制法规,民间剧团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民间市场秩序混乱,再加上一些中介组织从中牟利,导致剧团演员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在演出过程中面临各种未知风险。部分剧团根本无法进行艺术与人才方面的建设,只是单纯地重视利益,不仅剧目内容陈旧、粗制滥造存在各种乱象,普通民众也根本看不到真正的戏曲作品。眼下大部分剧团的效益来源于各种奖项,要么是因宣扬业绩而演出,要么是为了追求纯粹的商业利益注重票房,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难以体现出戏曲真正的生命力,只能让戏曲创作因外部利益驱动而陷入更深的矛盾之中。

    综上所述,国营剧团与民营剧团的生存状况看似不同,但困局的性质相同:戏曲之所以会迷失,不仅是因为艺术的缺失,更因为人文精神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

    二、戏曲自身发展危机

    (一)缺乏正确的发展观念

    过去六十多年来,虽然我们一直非常注重戏曲的继承与创新,但实际上只是表面上实现创新,而其精髓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很多传统剧目相继退出舞台或被剧团和演员们逐渐遗忘。而创新对于戏曲而言,无疑存在极大的难度。因此,最为理想的做法是,以传统戏曲为基础进行创新,使其摆脱帝王将相的套路,而将现代生活作为题材。但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也十分困难,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无法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在反映现代生活方面,传统戏曲显然不如时尚艺术,这也是戏曲现代化最为困难的一点。

    (二)戏曲人才流失

    培养戏曲演员本身就很不容易,因为戏曲的基本功需要从幼时开始训练,在传统戏曲中,演员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登台表演,十几岁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进入新时代后各个院校虽然也培养了大量的戏剧演员,但培养方式明显与戏曲生态环境存在冲突,当演员们正式登台时,已经快接近黄金表演期的尾声。已经经过多年培养的专业人才只能转向其他行业,导致人才大量流失,而其他人员则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改行换行,上述种种情况明显都不利于艺术戏曲的发展。部分编导人员转向其他行业谋求生存,而留下来的演职人员,部分会进入民间其它演艺团体,尚能在舞台上一展才华;其余人员则会转向其他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活动,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令人感到惋惜。经济发展的同时,各个地区也开始重视文化方面的建设,投入资金建设三馆一站等文化活动场所,尽管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但是从事文化活动的人员却没有了。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各个地方看到大量剧场,另一方面,剧团丧失了生命力,根本无力组织创作演出活动。对于以上情况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只有投入未必能有产出。采用商业化的思维和方式来处理文化,只能加速文化的没落,文化一旦出现断层要想续接会存在极大的困难。

    (三)表演行当的缺失

    戏曲属于综合性的艺术,需要各类角色互相配合、丝竹管弦共同烘托、手眼身法步充分发挥才能演绎出真正动人心弦的作品。而现代社会中,不仅各个角色逐渐式微,而且角色演技也越来越单一。演出时技艺缺失,不仅不注重唱功,也不注重做功,念白基本消失,武打纯粹是凑热闹,根本没有注重塑造人物形象,结果导致戏剧绝活难以传承,戏剧的韵味越来越淡。很多受众都指出,现在的戏剧节目越来越乏味,再也見不到地方戏曲各展风采的盛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以上问题?戏曲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就舞台艺术而言,现在的戏曲无疑已经失去了诙谐幽默的成分。在传统戏曲中喜剧所占比例较大,传统戏曲很大程度上源于喜剧,比如最初的杂剧等都十分注重喜剧的成分,比如丑角、副末等角色,都带有明显的喜剧色彩。出于表现时代的需求,戏曲中喜剧的成分逐渐减少,相反正剧越来越多,其感染力自然也在不断下降。与此同时,戏曲中的角色也越来越单一,角色齐全的大戏越来越少,尤其是丑角几乎已经完全消失。难道时代的发展不再需要喜剧了吗?并非如此,否则近些年小品相声演出就不会如此红火。群众难以从戏曲中获得愉悦与放松,只好转向小品相声寻求心理的满足。

    (四)地方戏曲特色消失

    其一,地方戏由受过统一训练的从业人员进行编导和设计,而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力量支撑,每个地方的剧种几乎都是在相同舞台上演绎。其二是缺少具有地方意韵的音乐及表演风格,由于从业人员大量流失,同时许多现代乐器及表演方式的加入,导致地方戏种迅速走向式微。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审美标准越来越趋向统一;以官方的说法是提升作品的水平,导致地方戏剧的风格越来越趋向于大剧种,使地方小戏逐渐丧失了原有的风格。最后,评奖机制导致的后果。评委们在评奖时,往往以统一标准为依据,不注重戏曲自身的特征,导致获奖作品风格雷同,毫无个性色彩。时代变化的同时,观众们真的不喜欢地方剧种了吗?当然也不是,比如老腔的复兴,就十分清晰地说明了这一问题。陕西老腔几乎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经过导演们的精心演绎,为现代观众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赵华.中国戏曲的引擎在哪里[J].人文天下,2017(12):12-14.

    [2]薛晓金.困境与冲出困境的可能性——关于戏曲市场的思考[J].戏曲艺术,2007(02).

    [3]郭妍琳.戏曲如何应对文化经济时代——戏曲的观众问题与市场策略探析[J].艺术百家,2006(0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