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社会思潮探析 |
范文 | 成婷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成为广大大学生群体的日常必备,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报道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如何在泛娱乐化时代应对各种网络社会思潮的冲击,做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当前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关键词:泛娱乐化时代;大学生群体;网络社会思潮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作为新传播技术革命标志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推广使得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盘根错节,既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带来一定的机遇,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使用的重要主体,受到网络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网络社会思潮中的态度不可小觑,这些都是其思想道德教育在新媒体使用中所呈现出的表征。因此,作为高等教育重要承担主体的大学有必要了解大学生群体网络思潮的现状、特点、趋势,以回应泛娱乐化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泛娱乐化背景下的媒介镜像 大众传媒与娱乐化是紧密相关的。1975年,C·赖特就已经看到大众传媒娱乐化的一面,并提出了大众传媒具有“提供娱乐”的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提供娱乐”,为我们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节目,使我们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最佳的活力。但拉扎斯菲尔德及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指出了大众传媒的“麻醉精神”,也就是说作为受众,如果沉浸于与大众传媒的接触,久而久之既耗费受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让受众疏远真实的社会,误以为大众传媒所呈现的就是真实的社会。但殊不知,大众传媒为受众呈现的仅仅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并非是真实世界的全部。 既然大众传媒呈现的不是全部的世界,那么在为受众构建世界的过程中会受到一系列他者因素的干扰,或言之,大众传媒的“节目单”是政治、市场及传媒自身利益所博弈的结果。针对这一点,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市场中,市场上推銷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它还包括一切可以兜售的精神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大众传媒为了自身的资本收益,往往会忽略受众的精神价值的导向。这并不是说大众媒介不能呈现娱乐的节目,而是当前大众媒介的所有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管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可以这样理解,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表现就是娱乐。无论电视节目的内容如何,视角如何,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诉求。 泛娱乐化背景下的大众媒介更多的是为了取悦大众,极力满足大众感官、身体的娱乐诉求,导致大众媒介镜像更多地呈现出低俗化的倾向。“泛娱乐化指的是电视制作过多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刻意地打造笑料,制造噱头,将娱乐蔓延到新闻、社交节目当中,甚至为了取悦受众,走向低俗的娱乐制作当中。”纵观近几年各大卫视的立台方针及节目设置可见一斑,各种真人秀、相亲节目、娱乐综艺节目充斥着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各种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话让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向前推进,由于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受众获得了较之前更大的选择权,加之后现代主义及消费主义的发展,为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挑战。通过对传统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平台的观察,泛娱乐化背景下的媒介镜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媒体娱乐化节目呈现多而滥、假而空的态势 为了与新兴媒体抢夺受众市场,特别是青年一代受众群体,各大电视台加大娱乐节目的制作投入,甚至有一些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也尝试加入娱乐手段,弱化了节目的新闻性,而凸显了新闻的娱乐功能,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发展走向,进而将本应具有严肃意义的新闻娱乐化,降低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弱化了其舆论引导的功能。 虽然一些格调高,旨在提升受众道德素养、传统文化素质的娱乐节目也能见诸荧屏,但总的来说格调低、对受众产生不好影响的娱乐节目过多,甚至在节目中不乏用造假手段来吸引受众眼球。有些大众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采用猎奇的表现方式,制作耸人听闻的标题,严重扭曲新闻事实,误导受众,传递错误价值观。 (二)网络恶搞、网络直播呈现泛娱乐化、低俗化态势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WEB3,0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也为受众带来了更多的主动性,主动选择媒介,主动选择节目,让受众第一次真正成为大众媒介关注的中心,成了网络媒介的用户。虽然网民受众对于视觉的处理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在对网络事件的辨别、深度思考等方面却较之传统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下降了。受众“通过再造文字颠覆和抵制权威话语,表达草根阶层的价值观,营造社群的话语空间,这种亚文化的抵抗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充满游戏精神的狂欢仪式。” 而受众选择网络自媒体的动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自我表现层面,包括自我表达、自我形象管理、自我情绪调节等,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互动的需要,第三个层面是社会报偿需求。而这三个层面的诉求都可以通过各类网络自媒体平台予以实现,最近流行的“火山小视频”“快手”“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从对这些自媒体平台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平台上的节目大多是一些恶搞文化在自媒体平台的延续,其中所要传递的价值观也并不是主流价值观,过多地展现一种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极端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等,这些对青年一代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泛娱乐化时代的社会思潮呈现 梁启超在《论时代思潮》一文中提出了“今之恒言,日‘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有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当今,学者们认为梁启超文中所言的“时代思潮”就是我们今天所谈论的社会思潮,细读可以发现,他强调了思潮的时代性、思潮与社会环境变化、社会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并充分肯定了社会思潮对社会的价值和作用。 2015年4月,复旦大学国家网络传播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研究认为,90后大学生本身的“自我发展型利益诉求”倾向和微博话语的“即时更新性”使得大学生网络社会思潮不是也很难成为“抗争性政治诉求”。既然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的网络社会思潮并非“抗争性政治诉求”,那么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体系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正处于高速增长同时发生根本转型的时期,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认知的需求,成为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显著需求之一。与此相关,作为网民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也有强烈的自由表达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愿望,同时也把这种愿望在网络中付诸行动。这些需求导致了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于各类宏大话题的泛娱乐化解读及传播。无论本身是娱乐化的话题,还是非娱乐化的话题,最终都会演变为一种“轻薄化”的恶搞,这种恶搞其实是承载了青年大学生群体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内核的外在形式而已。在某种程度上,这体现了青年大学生群体对自由表达权力的一种向往。 泛娱乐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青年大学生网络社会思潮,部分是由于一些大学生被简单化的二元思维所主导,基于一种简单的价值框架,并用一种惯习式的贴标签的方式、符号化的方式来简化复杂事物,特别是在对待民与官的关系、贫与富的关系方面,容易陷入这种简单的二元思维模式,也容易受到极端民粹主义思潮的左右。同时,在政治上,青年大学生群体逐渐出现了明显的派别分化,这些都是反映了青年大学生在政治立场上出现分化的事实,而这种分化,是中国社会思想分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体现而已。 综上所述,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涌现出的各类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社会思潮,所呈现的样态多元,手段各一,影响广泛,但很难成为一种“抗争性政治诉求”。因此,在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会思潮的同时,大学生道德体系建设紧迫性也凸显出来。 (二)大学生道德体系建设的方略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大众传媒要切实发挥其舆论导向的作用,他指出“新闻报道既要报道国内外新闻事件,也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而涌现出的各类网络媒体平台,也应该将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作为平台的根本所在,特别是一些主要以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用户的平台更要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方面保持初心不变。当前,在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下,面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类平台的不断涌现,我们更应加强大学生道德体系建设,引导大学生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类不良网络社会思潮。具体而言,需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积极宣扬主流文化及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群体主要是以“95后”为主的年轻人,这与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70后”“80后”完全不同,他们更喜欢一些新的传播方式、表达方式。作为大学生道德体系建设的主要实施者,高校与各类网络媒体平台应该加大互动,充分利用各类移动互联网平台做好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宣扬,要注重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说,共青团中央在4月18日开展的“中国华服日”,通过在年轻人喜欢的“B站”平台推广,并在西安进行一些线下活动,既达到了活动宣传,又实现了华服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结合,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2.切实提高大学生对各类网络社会思潮的甄别能力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各类网络社会思潮,由于网络空间社会鱼龙混杂,特别是当前自媒体公众号极其发达,以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粹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反动势力的各种论调和言论,由此而产生的不良社会思潮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呈现快速传播的势头,在传播上具有快速化、碎片化、标题化等新特点。由于大学生群体尚未步入社会,对社会了解不深、辨别能力不成熟且有着强烈的爱国情绪,容易受到此类微博“网络大V”、公共微信平台的利用,在移动互联网空间进行再传播。 因此,当前大学、社会及家庭应多方合力,切实提高大学生对各类网络社会思潮的甄别能力。首先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培养抵御各类不良网络社会思潮的“免疫力”。其次,高校要坦然面对泛娱乐化的时代,主动担当,为大学生净化环境,坚守高校这一方净土。再次,网络媒体平台也理应承担社会责任,做到少传、不传不良网络社会思潮。 3.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 泛娱乐化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最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要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利用好当前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借用网络技术塑造网络文化来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断增强其渗透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重塑网络时代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新图景。 在技术与商业的合谋下,娱乐逐渐成为受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生活新方式,娱乐日益成为“塑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面对这种泛娱乐化的日常图景,唯有加强大学生道德体系建设,才能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对待各类网络社会思潮,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和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与价值生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