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中的批评符号 |
范文 | 张敏敏 【摘 要】明万历年间容与堂出版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在学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尽管学界对其作者仍有争议,黄霖认为是出自叶昼之手,朱万曙则认为容与堂所刊行的五种“李评”曲本都是出自李卓吾之手,但对作者的争议不影响我们对容本《西厢》的研究。容本《西厢》注重文学性的批评,是鉴赏性批评的代表作,其圈点符号的使用有着独特的价值,对后出的各种《西厢》评点本影响极大。 【关键词】李卓吾;《西厢记》;叶昼;评点符号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12-02 “评点”是中国古代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批评形式,它首先兴起于诗文领域,并于嘉靖年间进入戏曲文体。在中国戏曲评点史上,以《西厢记》为对象的评点本最多,其中容与堂刊刻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评点本。关于这部评本的评点者,目前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朱万曙先生认为容与堂所刊行的五种“李评”曲本是出自李卓吾之手,而其他“李评”的曲本是出自叶昼等人之手。黄霖先生则在学界普遍认定容本《水浒》为叶昼托名李卓吾所评的基础上,发现容本《西厢》与容本《水浒》在评点术语、评点思想方面相同者很多,并以此推论《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的评点者是叶昼。在容本《西厢》评点者难以认定的情况下,笔者暂将其评点者定为“李卓吾”。学术界对《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已有探讨,本文拟从评点符号方面展开论述。 评点形式分为两类,一是评点符号,包括圈、点、抹、删等;二是评语文字,包括序、眉批、夹批、出批、总评等。本文结合批语,探讨“李评”本《西厢》中评点符号的运用。《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出现了多种评点符号,其中“。。。。。。。”(下文简称圈号)和“???”(下文简称抹号)是文中两种最常见的评点符号。圈号和抹号,都是强调突出,提醒读者注意此处的曲词或是道白、舞台动作等。部分的符号还会搭配评语表达评点者的见解,但两者的作用在文中几乎是相反的。 圈号在文中一般是表示肯定,作品的每一出都会出现。有些文辞优美的曲词旁边,会带有圈点符号,例如楔子中旦唱的【么篇】: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开卷见情语,与老夫人所伤家世不同,莺莺所唱的上场词吐露的是“有女怀春”的情怀,暮春天气,水流花谢,小女儿思春愁绪万千,无处寄托,只好怨这东风。莺莺以一曲优美的唱词,将“情”的主题展开。第五出【混江龙】“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同样圈点的是曲词优美之处,两人之间只隔了一堵低低的围墙,却“兀的不是隔着云山儿万重”,清规戒律的掣肘与老夫人威严的监控,是一堵亘在他们面前无形的屏障。在此处“李”批道,“好”①,并无过多赘述,引导读者思索品鉴词曲之妙。 有些曲词旁出现的圈号,其圈点评论针对的是人物形象,例如第一出《佛殿奇逢》张生第一次遇见莺莺时的描写。 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宜贴翠花钿。“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响恰方言。 此一段曲文都添加了圈号,但结合眉栏中“李卓吾”的批语“绝妙绝妙,要死要死”②。可以看出,“李卓吾”是对于张生初次见到崔家小姐的形象加以圈点。张生一见崔家小姐便觉得全完了,功名利禄全然抛在腦后,张生“小生就不去京师应举也罢”的决心一下,剧本的戏曲冲突也就从此展开了。“我死也!”这样一句高度性格化的台词,准确地传达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神态,把张生惊艳的呆态、狂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评点家所作圈点与批语展现其对于这段人物刻画的赞赏,且在《西厢》的第一本第一折,愈写张生一见钟情的疯魔,愈能表现张生之志诚。 戏曲界有这样一句话“千斤白四两唱”,强调地就是说白的重要性。本书在说白旁同样出现了许多圈点,第十四出《堂前巧辩》中红娘的一段说白历来被人称道: (红云)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是夫人之过也。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撋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末迎红娘祗揖科。 “李卓吾”批道“红娘真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攻不破,何战不克。宜于莺莺城下乞盟也哉!”“这丫头是个大妙人”③。可见评论家对这段说白之喜爱,红娘有礼有节,一步步牵制老夫人,为二人的爱情赢得一个合乎礼法的头衔,王实甫安排不识字的红娘用理法信义辩得老夫人“便与了这厮罢”,着实是一种讽刺。徐士范亦在红娘驳斥老夫人的一段道白之处批曰:“此段白以学究之谈逞娇娃之辩,亦自快人”称赞红娘的说白,足见此一段说白之妙。 至于对舞台动作的圈点,本文则以第三折为例: (莺做见生科)他赔着笑脸儿相迎。不做美的红娘忒浅情,便做道“谨依来命”。 (红云)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责。 (旦回顾并下) 这一段的圈号针对的是“旦回顾”这一科介,张生在墙角和吟后冲撞出来了,二人得以匆匆相见,分别时莺莺回头看张生的举动,分明是带着依依不舍的情态,这一大胆而又主动的行为,反过来证实了“佛殿奇逢”时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举动的强烈戏剧性,回顾这一科介强调了莺莺追求爱情的主动性,使得《王西厢》有别于《会真记》和《董西厢》,这一细节的改变使得《西厢》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戏曲史上创造出新的格局。 除了圈号之外,“李卓吾”的戏曲评点本中还常出现抹号。抹号是明代戏曲评点本中的特殊符号,是一条粗黑的直线,画在曲词或是道白的旁边,就像是画上重点线一样,具有醒目和突出的效果,提醒读者注意。抹号往往会伴随着眉批一同出现,是评论家对于戏曲剧本中用语的评点。第五出《白马解围》有云: (洁云)张秀才着你寄书去蒲关,你敢去么? (惠唱)【倘秀才】你那里问小僧敢去也那不敢,我这里启大师用俺也不用俺。你道是飞虎将声名播斗南;那厮能淫欲,会贪婪,诚何以堪! (末云)你是出家人,却怎不看经礼忏,则厮打为何? 此处眉批为“时事甚急,不宜闲话。”④“李卓吾”认为时事紧张,如此对话,显得颇为赘述,这出戏透过慧明怒不可遏的吼叫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却也体现了张生指挥若定收放自如的机敏。在第十五出《长亭送别》中评论家抹了这样一句,“全不想腿儿相压,脸儿相偎,手儿相携。”这里的眉批是“和尚前说不得如此话”,含蓄地批评了此处用语过于露骨,“李卓吾”认为在出家人面前这样的行为是有失妥当的。纵观全文有多处粗俗露骨的用语,其实是由于元代文人在创作时有一种“趋俗”的倾向,来表现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审美追求。譬如在第二出,张生调笑方丈,评论家认为多有不妥,“不合便谑”“有此假志诚言语,前面一发不该戏了。”⑤此处插入的调笑不仅不合时宜,对情节也有所损害,而第十出《妆台窥简》评论家所标注的三处抹号,所批评的则是唱词与剧中人物形象不当的问题。 (末云)小生自小读书的人怎跳得那花园过? (红唱)隔墙花又低,迎风户半拴,偷香手段今番按。怕墙高怎把龙门跳,嫌花密难将仙桂攀。放心去,休辞惮;你若不去呵,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了淡淡春山。 (末云)小生曾到那花园里已经两遭,不见那好处;这一遭知他又如何? 在这段对话中,评论家连抹三处,批语依次是,“腐甚滞甚,实亦喜甚”“俗”“一发滞极了”⑥,可以看出张生此时的犹疑踟蹰的庸俗表现,引起评论者的不满,故批道“滞”。在爱情戏中“跳墙”动作时有出现,这一动作在戏中是有符号性作用的,它是攀跳者敢于道德藩篱的标志,作家给予正面的表述,是为对传统礼教的背离。对于《西厢》中张生为何跳墙,本文赞同黄天骥先生的观点,认为是张生错解了莺莺的诗,以至于做出跳墙这样的行为,这一折以误会作为矛盾冲突贯穿全戏的手法,使得情节充满了戏剧性,莺莺将约张生见面的信谎称是“叫他下次休得如此”的绝交信,而传信人红娘在明白了莺莺“寄书的颠倒瞒着鱼雁”后,大力挑唆张生跳墙,但众所周知“跃龙门”“折桂”都带有考取功名的意味,评论家认为作者此处的唱词是极其不妥,故抹了“怕墙高怎把龙门跳,嫌花密难将仙桂攀。”两句。张生越过墙去,与莺莺相见本是一种突破道德藩篱的一件事,红娘所唱之词却是功名利禄,故眉批有云“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批评符号,结合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可以更好地深入作品,理解作品所要传递给读者的思想内涵。从评点符号与批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评论家能够深入浅出,从表面到深处,带领读者品鉴作品。评点符号的使用《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在西厢记评点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容本《西厢》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欣赏,也不单是对其艺术价值作简单的概括,而是深入文章,挖掘其深处的文学价值以及文化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容本《西厢》都是鉴赏类《西厢记》的代表作品,直到金圣叹批评的《西厢记》出现以后才黯然失色,金圣叹评本将《西厢记》的批评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国家图书馆藏西厢记善本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 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国家图书馆藏西厢记善本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国家图书馆藏西厢记善本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④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国家图书馆藏西厢记善本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版,第22页. ⑤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国家图书馆藏西厢记善本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版,第169页. 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国家图书馆藏西厢记善本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版,第107页. 参考文献: [1]黄霖.论容与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邱建新.明清《西厢记》批评对戏曲文化的贡献[J],江淮论坛,1998.1. [3]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 《国家图书馆藏西厢记善本丛刊》[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4]韦乐.清代《西厢记》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10. [5]谭帆.论《西厢记》的评点系统[J],戏剧艺术,1988.3. [6]张思远.《西厢记》续书厘定及主题人物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7]张小芳.清代《西厢记》结构批评论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0.4. [8]王实甫著,翁敏华评点.西厢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9]王實甫著,张燕瑾校注.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 [10]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