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捕捉瞬间的表情来刻画人物的心理 |
范文 | 罗仕福 【摘 要】本文探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品的构图、透视、表情与心理刻画等,尤其是对耶稣与12位门徒的组合,瞬间的身姿表情的典型性描绘,刻画不同人物的心理与表情,是堪称世界名作之缘由。 【关键词】最后的晚餐;构图;透视;身姿表情;心理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125-02 一、《最后的晚餐》作品简述 几乎是众人皆知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盛期第一位巨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与成就,他不仅是画家,而且集雕刻家、诗人、音乐家、建筑家、机械师、数学家于一身,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最完美的表现者,一位全能的天才画家。达·芬奇在绘画艺术上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总结了15世纪的艺术研究成果,在绘画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众所周知,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代表作品。 《最后的晚餐》是一幅绘于米兰格拉契修道院的宗教壁画,尺寸为910cm ×420cm,创作于1495-1498年,是达·芬奇的艺术巅峰之作。作品描绘的是耶稣被门徒犹大出卖的故事,大意是在耶稣与众门徒共进晚餐时,当耶稣说出“你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那一刻举座不同表情的场景。 二、《最后的晚餐》作品的艺术特点 (一)构图特点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910cm ×420cm,1495-1498年 构图中有构成。一般将《最后的晚餐》的构图界定为“放射状”构图,整个画面是以耶稣为中心,呈“放射状”。放射状构图就如太阳光或者灯光由中间向四周散发,视觉的中心聚集在耶稣的身上。而该作品在人物排列上是“一”字形横向排列,横向构成让人感觉视野开阔,适合表现人物较多的场景等。整幅作品的长度是宽度的两倍,在画幅上是一个“横向”的构图。描绘的内容是在一个室内餐厅里,画面中有耶稣与他的12个门徒,所有人物沿着横向的餐桌呈“一”字排列。耶稣处于画面的正中,其左右门徒各6人分为三人一组,表现的是当耶稣说出“你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时众门徒的不同动态与表情。在人物的安排上极具形式感,室内的顶棚与窗格使整幅作品呈放射形构图,因此说这幅作品是“构图中有构成”。 (二)画面的透视 达·芬奇对透视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有三种,即线性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达·芬奇深入研究了透视原理,对人物背景即空间采取了“焦点透视”方法,增加了画面空间的纵深感。墙面、窗户与顶棚的结构线,由近及远消失于一点,透视线的灭点集中在耶稣的头部,因而将观者的目光聚集到耶稣的身上,画面的视觉中心聚集在耶稣头部,这种聚焦的方法起到了充分突出主体的作用。 (三)画面纵横交错的结构线,增强了对比,丰富了画面的空间 人物沿餐桌的横向排列形成的“横线”,与墙壁窗户屋顶的“横线和竖线”对比,丰富了画面。纵横对比不仅在中国绘画中有运用,在西画中也广泛运用,起到丰富画面的作用。 (四)明亮的背景起到了突出主体的作用 在艺术作品中,明与暗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没有明就没有暗,画面进行了巧妙的明暗运用,耶稣头部后方背景采取了明亮的背景——透过窗户的天空,使主体耶稣更加突出。明暗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作品画面色块明度的分布关系。譬如以亮色浅色为主的画面是一个亮色调,以暗色深色为主的画面是一个深色调;另一层意思是指物体的受光与背光的明暗关系。在这幅作品里,达·芬奇巧妙地运用了明暗色块的分布关系即明度的对比方法来加强与突出主体。 (五)人物的组合为“一”字排列,每三人为一小组 画面人物虽然是沿着餐桌“一”字排列,但是在人物的组合上十分考究。画面上描绘了耶稣及其门徒共计13人,在耶稣左右两侧各6人,画面将门徒12人分成了4组,每3人一组,且“均而不等”,门徒正在惊讶与激烈的讨论之中。每组的人物各具情态,富有变化,分而不散,紧靠耶稣右边的三人正在“发誓与表白”,最右边三人虽然身体背向耶稣偏向了画面的边缘,但是激烈争论的一无所知的手势指向画面中心,将观者的视觉引回了画面的中心与主体。画幅左边最外面三人的目光注视着耶稣,双手做出否定的姿势,表示不可能是“我们”中的一个人出卖了耶稣,3人有向外倾斜的动势,可是目光注视着耶稣,起到了统一画面的作用。 (六)典型的艺术特点——捕捉人物瞬间的表情来刻画人物的心理 1.身姿表情与心理。达·芬奇对画面每一个人的动作、情绪和心理都进行了仔细推敲与准确生动的描绘。 餐桌前的一片不安与骚动,耶稣的身姿呈金字塔似的动态泰然,其镇定的表情以及内心的平淡与冷静,与各具情态的门徒们的躁动的动态与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 身姿表情是身体及其各部位的表情。手势,在这幅作品中运用较多。每一个人具有不同的手势,渲染画面的气氛与增强了人物的表情表现,刻画不同人物的心理。首先说耶稣,左手摊开,右手似乎要抓取东西,一方面表达对此事的无奈,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对出卖者的憎恨心理。画面左边第一组人物共3人,分别是巴多罗买(Bartholomeus)、小雅各(Jacobus Alphei)、安德烈(Andreas)。安德烈双手举在胸前,掌面向前做摆手状,头与目光朝着耶稣,似乎说“绝对不可能”。巴多罗买与小雅各的目光都是看着耶稣的,巴多罗买双手摊在餐桌上,头向前俯,这个动态使目光集中到主体耶稣身上,起到呼应与突出主体的作用。紧接着是第二组人物,叛徒犹大(Judas Scariotes)、西门彼得(伯多禄 Simon Petrus)、约翰(若望 Iohannes Zebedaei)3人,犹大身体重心前倾右手臂屈肘压在餐桌上,右手按在桌上,慌乱中不小心碰倒了盐罐,左手捏着出卖耶稣的钱袋,表情紧张,心里慌乱。约翰垂头丧气地将头依在正向耶稣询问情况的西门彼得的肩上。画面右边是第三组人物多马(多默 Thomas)、大雅各(Jacobus Zebedaei)、腓力(Philippus)3人,多馬手指天表示对天发誓,大雅各(Jacobus Zebedaei)双手摊开表示不可能出现出卖的事情,腓力用手指着自己表示清白,这三人目光面向耶稣,以此达到统一画面与突出主体的作用。最右边一组人物是马太(玛窦 Mattheus)、奋锐党的西门(热诚者西满 Simon Cananeus)、达太(圣犹大 Thaddeus)3人,通过身姿与手势看这三人正在激烈争论,中间是西门,面向前方,左右相向而对的是马太与达太,这一组所描绘的激烈讨论的人物似乎与耶稣无关,看起来是很独立的一组。但是,达·芬奇用马太指向耶稣的手势,将观者的目光引向了画面的主体,统一到耶稣身上。运用手势增强画面人物的活力,突出主体,统一画面,烘托画面气氛与艺术感染力,让观者似乎能够听到争论的声音。 人的身体姿态是可以表达情感的。在艺术作品中身姿可以增强与强化面部表情表达,无论在舞蹈、戏剧还是绘画等艺术作品中都会用身姿表情来表达人物的表情,以增强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表现力,采用身姿表情加强人物心理刻画,“以形写神”不仅说的是形体也说的是身姿表情的“形”。一个人的身姿与动态都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心理,譬如立坐行卧跑跳与劳动等的快慢、前俯后仰、扭转等不同的动态形成不同的身姿,体现一个人不同的心理。 2.面部表情与心理。面部是人物表情最直接的表现部位,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增强画面人物的艺术表现力,人物头部有正侧俯仰各种姿态。如喜怒哀乐通过面部的描绘就能够直接表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除了喜怒哀乐,还有真诚、渴望、虚伪、忧伤、愤怒、兴奋等。作品中的多马、大雅各、腓力三人的目光望着耶稣,起到了呼应并统一画面、突出主体的作用。 嘴的表情可以表达满意、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如微微张开的嘴、张大的嘴等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对细节深入细腻准确的刻画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犹大故作镇定的假象,表面镇定内心慌张,将手边的盐罐碰倒。这一细节的描绘起到了揭示人物内心的本质作用,十分准确地表达一个人深层次的心理。 惊慌、怀疑与无奈等表情的表现细腻准确,安德烈双手举在胸前掌面向前做摆手状,表示绝对不可能发生出卖之事;犹大的惊慌、约翰的垂头丧气、多马的手指天对天发誓、大雅各(Jacobus Zebedaei)的双手摊开表示不可能与怀疑、腓力用手指着自己表示清白等,作者对每一个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心理描绘。 3.焦点透视的运用。画面采取了焦点透视的方法,焦点透视的特点是画面只有一个消失点,所有透视线消失于一点。《最后的晚餐》墙面的窗户与顶棚的结构线消失于一点,这个消失点集中到耶稣的头顶,同时将观者的目光集中到耶稣的身上,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也将画面所有人物集中起来,起到了统一画面的视觉作用,且增强了画面的紧张气氛。 (七)画面的造型与色彩特点 1.画面人物造型具有浅浮雕感。文艺复兴早期波提切利作品的浅浮雕感,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仍有影响。科学性与理想化是达·芬奇创作的造型特点。达·芬奇画面的人物造型都是建立在严谨的解剖科学基础上的;人物的造型动态等是经过美化处理的典型形象,也是古典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理想。 2.色彩的运用特点。画面色彩的运用基本上是以三原色为主,使用大量的熟褐色、浅红灰色与土黄灰色,少量的大红色与蓝灰色等,形成了一个暖灰色调(褐色调),尤其是耶稣的服装使用了鲜艳的大红色,用纯度较高的色彩突出了主体,降低了蓝色等冷色的纯度,画面形成了一个暖色调,整个画面气氛紧张且笼罩在一个神秘而浓厚的宗教色彩之中。 三、《最后的晚餐》作品的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品创造了人物画的典范,故事情节描绘深刻,人物神态、表情、動态、心理等的深刻准确塑造是前无古人的,这也是当今不可比拟之处,是一幅代表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理想的名作。 参考文献: [1]紫都,张勇.达·芬奇生平与作品鉴赏[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2]丁宁.西方美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