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刍议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审美层次
范文

    何晨虹

    摘 要:由于中国传统民俗艺术其本身就是一个生活化的再创造,它让民众在审美活动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这种自我升华的心理的产生主要是来源于生产生活的经验,而不是仅仅是知识教育。这种审美并非被动的,这一人类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在形式观感、心象体验、意义求索和精神超越这四个审美层次中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民俗艺术;审美层次

    中图分类号:J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24-01

    中国民俗艺术审美一般有下面四个层次。

    一、形式观感

    形式观感它是对艺术对象的直观把握,让人专心致志地沉浸在审美愉悦中。形随心变,在观感中融入自已情感,在理解具象中充满自身的喜好。这是中国民俗艺术的感性理解所引发的最初的审美活动,实现客观与主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这种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与民俗艺术的形式观感是分不开的。

    按照心理学分析,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质地的感官印象,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有着多样表现形式:屋脊的鸱吻雕鉓,娃娃的虎头帽或是岁时节令中的泥人、年画,它们不仅色彩很鲜艳,造型很有趣,而且生动的形象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又如龙舟、秧歌、舞龙舞狮、它们以群体活动的形式展开,有很强的参与性和观赏性。最后还有民谣、谚语等以语言为媒介存在传统民俗艺术,它们以感性的形式对我们的审美起直接作用,这些感性层面的审美是传统民俗艺术审美的起点,是民间习惯的一种解读艺术的方式,也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虽然新鲜但未必深刻。

    二、心象体验

    它包括联想、想象、情感等,它超越感性理解的形式因素,进入到想象之中,在反复的品味和欣赏中得到情感的共鸣。在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想象里,老百姓追求到征服自然力的美好愿望,是对自已本质力量的幻想的肯定。在这一阶段表现为主体和客体间的交融,审美主体结合生活经验和艺术感悟主动地感知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正如鱼谐余(富裕),莲花谐连(不断),鹿谐禄(升官),蝠谐福(吉祥)这种谐音文字与图像本来是相互无关的,但却妙趣横生地组成并呈现出人们心中的向往。对于传统民俗艺术来说,就是主体穿越具体的形式要素进入到作品的喻意,通过联想和想象加入新的内容,体会到作品的灵魂之美。例如年画中“粗胳膊粗腿大脑瓜”的姓姓造型,满足了老百姓希望子孙满堂、平安健康、活泼喜庆的强烈愿望。

    三、意义追索

    意义追索在于还原与认知中国传统民俗艺术中本意,同时上升到理性理解。每一件民俗艺术背后都带有“有求必应”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的实用心理,靠结果来维持信仰。

    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意象其背后是源自于传统民俗的观念和心理。但由于传统民俗艺术是以象征为手法而存在的,其意义与本体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例如传统年画《老鼠嫁女》,那饱满的构图诙谐的氛围激起观者的情感,由此向深入探究,我们却又可以发现直观形式的背后寄寓着深奥意义:老鼠的前后爪子有偶数奇数之分,意寓着阴阳相交。这是时辰的象征,具有辞旧迎新的意味。还有如求吉祥求平安、驱邪辟恶等都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部分,它实现人们精神上的寄托。意义追索是在实现了民俗艺术的审美满足后又转向对其文化内涵上的发掘。

    四、精神超越

    它指欣赏主体通过审美达到洞悉人生、超脱宇宙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审美中的最高境界。民俗艺术表面上看迎合大众心理,实则是人与人群居而积淀成的心理习惯、观念模式和思维方式,进而成为社会群体内部的精神需求——信仰。这种信仰对民族的统一和凝聚的作用超出了时空,连接了各民族,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纽带。

    创作主体将思想和情感注入作品之中,大众只有积累了类似审美经验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支撑,才能以统领和纵观字里行间的精妙,品味民俗艺术之精华,最终得到本质的升华,获得人生的真谛。许多的传统民俗艺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意味”丰富而深邃,这是是对万物的认知和生命的探索。从内涵上看,它不仅是民俗文化创造的精神价值,更是指向人本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内在灵魂,也是支撑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精神超越这一审美层次不仅向整个民族群体的文化生活渗透了价值理想,更是在现实的文化实践中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生活。同时这种审美层次时刻贴近时代与生活,并以一种开方的态势,把完善人的主体信仰以及展示人的超越追求作为其根本的价值指归。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阶段层层递进,显示了人类在中国传统民俗艺术审美中复杂的心理活动。传统民众生活方式与民俗艺术的创造不仅是密切相关的,更是民俗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民众生活方式的直接转述。而在这一系列完整的动态审美过程中,中国传统民俗主体在现实的局限性中进入博大的精神审美境界。通过这四个层次的剖析,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精神本质。

    參考文献:

    [1]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陈欲晓.中国民间年画研究[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