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提琴作品《梁祝》的创作背景及演奏风格 |
范文 | 李云阁 摘要:自小提琴艺术从西方传入我国始,我国的小提琴艺术就在进行“民族化”的探索,一大批作曲家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中国小提琴作品,对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之路的经典作品。本文以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提琴;《梁祝》;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085-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61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中国小提琴“民族化”之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在整個中国小提琴艺术史上,都是具有跨时代影响力的。 一、小提琴作品《梁祝》的创作背景 在小提琴曲《梁祝》装作中,陈钢与何占豪的结合就是将两种不同的情感诉求和音乐背景结合在了一起。陈钢,作曲系的高材生,具有专业的音乐作曲理论功底;何占豪,长期任越剧团伴奏,具有深厚的民族戏曲音乐功底。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他们二人共同完成了一部以完美结合中西音乐元素、古今音乐元素、虚实与雅俗共合的成功音乐作品。 在实际的音乐创作中,陈钢主要负责乐曲的和声曲式结构,而何占豪主要就是进行小提琴主题旋律创作。何占豪自己就曾说过,《梁祝》是取材于民间来自于民间的。” 根据《越剧‘梁祝发展史》介绍,最早的越剧《梁祝》中有四十多幕场景,仅其中五幕就能上演一天一夜,而小提琴版《梁祝》取了其中幕为主要内容进行创作,即第一幕“相爱”、第二幕“抗婚”、第三幕“化蝶”。将西方的奏鸣曲式结构同我国的戏曲音乐结合,最终成为一部标题性的单乐章协奏曲。 二、演奏技巧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素材选材上,是选用越剧《红楼梦》和《梁祝》中的唱腔曲调进行创作的,除此之外,何占豪用滑音、倚音和小提琴的小指泛音来模仿戏曲唱腔中的转腔。 除模仿戏曲唱腔外,何占豪也借鉴了越剧《梁祝》里的伴奏音响,呈现部的副部主题,模仿古筝的刮奏;展开部的“抗婚”段,模仿琵琶的扫弦技巧。而最具“民族化”风格的演奏技巧,应该属小提琴的滑音。滑音,是模仿民族乐器“抹指”的音效而出现的。这种技巧在西方占典小提琴曲中基本是很少出现,甚至是避免的。在西方乐器的演奏中,经常要求演奏者音色要干净,不要拖泥带水,换把时要稳准美,要尽量避免出现手指在而板上。 该段中,为了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悲伤哀怨之情,有大量的上下滑音、同指滑音和回转滑音的运用。 在和弦的配置上,运用省略三音的微和弦来加强民族色彩,从而削弱西方大小调和声体系的功能性,在乐曲高潮处运用四五度叠置和弦与不协和音来营造黑暗恐怖的氛围,曲式结构上采用中国戏曲的“起承转合”和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的手法。 可以说,这些“民族化”的音乐创作手法,让小提琴这一西方乐器拉出了中国韵味,让听者随着剧情不由而然的产生出锯心似的颤抖,作品《梁祝》深刻的故事情节,这发自内心情感的伤痛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但音乐却顺理成章的完成这内心一次又一次阵痛,悲莫大于泣,这音乐的泣鸣,是人类借助旋律表达音乐情感的最佳方式,让音乐成为人类情感的媒介,而音乐的美便产生在这旋律与情感的桥梁中。 三、民族化发展的思考 从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马思聪“利用民歌进行创作”的“马思聪模式”拉开了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新途,开始了明确以“民族化”为导向的音乐创作;到了进一步发展阶段,陈钢、何占豪深化了“马思聪模式”,民族化运用地更加成熟与广泛,在这其中,还不乏各种根据民乐进行改编的小提琴曲产生。由此可见,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从最开始的直接乐器拉奏民乐小曲,到慢慢开始摸索进行民乐改编,以突出小提琴的演奏特色,再到后来马思聪、陈钢进行的大型音乐体裁的创作。这里“编”“、创”两个阶段并非完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在“编”的阶段里有“创”,而“创”的阶段里也有“编”“,编”与“创”相结合地进行。 作为中国小提琴个分水岭,马思聪拉开了“民族化”发展“创”阶段的重要代表人,是中国小提琴“民族化“”演”“编”、“创”三个阶段的重要转折点,他的“利用民歌进行创作对于现代的小提琴音乐创作依旧有借鉴意义。 《梁祝》,作为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创”阶段的重要代表作,是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演”、“编”、“创”三个阶段的重要探索成果。其中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既有对“马思聪模式”的继承与借鉴,也有陈钢、何占豪对于现代的小提琴音乐创作的革新与创造,拓宽了创作素材的选择,由原先以民歌为主转向了更广阔的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在曲调选材上,在曲式结构上也借鉴了戏曲音乐的“起承转合”,滑音和抹音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在小提琴曲中运用地更多也更加大胆,中国味更浓。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发展,从初创阶段到发展探索阶段,再到进一步的发展阶段,“民族化”的路数越来越广、“民族化”的观念越来越深入“、民族化”的优秀作品也越来越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