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
范文 | 《喜福会》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作者在小说中描述了四对移民母女的关系和她们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冲突。母亲们早年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来到美国求生存,女儿们则出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熏陶下成长。基于母女两代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本文描述了四对母女从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过程,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对立。 一、《喜福会》概述 在小说《喜福会》中,谭恩美探讨了母女之间的关系。小说中有四对母女,即素云和精美,安梅和露丝,琳达和韦弗利,映映和丽娜。母亲是第一代移民,懂的英语很少,她们的女儿在美国出生、接受教育,有些甚至嫁给了外国人。《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素云、安梅、琳达和映映都来自中国传统家庭,她们经历过贫穷、战乱以及封面制度带来的种种痛苦,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女儿身上。而她们的女儿出生于美国,是第二代移民。 由于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生活、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她们之间经常会有误会。为了使女儿了解自己和中国文化,母亲们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她们抓住一切机会,告诉女儿过去的经历,展示她们挑战封建制度的勇气,并从不停止将爱传递给女儿。 二、母亲和女儿的文化冲突 谭恩美认为,母女关系没有口头甚至世代相传的特征,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地理鸿沟。起初,女儿对母亲和中国文化有强烈的偏见。在她们眼中,母亲象征着落后和无知,她们对在公共场所使用牙签的母亲感到不满,对在杂货店打开罐子闻味道的母亲感到羞愧,并对喜欢用她们炫耀的母亲感到愤怒。同时,母亲对女儿的生活进行了过多的干预,以至于女儿认为母亲的爱令人窒息。 由于不同文化的冲突,母亲和女儿存在沟通障碍。在女儿眼中,母亲迷信、过时、爱炫耀、喜欢比较。小说中,韦弗利总是将母亲的出生地混淆。母女之间的纠纷不是由口误引起的,而是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 小说中,母女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母亲带着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以及被封建制度压迫的记忆来到美国,由于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她们在异国他乡无所适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在家庭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和强大的凝聚力,她对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儿有深远的影响。母亲在家庭中应得到充分的尊重,而且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通常更为亲密。 但是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崇尚个人主义,追求独立的生活,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调自己的个性,极力想挣脱母亲的束缚。因此,当琳达让女儿韦弗利把咖啡喝完时,韦弗利说:“别太过分了,妈妈,我是个独立的人。” 三、母女之间的理解、和解 在这部小说中,女儿们以为母亲的中国文化背景是交流的障碍,她们无法理解母亲的想法和爱情。但是,当女儿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她们第一时间向母亲寻求帮助。 图斯密斯说:“中国母亲从不直接称赞,而是间接表达自己的支持和爱。”当母亲看到女儿的婚姻不幸时,敦促女儿采取积极的立场,寻找出路,最终她们从互相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接受到接受。 随着母亲的衰老,女儿们对母亲的善意有所了解,意识到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当露丝与丈夫发生婚姻危机时,她想去心理医生那里寻求解决方案,她的母亲安梅告诉她:“母亲是最了解你在想什么的人。” 母亲去世后,精美开始重新考虑生活的意义,并说:“母亲是我唯一可以询问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告诉我生命的含義并可以帮助我承受悲伤的人。”母亲将强大的精神力量传给女儿,并在女儿的生活和婚姻遇到困难时成为女儿的精神支持,母亲的角色取代了所有其他角色,并且表现得极为认真和果断,所有的母亲都是坚强有力的妇女。 四、结语 小说中,母亲通过记忆将历史与当今联系在一起,女儿通过母亲的经历来寻找自己的出身并找到自己。对于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四对华裔母女来说,她们的融合不仅是因为血缘关系,更因为她们共同的族群和文化主体。 小说最后,斗争结束了,原来被视为束缚的爱演变成了珍爱。谭恩美成功地塑造了母亲的形象,从冲突到最终和解的母女关系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和深刻的文化意义。 小说中,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部小说使人们看到中西方的地域特征、文化类型、语言等差异,但是文化都是不断融合、彼此联系的,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因此,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应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和误解,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魏晨阳(1987-),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基金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接受美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Zhjy19-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