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音乐的美学特征在传统筝乐演奏中的体现
范文 王锦摘要:中国音乐的美学特征在传统流派筝曲中的表现和中国其它艺术的美学观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传统筝乐的音韵在表现中所追求的线条、虚实、意境等,在中国绘画、书法、戏剧等艺术中同样可以见到。无论是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艺术的美学表现,都是含于内,里于外,由客观条件的吸收形成到主观意向的表现。
关键词:中国音乐 美学特征 古筝艺术 传统流派 审美
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线性思维模式与西方音乐和声纵向发展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在单一流动的曲线中,透过音色变化所呈现的气韵生动,成为中国音乐审美的主要特质。中国乐器在音色上的强烈表现特质,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如笛声的清晰嘹亮,又如中国打击乐的丰富声响,都直接与乐器的银色特质有关,在音色审美上的诉求,也都反映在乐器材质的种类、演奏方式与表现风格上。所以,体悟中国自古以来的音色观成为了解中国音乐不可不研究的一项课题。
一、线性思维
中国音乐在线条美的追求上是以单音音乐为主的,这与西方音乐多强调和音或对位有所不同。对线条美的追求是中国艺术上一种以简御繁的表现手法。中国音乐在单旋律的运行中极其注重种种不同的变化,如音色上的改变,力度上的轻重、节奏上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起伏等,因此丰富了单音的内涵,也同时将平面的旋律转化为立体。所以传统中国线性音乐是横向的、单一的,虽是单音但却并不单调,追求线条起伏,韵味意境的变化。
(一)单一线条的舒展
传统筝曲在乐曲结构上以旋律为主,没有纵向的和音手法,却是形成横向的线性流动,这和民间音乐有着很大的关系。各流派筝曲大多来源于民间的地方音乐唱腔,从最初为演唱的伴奏乐器,透过演奏者加工转化逐渐演变为独奏曲,如山东琴书、河南曲子等。以模拟其唱腔趣味使之器乐化,在模拟唱腔的过程中除了右手弹奏旋律之外,加上左手的演奏,表达演唱者的唱腔。地方音乐的唱腔对筝乐风格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对于声和韵的表现也都相当重视,也就是说,每个流派在演奏的过程当中对于右手拨弦的声音,及左手余韵的变化都有其匠心独到之处,轻、重、缓、急的不同,使之产生的音腔效果不同,从而透过不同的音韵表现呈现不同的线条变化。如山东筝曲《凤翔歌》取材于山东琴书曲牌《凤阳歌》。乐曲结构方整,通过左手上滑、小颤等手法,表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见谱例1)
(二)多向曲线的律动
左手在弹奏滑、颤、按等技法时,由于力度与速度对琴弦张力的不同运用,在过程中使音高与声音曲线产生多种变化。如回滑音:这种表韵技法使乐曲形成先向上后向下的曲线运动形式,这种曲线运动的效果使乐曲层次分明,富有含蓄、深沉的古朴韵味。(见谱例2)
二、虚实相生
在中国乐器中,“韵”是在中国弹弦器乐特有的声学现象,具体指是在“主音”之后共鸣体继续振动所产生的声音,而此“韵”的变化是在其音高上的变化,即右手弹完一音之后,左手利用弦长短的滑动及拉紧放松来做出不同的效果,使曲调产生更多的曲线变化,称之为“韵”。“音”与“韵”呈现的是虚实相生的音色之美,在中国乐器中大部分的乐器都能展现此特点,如古琴的吟、揉、绰、注;琵琶的推、拉、吟、揉、绰、注;二胡的吟、揉、按、颤、滑等手法皆能展现中国音乐“韵”的特点。
在筝乐演奏中,左手的吟、揉、连音等技法多表现虚实交替的含义。“吟”是许多流派的筝乐作品中常见的左手表韵技法,多出现在乐句的长音处,或乐句、乐段甚至整部乐曲的结尾处,使乐曲充满余韵,从而给听者留下无限的遐想,如筝曲《思凡》,乐曲一开始就运用慢吟的手法,而且每个音的时值都是延长一拍,表达一种安静、思念的情绪。(见谱例3)
三、神形兼备
“形神兼备”作为传统筝乐的音乐审美范畴,其中形处于表层,神则处于深层,神必借形才能外现,形必含神才有生气。在传统筝乐演奏的审美创作中,“形”是指演奏者外在的形象、体态,“神”是指内在的精神与心灵。由形入神是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表演者不仅是音响的创造者,还要与之配合凝神聚形的形体有机结合,蕴含着表演者体能语言和面部表情的丰富变化。演奏者倾注于音乐之中的体态,往往包含着内心情感的渗入。演奏者把形体动作和音响创作的情感体现融合成了有机的整体,给人以视觉上形神兼备的美感,从而加深了音响创造的听觉效果,使视听的时空感得到了崭新的开拓性创造。
四、意境的表达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令人瞩目的范畴。它超越了现实中具体体现的景象,如情境与事件等,创造出的是一种无限的空间或时间,使人得到“胸怀宇宙,思接千载”的一种审美领悟与意蕴。传统筝乐的意境表达与自然物象也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欣赏自然到回归自然,一方面在自然中折射人情,另一方面又往内心里移入自然,形成一种物我如一,这样的物象既可以是一种景象,也可以是一种情绪。同时,在演奏技法上透过“左手表韵,以韵辅声”的诠释,使“情”与“景”的意境更加鲜明。
根据古琴曲改编的同名古筝曲《梅花三弄》,作品借以对梅花的气味扑鼻的芳香、傲霜斗雪的高贵形象,深情的讴歌梅花品性高洁的人格特征,并借此抒发一种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弄”,具有抒情、写意的含意。“三弄”在乐曲中具体指表现梅花主题的曲调以泛音形式连续穿插出现三次,曲调旋律优美,音色清亮,节奏活泼,形象描绘了梅花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境界。(见谱例4)
总之,我们可以把这种由于古筝的音乐审美而得到的心理状态,称之为从“意境”中所能获得的审美心境。意境,应该是所有艺术作品都可能创造的审美效果。然而惟独音乐所创造的意境,则具有永恒的魅力。其他的艺术作品有可能在审美过程中,从新颖感到亲和感,再到随意的疏远感,或厌倦感。然而传统筝乐艺术所表现的音响魅力却能在“百听不厌”中不断获得审美的愉悦。有审美创作经验的演奏者,不仅在反复不断的再创造中演奏出新的“意境”,而且使听者在反复的旋律、节奏的“刺激”下,还可能聆听和领悟到新的意蕴。这里所谈及到的“意境美感的有机创造”不仅说明古筝的音乐表演创造的至高审美标准,也为古筝的整体完美艺术创造,提出了新的自我审美心境的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形与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1,(01).
[3]张弓.古筝曲演奏指南[M].扬州:扬州艺术出版社,19865.
[4]阎黎雯.中国古筝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郭雪君.古筝考级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8: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