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解读“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要素 |
范文 | 郭德凤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综合素质和教育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其设计和实施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能力。为帮助班主任教师提升主题班会设计和实施能力,设计出优质主题班会活动精品,助力全省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本期聊一聊“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这一话题,使广大的班主任教师对主题班会有一定了解,笔者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同广大班主任教师聊聊班会的设计与实施,仅供班主任教师参考。 主题班会是指班主任依据育人目标和本班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計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要想上好一节精彩的主题班会需要正确理解几个关系。 班会课与班会活动的关系。至于班会是“课”还是“活动”,国内学者李季等人认为这是由班会的形式来决定,活动是班会的显著特征,只有活动,才能彰显出班会的主体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原则与特点。一般来说,班会若是“课”,它就应遵循“课”的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班会若是“活动”,就应凸显“活动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而班主任则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我们知道,作为一门课,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者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看,班会只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指定领域列入课程计划,目前,既没有课程标准,又没有指定教材,缺乏构成课程的完整要素。熊梅认为“非指定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继承了传统课外活动或者说学科外活动的思想,因而体现了课外活动教育课程化的性质、特点和价值取向”。因此,笔者个人更倾向于班会是“活动”。因为游戏与活动是少年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促进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而班会活动既体现又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我一般采用“班会活动”或“主题班会”这一称谓。 班主任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是班会活动的主体,是班会活动的受益者,班会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班主任是班会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班会中起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不是包办和替代,而是协助与指引,体现在对班会策划的指导,体现在对问题的导入、思考的引发、价值观的引领,体现在对活动的效果的总结、提升,并将活动延伸到生活实践中。 班主任组织能力与资源整合的关系。成功的班会不仅取决于班主任的语言、学识及教育智慧等素养,同时还取决于班主任善于多方协调的资源整合能力,如利用各种媒体资源的能力,调动学科教师配合的能力,发挥学校、家长和社会资源的能力,等等。班主任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面向当代飞速变化发展的世界,从中寻找班会活动主题教育资源,并善于整合各种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主题班会课的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立 主题是班会的灵魂。主题的酝酿与确立对整个班会具有导向作用,它指引班会朝着教育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精彩鲜明的主题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能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使班会的教育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一般来说班会的主题主要是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宣传一个观点,歌颂一种精神,也就是说内容和形式都是为突出这一主题服务的。主题一定要鲜明、具体、新颖、有意义,用词准确清楚。 主题的确立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关注动态生成,关注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用身边的鲜活的事例育人。常见的主题有: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的要求的计划性系列主题;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班级教育中的问题的针对性现实主题;反映社会时事、传统节日、生活热点等具有教育意义内容的时代性教育主题等。 主题的提炼可浓缩为“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常规中见创新”。“小中见大”。即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中提炼主题。“小”指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小事或普遍现象;“大”指这些小事、普遍现象中所折射出的严重问题或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大中见小”,即从当下社会的背景或未来社会发展中提炼主题,“大”指国内外的发生的影响或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的事件,“小”指学生的目前实际的思想状态。“常规中见创新”,即从教育教学常规中选择主题,“常规”指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要求,“创新”指在德育观念、内容、方法与途径、评价等方面既新颖又有活力。主题的切入口要小,直接点题。忌假、忌大、忌空、忌旧、忌泛。 内容的取舍 主题确定之后,接下来就要围绕主题选取内容资源。内容资源的选择要领为:贴近实际,准确定位;紧扣主题,服务目的;挖掘内涵,形成结构;突出重点,分清层次。 一是尽可能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这些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常见的素材,可以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情感的共鸣。二是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紧扣班会课主题,为主题班会教育目的服务。这需要班主任善于对各种素材进行深入分析,在充分理解班会主题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素材,这样才会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主题。三是内容资源要具有价值意蕴,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到主题。如此,学生才能够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理解班会的主题意义。四是内容资源的利用要体现层次性,重点突出、层层递进。 在班会课素材的选择上宜少不宜多,宜浅不宜深。在确定了素材之后,要对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发挥素材的价值,特别是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多条件、多情境、多角度地认识和理解素材的教育意蕴。 形式的选择 形式的选择要从班会的主题出发,把握关键元素,依据主题内容设计活动形式,形式要为主题、内容服务,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一是形式要贴近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符合中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二是要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三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四是在活动方式上,注意活动的丰富性,在活动组织上,重视活动的群体性。 活动的适当 班会活动范围与活动量应与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与基本能力相适应。活动要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并能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认真思考和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注意做到:按照主题的教育目的选取适切的内容;按照“小、亲、近、实”的原则选择典型的事例;按照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呈现的形式,营造生动、感人的情境等。 主题班会的实施 实施过程是主题班会活动的重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在主题班会实施活动中,班主任要贯彻落实主体性原则,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需要≠成长需要;学生说法≠真实想法),注意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国内学者对此研究与实践成果颇丰,下面介绍二位学者的思想与主张,帮助班主任明晰主题班会实施过程。 黄正平认为:实施过程是主题班会设计的重点和主 体,一般包括问题导入、矛盾展开、思想提升及活动总结等环节。各环节之间要逻辑自洽、内在关联、层层推进。重点说明这一环节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总之,主题班会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主题鲜明,文字精练,紧紧围绕为学生成长服务这一宗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主题的针对性、内容的适切性、活动的可操作性与创新性及过程的规范性,做到切入点巧妙、导入方式新颖、环节名称别致、实施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 何小平在班会实践研究中提出了从“选好切入点”“诱导兴奋点”“点拨关键点”和“升华感悟点”来体现主题班会活动的精彩与实效:一是选好基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切入点。班会主题切入点要遵循小、近、实、亲的原则,努力寻找能够拨动学生心声的共鸣点,让学生感到既亲切、又新鲜。因此,主題选择应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应是学生们迷茫困惑的问题,应是学生们亟待解决的行为,等等。这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若选择恰当,便会触动他们心灵,不知不觉融入活动之中并主动交流思想,分享体会,从而达到班会的教育目的。二是诱导基于学生年龄特征的兴奋点。班会主题导入和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努力发现能够引燃学生热情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因此,需要班主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了解学生,洞察学生、掌握学生心理需求、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班会活动起点高、参与广、观点新、思想深、影响久。从而增强班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点拨基于目标导向的关键点。班会主题的点拨和提升能够被学生接受并认同,关键在于班主任运用的事例是否能够打动学生。努力探索能够疏通学生思想梗阻的关键点,让学生有顿开茅塞之感。 因此,需要班主任平时多读书、多积累,掌握一些能够感动学生,激励学生的经典故事、名人轶事,等等。班会实施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一次体验,一个震动;一次思考,一项启示。可见主题班会活动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是班主任如何进行有效的点拨。四是升华基于活动引领的感悟点。主题班会教育目的,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探寻能够升华学生思想的感悟点,让学生既明辨是非,又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因此,需要班主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有针对性、有指导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引导,在引导中升华。使之成为有信仰、会学习、能创新的好学生。 我们知道,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成功也离不开他人的经验。但是,在学习借鉴他人成果与经验时,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因地制宜,同时,更应该勇于探索创新,走出自己的路来。衷心希望全省的班主任教师借助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的契机,认真学习思考与积极探索实践,在主题班会上能够独树一帜,形成具有鲜明龙江特色的主题班会。 编辑/徐? ? 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