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化妆用品与手法的古今对比探讨昆曲的历史变迁
范文

    唐颖

    【摘要】化妆,主要包括了面部化妆与发式梳挽,在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通过比较古时与现代化妆的用品与手法的不同,可以以小见大地感受昆曲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变迁。本文将从面部化妆用品、化妆箱、包头用具三个方面切入,借着对于古今差异的思考,讨论昆曲乃至中国传统戏曲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化妆;历史变迁;开脸;包头;片子

    【中图分类号】J816?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在昆曲等中国古代戏曲中,广义的“化妆”一词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其一为面部化妆,古时又被叫做“开脸”,也就是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意义上狭义的“化妆”;其二则为“包头”,包括了被称为“片子”“大头”“大发”等假发、头饰的使用,是除面部化妆以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旦行的角色妆扮上这一点尤其明显。通常来说,面部化妆视情况而言,由演员独自完成、或是化妆师进行工作,抑或是双方合作完成;包头则由于其工序复杂,对于专业度的要求更高,同时受制于人视觉、动作的生理限制,一般由化妆师代以完成。本文将主要着眼于昆曲化妆技术中“开脸”这一侧面,以早期昆曲开脸的手法与现代昆曲演员化妆方式相对比,以小见大地探讨昆曲的历史变迁。

    早期昆曲舞台艺术中,用来开脸的一些具有面部上色功能的材料被称为“彩”,并不一定是油彩,主要指的是白水粉、红胭脂等化妆品。置放“彩”及其他开脸用具的箱子也有专属的名字,叫做“开脸箱”,也被称为“官中开脸箱”。开脸箱一般为剧组共用,主要演员也可能拥有自己的“私房开脸箱”。“彩”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水彩与油彩,与绘画艺术是异曲同工的,毕竟昆曲的面部化妆究其本质便是一种人体彩绘。除了颜料以外,当然还需要用到其他的开脸用具,主要是笔刷、调色碗、镜子等,同时还需要准备肥皂、毛巾等用于卸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早期的生产技术水平限制,昆曲演员的化妆颜料用品多属于“就地取材”,一个最形象的例子就是:有文献记载,古时昆曲演员在需要画黑色或深色时,使用的就是黑锅灰或者黑色的书画墨水。这体现了早期昆曲艺术家的淳朴与精巧智慧,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早期使用的化妆颜料用品中,大多数对于演员的面部皮肤都是具有长期意义上的伤害的,昆曲从业者们也一直在寻找着替代品。

    近现代以来,由于化妆品制造技术的飞速进步,昆曲演员的面部化妆用品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化的美妆产品进行代替,例如口红、粉底液、腮红、眉笔、眼影、睫毛膏、眼线笔、指甲油、遮瑕膏等。一方面,从舞台呈现效果上说,现代化的美妆产品比起传统的开脸用具更加能够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趋向,同时也给了演员与化妆师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创作;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美妆产品由于使用了更加安全的原材料成分,具有更加严格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把控,减少甚至消除了演员带妆演出时的不适感,同时能够将对演员面部皮肤长期的伤害降至最小。

    开脸箱也被称为“彩匣子”,因为古时候剧组的开脸箱一般使用朱红漆的木匣子,是当时审美潮流与工艺水平相结合的产物。其箱盖是拱形桥状的,匣内一般有两层屉板:上层可能置放一些盛有水彩或油彩的小瓷盅,下层可能储藏一些置放水白粉、干色粉的瓷罐,另有一些位置,开小圆孔置放水彩笔、油彩笔,主要用来做“勾脸”使用,常见于净、副、丑行当的角色化妆。在现代的昆曲剧组中,也有一些剧组沿用了代代相传的开脸箱,只要维护得当,其质量很好,非常耐用;缺点在于这些木匣一般过于沉重,非常不适合当代的搬运及交通方式,在剧组外出演艺时很不便于携带,只能用做存储箱置放于剧院单位中。当然,上了年代的老物件若是让其继续产生作用、发光发热,也不失为一种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若是可能,也可以将其捐献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文物摆出展览,也不失为一个让大众走进昆曲、了解昆曲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现代的剧组,更多使用的是由更加现代的材料制成的化妆盒或化妆包,比如亚克力等各种塑料制成的化妆盒,质量较好,便于携带,同时价格便宜。在便于化妝用品摆放、储存的同时,也更加便于剧组携带化妆品外出进行演出活动,更有利于昆曲艺术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头发的梳挽及发饰的佩戴,是面部化妆以外广义的“化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将之统称为“包头”,这个说法也一直沿用了下来。而旦行是与“包头”最为紧密的一个行当,可以说“包头”几乎就是为了旦行服务。原因有二:其一,经过包头后的角色有着更加唯美的发型、佩戴着玲珑的发饰,更加能够凸显女性美,而旦行也是唯一一个以女性角色为主的行当,增强了角色艺术性;其二,早期昆曲中,旦行多由男性演员反串扮演,且古时男性亦有长发但发型与女性不同,故而在旦行的包头上须施展更多笔墨,对头部和脸部进行美化,掩盖男性演员的男性特征,凸显女性特征与女性美。

    旦角的发式主要分为三类:传统大头、旗装头和古装头。传统大头又被称为“梳水头”,由清代乾隆年间秦腔花旦魏长生发明,形制又分为两式——大头与抓簪头,除了诸如六旦等小家碧玉的少女或是丫鬟梳抓簪头以外,正旦、武旦、刺杀旦等有头有脸的女角一般都梳大头,只是在装饰物的使用上有区别;旗装头其名来源于清朝满族人(又称旗人)妇女的发式,应当是昆曲发展进程中多民族历史文化交融影响的结果;古装头用于旦角穿古装衣的角色,发式新颖,生动优美,使人物显得雍容华贵,潇洒俊秀。

    昆曲传统上称头上的饰物为“头面”,分为硬头面与软头面两种。硬头面是旦行发式发型的装饰品,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发饰”,类似于发簪等。根据制作材料进行区分,可分为点翠头面、水钻头面、银泡头面、珠子头面等。绮丽多彩,争奇斗艳,可谓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文化宝库。软头面则是旦行发饰的主要物品,也被称为“青头面”,因为其颜色基本是全黑的。它可能没有办法吸引到外行的注意力,因为软头面实际上起到的是一个“基底”的作用,作为基础去与演员本身的头发进行配合、包覆乃至于延展,而硬头面则是在这基础上进行一些色彩和光泽的点缀。软头面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网巾、辫子、小发穗、大顶(大发)、发垫、大簪子、假发头套、线尾子、发簪发环、水纱以及最为浓墨重彩的片子。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