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优秀地域文化资源的 现代城市发展战略实施路径探究 |
范文 | 邱叶 摘要:宁波优秀地域文化资源是指蕴含在宁波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中,可促进宁波城市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元素。优秀地域文化资源有助于提升宁波竞争力,增强城市凝聚力,扩大影响力,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前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过程中,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将之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东方文明之都;城市发展战略 2017年建设国际港口城市,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被确定为宁波未来五年新的发展目标,这为宁波以文化引领提升城市品质提供良好契机。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新型的城市竞争战略,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在此背景下,宁波应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树立文化自信,加快建设全域化高水平的文明城市。一、宁波优秀地域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特质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今无论是国家还是城市的发展,文化都被视为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要珍视和发掘优秀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则是那些可以用来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城市规划泰斗吴良镛先生认为文化资源是指那些能够用以城市发展的可共享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具有诸多特征,而地域性则是其最重要的特点,鲜明的地域性使优秀文化资源具有更强的自我复制和传承能力,发挥出更大的资源利用效率。各大城市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无论是文化发展规划还是文化创意产业报告,都以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 宁波优秀地域文化资源是指蕴含在宁波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中,可促进宁波城市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元素,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两大类。地域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地缘山水、古建筑古遗址、名胜古迹、古城古村落、港口商埠遗存、宗教建筑、名人故居、海防遗迹和浙东革命史迹、园林古建筑等。地域精神文化资源包括宁波方言谚语、民间传说、浙东学术文化、历史文化名人和宁波商帮名人、民俗节庆、传统工艺、服饰技艺、烹制技艺、传统戏曲和传统医药。 宁波优秀地域文化主要由藏书文化、浙东学术文化、海洋文化和商帮文化构成,并表现出独具的地域文化特质: 书香致远、文脉润泽。宁波历代著名的藏书楼有80余座,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其传承遗训、建筑布局、鉴赏品味、管理制度都凝练成为宁波藏书文化的精髓和典范,形成一种藏书爱书、诗书传家的文化风尚,这些厚重的文化元素通过绵延的历史流传,成为区域共享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情结,沉潜浸润于地域文化深处,表现为“书香致远、文脉润泽”的文化特质,在这个消费社会和数字时代,引导着宁波人崇尚阅读,注重精神追求。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宁波浙东学术的三大学派分别为四明学派、阳明学派和清浙东学派,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等为代表人物。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强调道德良知和道德实践的统一,王夫之、黄宗羲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经史研究要为现实服务,二者都提倡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浙东学术文化“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思想理念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中,形成宁波人经世务实、追求实效的精神品格。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宁波因其港通天下的区域位置自唐宋以来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港口城市,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也是中国古代通商贸易、文明传播的重要窗口。海洋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彰显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地域人文底蕴,这种地域文化认同感如今更将助力宁波对接国家战略,全力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 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宁波帮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商帮,推动了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宁波帮在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历史境遇,艰难处境不断壮大,历久不衰,开拓创新,自强不息是其核心精神。勇立潮头,把握先机,善于学习新观念接受新事物,不断开拓新兴市场、新兴领域,面对外资倾轧、商业竞争和海外创业的困境,同乡扶助,自强不息。鼎盛一时的商帮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精华和品牌,对当今宁波经济振兴和文化产业繁荣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二、国内外各大城市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策略启示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城市开始关注文化领域所蕴藏的经济潜力,以及文化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文化,不仅仅是城市发展所积累的物质与精神产物的汇集,它更成为了一种发展资源和发展工具,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芝加哥于1986年发布了第一份文化規划,1995进行修订,2011年发布了《芝加哥文化发展规划2012》,将文化融入城市的战略定位,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强大支撑。伦敦多次将文化战略规划纳入到伦敦城市整体规划中,2004年发布了第一份市长文化战略报告 《伦敦文化之都:发掘世界一流城市的潜力》,确立通过文化引导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思想,并明确勾勒出伦敦文化的发展目标。此后伦敦又于2008年公布《文化大都市:伦敦市长2009~2012年的文化重点》,2010年颁布《文化大都市:大伦敦市长的文化战略2012年及以后》,一直将文化资源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新加城从1999年到2015年坚持实施“文艺复兴城市”规划,分成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1999年-2005年)的主题是“艺术的全球城市”,第二阶段(2005年~2007年)的主题是“文艺复兴城市”,第三阶段(2008年-2015年)的主题是“文化艺术全题城市”,旨在通过发展文化推动城市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跨越,借助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使新加坡最终成为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规划相继被中国各大城市所采用,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发展规划,希望通过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促进城市整体发展。北京“十三五”期间将充分挖掘和展示历史文脉,推进首都文化、皇城文化、京味文化、运河文化等的研究阐释和挖掘利用。上海“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凸显“党的诞生地”的城市历史定位,实施迎接建党百年“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塑造上海独一无二的城市形象和精神气质。杭州将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充分挖掘以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等为代表的杭州传统文化潜力,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彰显文化特质。同时各大城市都积极释放文化潜力,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宁波优秀地域文化资源是东方文明之都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城市同质化问题也日益明显。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宁波必须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和优势,与区域内核心城市实现错位、差异化发展。新时期宁波城市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这个目标和定位是宁波基于自身传统优势资源的一种文化自觉,东方文明之都是宁波集历史积淀和愿景展望的城市主题标识。地域文化资源无疑是宁波保持独特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以实现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下的共生和差异。 优秀地域文化资源是提升宁波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全面提升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以开放的态势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提升宁波在长三角城市群和国际都市群中的地位。 优秀地域文化资源是增强城市凝聚力的核心力量,整合提炼地域文化精华,激发市民归属感和认同度,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围绕“名城名都”的建设目标和新一轮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大发展。 优秀地域文化资源是扩大宁波影响力的重要元素,传播发扬地域文化,打造城市名片,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城市的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有助于宁波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点城市,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优秀地域文化资源是宁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 文化作为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的三大动力之一,保护传承地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借助文化对经济、社会、生态的支撑功能,实现宁波的可持续发展。四、依托優秀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载体与路径 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过程中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将之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中,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支撑,真正起到内在推动作用。 1. 以浙东学术文化和乡贤文化为主要载体,培育东方文明之都的城市精神 按照《宁波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的战略要求,以浙东学术文化和乡贤文化等为主要载体,弘扬地域文化精髓,提高文化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挖掘浙东文化的当代价值。浙东学术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助提升公民的环境意识,提升生态伦理素养,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阳明心学提倡自我道德修养,强调伦理实践,对提升公民道德修养,构建社会道德理想和价值标准,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黄宗羲学贵履践、注重事功的精神理念促成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社会风尚,民本民权、天下之法、公众议政的思想有助于培育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当前民主社会、法治社会建设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发挥乡贤文化的教化功能,以白云庄、黄宗羲墓等历史遗迹为基地,传承乡约族规、礼法习俗,营造崇德向善,讲信修睦的氛围,以传统美德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村治理。 此外弘扬海防文化和红色文化,用好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等各类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普及慈孝文化,依托江北—中国首个“慈孝文化之乡”、余姚梁冯村等“慈孝文化基地”,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倡导孝老爱亲、友爱互助的社会理念,构建和谐的人伦秩序。实施“家风传承”行动,编修家谱,整理家训,重新发现家族文化,浙东虞氏家族历时八代计四百余年,鄞县史氏家族,鄞州邱隘马氏家族,慈城冯氏家族等流传的宗法家训、良好家风对当代都有借鉴价值,代代绵延的文化基因寄寓着道德礼法和伦理观念。 2. 以地缘文化和景观文化为主要载体,优化东方文明之都的空间布局 东方文明之都的城市空间规划包含了诸多要素,而文化要素在构建高效的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才能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空间。 依托地缘文化,打造山水宜居城市。宁波山海交融、依山傍水,拥有四明三江、两港一湾的山水资源和东海之滨的山海景观,东钱湖也已成为重点规划发展区域,利用地缘生态和地貌格局,集合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创造出别具韵味的城市山水空间。 挖掘景观文化,规划城区核心空间。统筹建设“三江六岸”、日湖月湖景区,打造体现历史人文的滨水景观,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建设鼓楼、南塘老街、城隍庙、老外滩等传统民俗街区,这些承载了城市记忆和市民文化的历史街区,有助于塑造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保护完善古建筑,如天封塔、庆安会馆、七塔寺等地标性古建筑,大方岳第、甲第世家等一批宅寓府第为代表的园林古建筑,保国寺、阿育王寺等宗教古建筑,展现古建筑历史风貌,阐发其地域特色和审美意境,有助于增强城市空间区域的层次感和辨识度,丰富城市空间的精神内涵,建设人文城市。 延续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开发古镇古村落。以江北慈城、余姚梁弄为代表的古镇古村落,具有淳朴的风俗民情、深邃的人文底蕴和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审视和研究古村落的空间意象,对城乡空间形态和层次规划,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有借鉴价值,有助于形成功能清晰、错位发展的城乡发展空间格局。 挖掘和汲取生态文化元素,无论是它山堰、上林湖青瓷古遗址,保国寺古建筑,还是传统非遗技艺,民间谚语,四明儒学,传统地域文化都蕴含秉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尊重自然乃至敬畏自然的理念,将传统生态文化的空间理论来指导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寻求现代城市与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融合,谋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的长期共存。 3. 以商帮文化和休闲文化为主要载体,壮大东方文明之都的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也是地域文化资源传承和创新的主要途径。 整理商帮文化遗存,提炼商帮精神,为当代宁波发展文化产业提供精神力量。商帮巨贾的成功事迹和道德实践,商业思维和经营理念,为现代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思想资源。宁波帮从事文化产业素来已久,深入研究宁波帮的文化产业,总结经验,促进宁波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 依托并整合丰富的休闲文化资源,围绕风景名胜、历史遗迹、文化设施打造休闲功能区,融合民俗节庆、影视娱乐、时尚产业、体育健身等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形成特色休闲文化品牌。运用宁波元素,讲好宁波故事,推出富有创意和地方色彩的文化精品。构建地域文化激活机制,对接地方文化产业体系,提高文化资源转化效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活化和利用非遗文化,助推宁波文化产业。扶植非遗技艺产业化发展,将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品牌化、市场化运作,重点培育具有市场潜力的非遗技艺如慈溪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红帮裁缝制作技艺等。提升发展工艺美术业,深入发掘本地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与社会力量开展合作,开发一批艺术品衍生产品。 4. 以藏书文化、民俗文化和戏曲文化为主要载体,推进东方文明之都的文化事业发扬藏书文化,建设书香宁波。打造天一阁和书院文化品牌,推广“全民阅读”,通过藏书节、读书月等活动延续城市的阅读精神;古代藏书楼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公共阅读设施建设提供借鉴,政府主导,社会各界捐赠书籍,提供更多图书资源,成为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补充;藏书文化倡导精品阅读理念,多读书、读好书,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引导深度阅读、主动阅读和精华阅读。 利用民俗文化,繁荣群众文化活动。挖掘乡土资源,开展梁祝文化节、中国开渔节、弥勒文化节等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丰富内容创作,吸纳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非遗元素,推出梅山舞狮、宁海平调等地域文艺精品,提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培养戏曲表演人才和创作人才,结合时代主题和现代技术,创作戏曲精品和经典曲目;加强戏曲演出的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建设,利用各大剧院、文化广场、农村大礼堂作为演出场所;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组织戏曲艺术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戏曲通识教育,针对社会公众开设戏曲鉴赏和知识讲座,搭建平台組织展演巡演,促进地方戏曲的宣传推广和交流传播。 完善地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实现雪窦山、月湖等地标性文化设施内涵和功能的提升,挖掘闲置文化场所,修复古戏台古祠堂,打造专业剧场、文化礼堂、非遗技艺大师工作站、名人故居、民居院落、体验馆、老字号等,在区、街、镇、村、居委等各个层面细化地域文化中心布点,推进地域文化设施的全覆盖,形成内涵充实、整体均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5. 以海丝文化和港口文化为主要载体,拓展东方文明之都的对外交流 挖掘海丝文化、港口文化基因,打造成宁波城市国际形象重要标识。开展海洋文化、港口文化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围绕“一带一路”和“港口经济圈”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科学依据和重要支撑,建设枢纽城市。 开展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保护永丰库遗址等海丝史迹,开展海丝文化遗址考古和水下考古,组织专家学者深化“海丝文化”研究,通过遗迹展览和考古研究,宣传海丝精神;借助博物馆、展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展现港通天下的历史辉煌,推出海丝题材的地域精品,利用东亚文化之都、中国航海日、海丝文化节等平台策划系列活动,赴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展演、展览,官方交流和民间互动并行发展。 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依托宁波舟山港、北仑港等的港口资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争取更多国际化交流机会;政府统筹发展,提供服务、政策引导和资金补助,搭建国际文化交易平台,营造对外文化贸易的良好环境,企业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新内容,提供更多展示宁波形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拓展境外市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2]吴良镛,黄鹤.文化规划: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整体发展策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本文系 2017 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宁波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在打造东方文明之都中的作用、机制、路径、载体研究”(项目编号 :G17-ZN0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