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借鉴德国廉价超市ALDI发展经验探索中国本土超市发展路径
范文

    陈逸婧

    摘要:近年,外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高速扩张并购内地超市,由沿海城市向二三线市场进攻,本土零售超市由于规模和资本相对弱小,几乎无法与之抗衡。若国家的零售业全部被外资所掌握,将失去主动性,令人堪忧。本土超市必须迅速找到自己的方向,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ALDI是德国廉价超市巨头,凭借其精准的市场定位,物美价廉的产品和高效率的日常运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门店获得成功,文章将以ALDI超市为例,从产品价格,服务质量,人才管理等多个方面分析其制胜的关键,结合中国目前的市场背景,探索适合本土超市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市场定位;成本控制;人才管理;效率;本土超市;ALDI一、德国廉价超市领头羊——ALDI

    醒目的蓝黄色指示牌,简单朴素不超过800平方米的空间,货品堆在打开的纸箱里任顾客自取,店员牢记各类条码快速录入商品完成收银,一切工作在这里颇有效率地运行着。这就是创立于1913年的德国老牌家族企业,廉价小型连锁超市集团阿尔迪(ALDI)。这个以“极其简单,极难模仿”著称的零售大鳄,在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张,其中在德国本土开办4000余家,在欧洲开办3000多家,在美国数量达到1000家。甚至使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落败,于2006年退出德国市场。从一个仅有35平米的三流小店,发展成叱咤全球的超市航母,阿尔迪的制胜法宝有哪些呢?

    (一)精准的市场定位

    ALDI将主要客户人群定位于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以及在校大学生,所以它将大部分门店网点分布在市中心的居民区,大学城附近,以及村镇总人口集中的地方。目标群体可以靠步行到达超市,方便快捷地补充食品及生活用品。

    (二)物美价廉的产品

    ALDI始终坚持“More To Less”, 即以低价格提供优质产品。ALDI超市的物品单价一般要比普通超市便宜20%~30%左右。为了知道ALDI与其它超市的价格差异有多大,笔者分别在廉价超市ALDI 和普通超市SPAR进行了价格对比,一瓶中档葡萄酒在ALDI的价格约为5欧元,然而在SPAR的定价为8欧左右,分别在两个超市购买相同档次的食品,即同类产品中价格最低的一款,在ALDI用了19欧,在SPAR却用了30欧,SPAR的价格比ALDI高出近40%。笔者在欧洲留学期间,也是ALDI的常客,超市离学校只有五分钟步行距离,且经常针对某一项蔬菜或者食品推出特价,使得很多同学即使没什么想买的,也会习惯性光顾,看看有什么实惠的商品。

    (三)精简的成本控制方案

    ALDI在店面,宣传、品类、服务等方面均遵循“一切从简”的原则,使得它总能为消费者提供相对低廉的价格。超市的经营布局非常简单,一般不超过2000平方米,店铺装修极为朴素,不悬挂大型广告标识,价目表悬在头顶,商品装在打开的纸箱里,任客户自取。连商品摆放的位置也大致相同,這样开设分店时极为简单,速度极快,费用可降到最低。ALDI省去了当下流行的一切促销、广告、市场、偏好分析等工作,其唯一的宣传方式便是每周出一刊的打折快报,放在超市入口处,任顾客自取,将省下来的推广成本再让利给消费者,实际促进了销量的增长。

    (四)高效率的日常运营

    与其它大型超市种类繁多的货架相比,ALDI的任何一家超市都不会提供多于750种商品,每种类型的货品只提供1~2种选择,但所选的品牌质量都属于行业前列。因为品类简单,使得库存成本与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削减,供应商数量减少,进货数量随之上升,可利用大批量进货和长期采购协议得到更有优势的进价。ALDI每个网点的营业人员仅为8人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每人没有固定岗位,均身兼数职,业务忙时集中结账,闲时轮流理货,清算仓储。店员对每一种商品的价格倒背如流,心算和录入过程非常快,顾客结账过程十分快捷。ALDI为员工支付较高的薪水,但因为员工数量少,整体上又节约了劳动成本。

    (五)对质量严格把关

    如今,价格已经不是消费者唯一考虑的因素,对于很多人而言,宁愿花多一些钱来获取更舒心的消费体验。在ALDI看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为了保持商誉,对店内商品质量的检测十分严格,尤其是食品,水果蔬菜鲜花等顾客挑剩下的,均在当天打烊后作为垃圾处理。曾经有人把分别从普通超市SPAR和ALDI买来的蔬菜送去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ALDI蔬菜的农药残留微乎其微,新鲜程度也不比SPAR差,甚至更胜一筹。

    在质量控制方面,ALDI的秘诀有以下三点: 第一,ALDI对所有供货的厂家提出自己的质量标准,除了公司自己检测外,还有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商品品质进行检测,如果连续几次不合格,供货商不仅将失去这个大客户,还得付出巨额赔款;第二,由进口商或国外制造商提供质量保证,这些商品来自正规厂家,商品的售后服务由商家直接负责,解决了顾客的后顾之忧;第三,新产品进入首先要在部分超市进行至少三个月的试销,得到顾客认可后,才能进入超市进行销售,否则也会被拒之门外。

    (六)重视人才

    为了保证超市高效率及标准化的运营,人才是关键。ALDI向来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及管理,每年都要到各个大学,招聘最年轻最有干劲的毕业生,经过严格考核和筛选,留下必要的人才。上岗前提供一段时间的培训,使员工熟悉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成为“多面手”。年轻员工不仅有很多的升迁机会,薪水也会逐年增长。ALDI通过严格筛选留下少数精英,专注人才培养,提供发展空间,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动力,保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二、我国本土超市生存现状

    中国第一家超市1983年于北京海淀开业,当时仅出售蔬菜和鲜肉。1995年起,由于政策限制等原因,家乐福、沃尔玛等连锁巨头均通过与本土企业合资方式进入中国,2004年12月,中国全面放开外资进入零售业,外资超市凭借“超国民”待遇开始高速扩张。相对来说,本土超市由于发展历史较短,规模和资本实力相对弱小,大多数选择了区域深耕战略,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分割态势。在南北方各自占据不同的市场份额,主要有华联,物美,世纪联华等。

    (一)外资企业加速并购内地超市

    外资零售业纷纷制定中长期发展策略,采取并购等手段加速占领市场。法国家乐福与中国台湾乐购接盘乐客多位于上海 、南京等城市黄金地段的 7家门店;北美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 以 1.8亿美元收购国内第四大家电连锁商江苏五星电器 51%的股权;美国家得宝 1亿美元收购国内三大建材超市品牌之一的“家世界 ”,英国 TESCO以 3.5亿美元再购乐购 40%股权,从而达到了对乐购 90%的绝对控股 。全球第一大零售商沃尔玛宣布购入台资超市品牌好又多35%股权,此举可以借助好又多在内地的100余家门店分布,加速沃尔玛在中国内地零售业布局。

    (二)扩张范围转向二、三线城市

    随着对外资零售企业开店地域的放开,以及在一线城市扩张方式向收购的转变 ,推动着一些外资零售企业向二、三线城市扩张的速度加快。如沃尔玛分别在晋江、玉溪、芜湖、潍坊、岳阳开设了新店,易初莲花 在嘉兴、绍兴、温州、南通开设新店。家乐福2006年在浙江省新开的几家店都设在二、三线城市。掌控了一线城市的流通渠道,外资零售商开始将眼光放在了更广大的地域,扩张势头迅猛。三、本土超市需要崛起

    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使得本土企业受到冲击,无数小店铺逐渐消失,小零售商失去就业机会;中国生产商依赖外国零售商的大笔订单,不得不遵守对方的规则,失去自身的特色,陷入被动局面;如果零售业大多控制在外商手中,国家在商品和物资流通的控制方面就会很被动。本土超市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一)避免雷同,找准定位

    我国地大面广,城乡地区之间收入差别比较大,这就构成了消费的分散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但如今中小超市的定位模糊,销售商品雷同。一个居民小区的周围,往往有好几家超市,但它们在经营的商品,服务、价格、开放的时间方面都完全一致,甚至连摆设都大同小异。这种雷同的市场定位很难把目标顾客有效区分开来,也就不可避免的加剧了超市间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必然会导致本来就是薄利的超市企业更加无利可图,甚至亏损。

    上文提到,ALDI将客户群定位在居民学生中,根据自己服务的对象,实行差别化市场定位,依据活动范围选址经营,由消费习惯制定物美价廉的产品营销策略,既为客户提供方便,也节省了销售成本。本土超市也应该准确定位,通过对市场的详细分析,找准目标客户群体,尽量选择还未被竞争者满足的市场空白点,结合具体情况适当确定自己的经营策略。

    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不到全国的1/3,农民的消费水平并不高,至少目前不足以吸引外资企业投入大量资本来开发。外资目前看重大中型城市,对于小城镇和农村很少涉足,而本土经营者更加熟悉当地民众的消费习惯及产品偏好,不妨尝试开发这块宝地,从小城镇的零售市场找到突破。与狼共舞竞争激烈,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农村消费市场一直以集市或者庙会的形式存在,组织无序,质量很难监管,人们也不能随时采购自己所需的商品。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的消费也需升级。找准适合当地消费特性的产品,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中国市场,迎合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本土超市在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前景不可小觑。本土超市多数扎根于本土,创业者来自于零售行业,熟悉国内的市场、商业法规、人情世故、以及购物心理等情况,与当地政府联系比较紧密,在资源方面具有本土化的优势,在占据市场方面比外来的企业更为容易。

    (二)规范日常经营,提高效率

    找到目标群体后,高效运营和管理是关键。只有建立了标准化的操作秩序,使每一项工作按照规章进行,才能更好的缩减成本,同时竖立起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如果只有相同的店名,店貌,而没有标准化的商品和服务,也依然是分散经营,成本高效率低,根本无规模经济可言。超市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本身的技术、服务、人才,营销等战略资源,没有核心的竞争力,就不能形成庞大的终端销售规模。所以需要形成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对手造成一定的准入门槛,拉开彼此的竞争力。

    (三)提高行业门槛,改善员工待遇

    “多面手”员工是ALDI雄踞廉价超市领域之首的动力源泉,中国本土企业同样应该建立起具体高效的人才管理方案,并为员工提供与其劳动价值对等的报酬。目前中国的大部分超市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低,专业性和服务态度都有待提高。由于行业的平均薪酬和社会地位较低,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将其作为职业发展的开端。本土企业可加强对现有职工的培训和管理,建立优胜劣汰的挑选机制,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改善对普通员工的待遇,提供公平合理的晋升机会,将其作为企業财富的一部分,使员工更加主动地发挥自身的价值,进一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成志.阿尔迪的四把利剑[J].商场现代化,2013(01).

    [2]吴文治.德国最大连锁超市ALDI入华[N].北京商报,2017-03-02.

    [3]李海洁.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及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4]冯春花,宋学锋.客户到底需要什么——ALDI的客户价值观[J].企业活力,2008(01).

    [5]王健.“类阿尔迪”超市在中国发展的预测与对策[J].企业活力,2011(01).

    [6]陶薇.德国ALDI超市营销策略对我国中小超市的启示[J].北方经贸,2014(10).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