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探究 |
范文 |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相同的困境,寻求解决困境的途径以及找到合适的前进道路,传承与发展。以九寨沟县音乐作品类非遗项目南坪曲子为例,通过对其作品结构、音乐特征、艺术价值等方面的简单分析,从而对南坪曲子的保护传承途径和对其融合发展路线进行探索,使其更能适应社会衍进的发展近况,在保护传统的同时,也能积极创新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珍贵基石,也是一个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缩影和历史见证。在21世纪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之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想要在充分保护“非遗”原生态滋养下对其传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更是难上加难。为了改变现状,做到对其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传承及创新发展,各级各层政府机构、科研及专业从业者应当引起重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 文化遗产一般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以具体的实物形式保存下来的体现文化方面的遗产,突出的重点也是物品本身的历史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生活表达中,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由于它的非物质性,可称为无形遗产。而传统音乐类“非遗”的特点除了是通过音像形式展现地方特色风俗人文,还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情感体验。而南坪曲子便是当地人民在生活中自娱性的演唱活动,因地域性的特殊,是民族文化和不同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历史见证,生动形象地映射出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人民的劳作生活、民风民俗和美好祈愿,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价值,也是研究当地民族史和音乐史的宝贵的资料。 2008年由四川省九寨沟县(原南坪县)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项目——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战乱移民至南坪县。受甘肃“花儿”及陕西眉户戏的影响,并入南坪当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南坪曲子是民间艺人在接受传统的基础上改编创造的民间曲调。在九寨沟旅游景区闻名全国之前便是以“南坪曲子”的独特魅力吸引世人目光,其代表作品《采花》后填词为《盼红军》,多次作为专业表演团队在国外演出时的保留节目。但时代更迭,南坪曲子早已淡出年轻一辈的目光,甚至连部分专业学者对此也知之甚少。当地技艺传承人也难以此长期维持生计,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对其保护传承已是攻苦茹酸,更无力发展。 南坪曲子内容纷繁、结构严谨、形式丰富,多用来表达民众对劳动生活的赞美,对爱情的憧憬,歌唱真善美,嘲讽假丑恶。南坪曲子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个部分:以叙事为主的历史传统类,如《伯牙抚琴》《黄姑出家》等;以写实为重的生活劳动类,如《采花》《挂红灯》等;以声传情的爱情类,如《南桥汲水》《叶儿落西下》等。[1]在曲调形式上有“花调”和“背工调”之分。“花调”有甘肃民间音乐“花儿”的影子,多用花名起兴,悠长而婉转,以抒情见长,一唱三叹。“花调”作品曲式结构多为单曲体,音乐结构短小精巧、节奏相对平稳,唱词结构以七言为主,且多为民族五声羽调式,该类作品其前奏旋律,围绕角音、徵音和羽音展开,基本固定。例如,“33536|33566|63566|123566|”(小节线前一个6为低音6);而“背工调”源自眉户戏,作品多为联曲体,音乐结构完整且篇幅较长,演唱难度高,演唱者多为男性。“高腔”和“平调”是南坪曲子的两种基本唱腔,前者多为男声,后者男女声皆可,且以南坪当地汉语方言进行演唱,歌词朴素、诙谐有趣。例如,南坪曲子“花调”作品《二姑娘》,这是属于劳动生活类别的作品,歌词中像“隔壁子”“莫进”“奴”“妈儿”“啥子”这些词语都是当地的方言,非常具有当地民风生活气息,使演唱者更有人物代入感。演唱形式中“纯唱”是随着旋律单纯歌唱,“说唱”则是加入说白。例如,《二姑娘》中有4个小节均无旋律只有歌词,“王大娘(白):二姑娘,二姑娘,你眉毛长长的,脸儿黄黄的,得的啥子病。”这里就是说唱的部分,演唱者需带入人物角色的语气感说唱该部分歌词。南坪曲子的表演形式有单档(一人弹唱、一人击节伴奏),还有多档(可多人演唱,多人伴奏),既可独唱亦可合唱。伴奏以当地自制“土琵琶”为主奏乐器,这种琵琶与我们常见的民乐琵琶区别很大,只有三根弦,且琴颈上品阶稀疏。其演奏也并非竖抱而是横抱,音色独特。搭配碟子、碰碗、四叶瓦等击节乐器进行表演,唱歌的姿势也是有坐有站,甚至加入伴舞。层次饱满,形式多样。[2]南坪曲子使用的部分乐器像是碟子碰碗等简单却富有特色,运用这些“接地气”的乐器,可以更好地烘托地方人文风俗、民族特色,歌中劳动人民的形象也愈加鲜明。 二、音乐作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困境 音乐作品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其旋律上着实拓印着时代与民族的标记,更是表现在歌词中清晰可见的民俗民风。如山西左权开花调、晋南民歌;甘肃、青海的花儿;广西的侗族大歌;重庆的川江号子、南溪号子;以及内蒙古长调民歌等音乐作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不同省份风格各异的“非遗”项目中,通过其音乐作品就能大致分析出不同地域风貌的风土人情和音乐风格。然而如此纷繁多样的音乐作品类民间传统音乐面临的却是同样的传承困境。 首先,政府政策方面对其重视程度不够。音乐作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品与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需要一定的专业机构、专业人才、专业表演场地以及经济支持;部分地区只注重申报,却不重视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个别地方领导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重视的项目及重视程度,甚至拿不到好的宣传方案和应得的项目补贴;项目传承人得不到重视,部分地区选择性的将政府项目活动介绍给有合作的民间艺人,但非专业传承人。其次,社会大环境下的传承压力。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背景之下,国外流行文化正潜移默化地牵动着国际流行趋势,当代大部分年轻人对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对于自己家乡的传统音乐也毫不知情;非遗项目都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形式,经过时代的变迁,非遗项目的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些作品中出现的内容也已经从现代社会生活中消失,难以回顾,使得很多年轻一辈的民众很难在其音乐作品类找到共鸣。因此这类音乐作品在传承过程中能否“原汁原味”地进行也是一个难题。营生亦难,传承人要以此长期维持生计,单靠政府补贴也无济于事,“非遗”传承人大都年岁偏长,急于寻找可靠的继承人,在现在这种大背景下寻人实属不易。再來,作品内容和传承形式的局限性。音乐作品类非遗项目都是来源于民间民众的劳动生活等方面,属于生活中的娱乐活动,随心而起,随兴而终,大部分属于口头交流。而传承方式也正是面对面、手把手教学教唱,没有专业记谱,也鲜少有录音录像等资料留存,这就给后期学者、专家在对其研究考证的过程中造成一定困扰;另外部分民间音乐都是以地方方言演唱与地方自制伴奏乐器配合表演,不熟悉方言的听众会难以理解作品内容,对于部分学者在研究时面对陌生乐器要重新熟悉和专业分析乐理的过程不仅耗时过长且具有一定的困难。 三、南坪曲子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建议探索 近年来,部分社会各行各业人士在国家提倡“文化自信”的阳光大道上坚定不移地发展前进,越来越多的人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步提高,采用各种形式的发展路线,不仅在现代化经济市场站住了脚跟,并且在不经意间就把传统文化高效率对外输出,吸引了更多国外学者和游客的关注。南坪曲子在20世纪末就曾走出国门,深受大众喜爱,是一张独具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名片。南坪曲子在当地作为传统文化艺术扎根极深,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至少一把当地特制的土琵琶,迎宾待客、茶余饭后都要拿出三弦琵琶出来欢歌一曲,在演唱南坪小调的过程中更是展现出强烈的自豪与幸福感。刘玉平老师作为第三代南坪曲子县级传承人的同时也是南坪琵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目前九寨沟县已搭建琵琶工坊,除了交流学唱南坪曲子外还可参观当地自制三弦琵琶的制作过程,开设南坪曲子教学班子,在固定时间会有专业人士在固定场所统一教学,为音乐类非遗艺术的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都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如今在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虽面临一定的困境,但寻找保护措施和探索传承并发展的方向更是重中之重。但无论是从传承人专业待遇或发展前景来看,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 (一)政策完善、落到实处 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监察办公室,要坚决重视地方传统文化。地方负责人不能因为任何个人原因、个人喜好重视或忽视某项非遗,随时监督国家非遗项目资金补贴的使用目的和具体去向;地方政府组织建立专门的南坪曲子非遗活动中心,内设专业学术研究团队、项目宣传团队、文化交流学习场所、专业团队表演场地等设施;地方政府要明確南坪曲子传承人的权威性,及时更新继承者身份并做好传承历史记录。 (二)专业人才引进 首先,南坪曲子的艺术价值还远远不止如此,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研究,引进音乐专业人才,研究南坪曲子音乐体系,对其音乐作品制谱分类、整理收编,录入音频视频资料存档。发表学术论文,进行文化交流;其次,引进专业的宣传团队,将南坪曲子的音乐价值体系与其他音乐作品类非遗项目进行对比分析,找到独特之处并制定合适的宣传方案;再来,创新性人才引进。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要重视互联网的传播途径及文化交流,引进高科技人才实行网络文化输入与输出等方案,将南坪曲子的内容和音像等资料输入网络存档,同时也可以发动创新思维进行线上音乐文化交流。 (三)数字化传承 第一,建立数字化博物馆,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线下可以建立以市级或省级为单位的民风民俗或非遗博物馆,比如南坪曲子所处的九寨沟县是汉、藏、回、羌等多民族聚集地,同样珍贵的还有白马藏族民歌等音乐作品类艺术形式,以及阿坝州艺术种类多样,民风民俗独特,汇集在一起,除了历史回溯还有音像图文,还有乐器展示,作品故事讲解等内容,且线上电子博物馆同步进行,打造地区厂牌,意义非凡;第二,立足自媒体市场。如今自媒体行业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谓是全民行动,由专业宣传团队以南坪曲子内容介绍、作品分析、民俗民风等方面入手创作,录制并上传非遗标签的网传小视频,活跃于民众视野。 (四)守护传统,更要创新发展 1.传统教学与创新型教学并行。前者是指招收以南坪曲子传承人为目的的学徒教学,则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但不能过于故步自封,要在保持南坪曲子传统经典的同时了解现代化趋势,以及要拥有创新发展的理念。创新型教学是指“文化进课堂”这种普遍式应众教学活动,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且适用于现代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南坪曲子有一定了解的同时还能够完成简单音乐作品的演唱。 2.旅游项目套餐。九寨沟县的旅游业发展优越,南坪曲子是当地民众劳动生活中自娱性的演唱活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把三弦琵琶,茶余饭后或是“有朋自远方来”时,当地百姓都会聚在一起弹唱。游客们除了在表演场所能够看到专业歌舞表演外,如果住进百姓家里,还能与当地人一起自由歌唱,击节伴奏;另外还可以组织参观琵琶工坊,近距离观察琵琶制作过程。将南坪曲子等艺术特色形式融入旅游项目,不仅能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还能令游客拥有融入九寨沟县民风民俗音乐活动的亲身体验。 3.音乐合作,相辅相成。南坪曲子“花调”类作品结构独立精巧,单曲单用,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同样适用于民族声乐地方特色民歌风格的演唱舞台,或者应用于民族歌剧的音乐作品风格,完善其唱腔技巧,科学发声;南坪曲子“背工调”类音乐作品篇幅较长,曲牌转换较多的特点与很多曲艺形式作品结构相似,因而可以做融入曲艺风格的尝试。南坪曲子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但融合性强,可以尝试与多种艺术形式相互借鉴与融合,增加更多的舞台机会和寻找更适宜的发展路线。 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数珍宝般陈列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之中闪闪发光,音乐作品类的非遗项目更是面临大环境下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南坪曲子作为九寨沟县民众根植于生活,丰富于生活的民间音乐形式,不仅滋养当地民众精神文化,更是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美玉。为了适应现代文化传播大环境,就必须要直面困境,找到解决办法及措施,为南坪曲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艺术形式寻求最佳创新发展道路。 注释: [1]政协九寨沟县委员会编印.九寨沟县民歌文化文史资料第五辑[M].2004:11—12. [2]庄春辉.九寨沟小调的艺术魅力[J].西藏艺术研究,2004(03):72—73. [收稿日期]2020-06-01 [作者简介]杨璐菡(1993—? ),女,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硕士研究生。(成都? 610000) (责任编辑:崔晓光) 邮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新生路6号。杨璐菡 联系方式:15708473757? ? ? ?463984292@qq.com(程福文老师推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