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扬剧金派唱腔的发展与特点 |
范文 | [摘??要]扬剧是由在农村流传久远的香火戏以及花鼓戏并且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等发展合并而成,而镇江是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扬剧金派的发源地。本文主要以在镇江地区流传的扬剧金派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扬剧金派的发展以及扬剧金派唱腔的发展,同时论述扬剧金派唱腔在发展过程中的特點以及伴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关键词]扬剧;金派;唱腔;发展 一、扬剧的起源以及扬剧金派的发展 (一)扬剧的起源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1],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是扬剧的雏形。香火戏与花鼓戏原本是彼此独立存在的,香火戏是在1911年左右随苏北劳动人民传至上海,然而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的需要,在演出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变化,剧种名称也改为“维扬大班”。1920年左右扬州花鼓戏也应邀到杭州和上海游乐场演出,并更名为“维扬文戏”。1927年大革命后,上海成立“维扬伶界联合会”,1929年两个剧种同台演出,“联合会”更名为“维扬戏公会”,“维扬戏”此一剧种名称才正式确立。 而扬剧的起源与它的发展过程是流行在镇江、扬州一带的花鼓戏在镇江发展,并与清曲结合,产生了小开口,而在上海进行演出后,与同在上海的苏北香火戏合流而成。上海有广大的扬剧观众,有众多的演出场所,有京剧等各种戏曲艺术可供借鉴,所受官方限制较少,加上三个科班培养出一批女演员,使维扬戏的角色行当和表演更加齐全、完善。上海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促使扬剧走向成熟,最后形成了江苏的一个较大的地方剧种。 (二)扬剧金派的发展 明末清初,凤阳花鼓传入镇江。随后,镇江的花鼓艺人组建了西门班,对原本的花鼓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并吸收了清曲的曲牌和曲名,他们的演出唱法多用小嗓门唱法,故“小开口”因此而来,“小开口”在镇江产生后发展速度非常快。1950年,镇江组建了金星扬剧团,并邀请扬剧金派的创始人——金运贵先生加入。1955年,金星扬剧团在镇江登记,并改名为镇江扬剧团,扬剧在镇江开始了新的发展旅程。 金运贵先生开创的金派唱腔可以说是扬剧中别具一格的唱腔流派,对扬剧至今的改革和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运贵先生是湖北人,所以她的唱腔中带有湖广音,与其他扬剧唱腔有着显著的区别。金运贵先生以唱小生为主,尤其擅长女扮男装,所以金运贵先生以自己的嗓音条件为基础,发展出了扬剧金派。而金运贵的徒弟,姚恭林先生继承了他师父金先生的唱腔,也创新发展了金先生的唱腔,被称为“金调姚腔”。姚恭林先生是男小生,姚恭林先生就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自己的声线上加入了一些装饰音,例如小腔、波音等,使得扬剧金派又进行了一个发展。 1996年,镇江扬剧团撤销,剧团全部撤销并入艺术剧院。而2004年,民间组织康盛剧社成立。康盛剧社秉持“为镇江扬剧留下种子”的理念,对扬剧金派进行改革与创新。2009年,康盛剧社创作了新版扬剧《白蛇传》,以白蛇传的故事为基础,用歌舞演故事。新版《白蛇传》的创作,坚持扬剧白蛇传故事不变、金派唱腔不变以及人物特点不变的三原则,可以说很好地继承与创新了扬剧金派。扬剧金派于2006年被列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扬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扬剧金派唱腔的发展 扬剧金派在扬剧中独具一格,称“金调”,也被称为“自由调”。[2]扬剧金派音乐的基本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的结构形式,每一支曲牌都有其不同的曲式与旋律,而金派最显明的特点就在于因曲牌中剧情以及唱词的不同,音乐的旋律就会有不一样的变化,但是基本的曲式结构仍是保持四个乐句十七板的结构,相应的唱词则会采用七言四句或十言四句。 (一)扬剧金派唱腔的发展以及特点 1.唱腔的发展 提到扬剧金派,就必须提到金派唱腔的创始人扬剧著名演员金运贵先生。金派唱腔因为金运贵先生自身的嗓音条件,在演唱过程中金先生对原来扬剧的唱腔曲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金先生缩小了一部分基本唱腔曲调的音域范围,如金派最著名的【梳妆台】这个曲牌中,音域由原来的十三度缩小成八度,且其中的行腔一般在“1、2、3”这三个音中,行腔中的音域范围也就随之缩小了。而金派唱腔因为音域的减小,旋律发展也随之发生变化,与扬剧其他派别也就有着显著的区别。金派唱腔也因为音域跨度不大,所以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以及学习。并且金运贵先生在演唱小生时,一直都是女扮男装,所以后来金派唱腔多以男小生来进行演唱。 金运贵先生的徒弟姚恭林先生,以男小生的嗓音来唱金腔,他的腔调被后人称为“金调姚腔”。姚恭林先生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自己的声线上加入了一些装饰音,例如小腔、波音等。如果说金运贵先生在唱腔中加入的装饰音有两百个,那么姚恭林先生则加入了至少一千个装饰音,姚恭林先生的装饰音在后期逐渐成熟后,已经发展为一个装饰音内可以自带三到四个回转音或者波音。姚恭林先生对于喉正音、气正音、小腔以及波音等的研究使得扬剧金派的唱腔又进行了一个发展。姚恭林先生对于金运贵先生唱腔的改变,可以说是丰富了金先生唱腔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金派的唱腔,即继承了扬剧金派,也创新了扬剧金派。姚恭林先生所发展的金派唱腔在当时一直深得观众们的喜爱,而金派姚腔至今也仍是观众们最喜欢听的唱腔。 金派【梳妆台】经典唱腔之一《十八相送》中的《山伯临终》是这首戏曲中将悲伤推上高潮的一场戏,临终前的山伯要求和英台再见一面却受到阻碍,山伯又看到英台的诀别信,所以《山伯临终》这出戏唱的是山伯悲哀与绝望的感情。金派的唱腔特点在这首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唱腔速度慢、用腔细且装饰音居多。《山伯临终》这场戏所想要表达的是山伯急于倾诉,却因为自己病入膏肓而只能苦作呻吟的状态,所以在唱词增加的情况下,金派唱腔大量运用相同节奏型的同时运用大量的装饰音,且将音域范围都控制在三度以内,使得整个旋律所体现出来的唱腔的线条就没有太大的起伏,而是一种无力呻吟的感觉。而这也正体现出了金派唱腔最大的特点,唱腔是为了表达戏中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而唱的,金运贵先生在演唱中完全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基础,以低调吟唱,充分渲染悲剧气氛的同时,表现出悲痛欲绝的心情。 金派唱腔发展至今,由于每个演员声线的不同,演员们会根据自己的声腔条件,对曲牌中的唱腔旋律进行略微的改编,改编旋律的幅度一般控制在四度之内,当然对于曲调的改编是不会脱离曲牌中唱腔本身的旋律。现今的扬剧金派多以唱新编剧为主,即以扬剧金派的曲牌名套用其他剧的词或者故事,以适合词里人物的曲牌中的旋律进行演唱。那么现今唱腔的发展就是對于曲调自身的变动,尤其是在新编剧的演唱中保持扬剧金派本身的唱腔曲调,同时也要符合唱词中人物的心情与表情,而未来扬剧金派的发展也定会以此为趋势。 2.唱词的发展 而唱腔中的唱词,金先生也对此进行了改革与发展,金先生在原来的曲牌小节数不变的情况下,加入了更多的唱词,也就是“堆字”(或叫“穿字”),突破了原曲牌唱词字数的限制。扬剧原本唱词字数一般是一句七字或十字,而金先生的唱词则是一句可以达到几十字,让唱词更加的口语化,也更加利于听众理解剧情的发展。金先生对唱词所进行的改革与发展,使得金派唱腔没有腔太多且字又少的拖沓现象,反而因为堆字的增加使得戏曲更加的口语化,用堆字填补了唱腔中的空隙,更加让观众所能接受,且对于年龄阶层较小的观众也更能接受。 扬剧金派唱词中堆字最具有标志性的代表作之一就是《二度梅》这首戏曲作品。金运贵先生在金派唱腔的唱词里一般喜欢在第二句上进行堆字,而这充分的在《二度梅》中可以体现出来,整首作品从第二句开始堆字多达三十多个字。《二度梅》的框架依然是【梳妆台】传统的框架,每句话的唱词因为堆字而显得唱词虽多,但利用唱词中语言的停顿,用小过门或者休止将前后唱词进行隔开,也就让唱词中的每句话能够分清。扬剧金派的唱词突破了原来扬剧唱词的框架,通过堆字让唱词更加的口语化以及通俗化,并在唱词中利用好休止,进行停顿,使得唱词的语气能够更加的凸显出来。 扬剧金派唱腔发展至今所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因人设腔,以腔达意”,根据剧中的人物性格以及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用唱腔表达剧目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剧目所要表达的意思,让观众所听到的腔调是以音裹腔,从而形成说话一样的唱歌与唱歌一样的说话。金运贵先生所创立的扬剧金派用独有的中低音声线演唱小生,并且在唱腔中对自己的声腔运用自如,使得金派的唱腔耐听,也让金派的唱腔与其他派别与众不同。 (二)扬剧金派唱腔中伴奏音乐的发展以及特点 在扬剧金派的唱腔中,伴奏音乐一直遵循跟着演员的唱腔而进行伴奏的形式,伴奏音乐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演员唱腔的高低。那么,在扬剧金派的曲目中伴奏音乐的节奏、旋律等的音乐手法,则是根据曲目唱词中故事的剧情以及故事的发展而进行作曲,故事情节的变化从而引发节奏以及旋律的变化。当然,伴奏音乐中的旋律也会根据演员的舞蹈进行创作,从而通过伴奏音乐将人物的性格表达出来。 伴奏音乐中最主要的就是伴奏乐器以及伴奏乐队,下面将从乐器的改良、乐器的特点以及乐队的发展来介绍在扬剧金派的唱腔中伴奏音乐的发展及其特点。 1.乐器的改良 扬剧金派从清末一路发展而来,在自身的不断改革中进行发展。自身唱腔与唱词不断发展的同时,伴奏音乐也随之进行改进与发展,而金派唱腔中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二胡。早期的扬剧主胡用的是京二胡,定弦为G调。20世纪50年代,镇江市扬剧团主胡改用二胡,定弦改为D调,以适应演员自然发声。同时改进发展了金派唱腔伴奏法,将演奏中的弓法改“长弓”为“碎弓”,并将琵琶常用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用于二胡,以适应金派唱腔同音反复多、休止顿返多、切分音多的特点,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对金派唱腔的完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2.乐器的特点 在扬剧金派的伴奏乐器中,主要是以二胡为主的拉弦乐器以及以琵琶为主的弹拨乐器,这两个乐器在扬剧金派的伴奏音乐乐器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二胡在扬剧金派的伴奏音乐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引、让、包、送,即跟着演员的情绪进行伴奏音乐的演奏,在过门的时候起到引导的作用,带动整个乐队进行伴奏音乐的演奏。而同时在演员进行演唱的时候做到演员声腔强则伴奏弱,时刻包裹住演员的声腔。并且在尾声阶段,将整首曲目的腔调送到最高潮,让曲目可以圆满的结束。 而琵琶作为扬剧金派伴奏乐器中的主要的弹拨乐器,琵琶在伴奏过程中指法的运用及编配、装饰音的加入以及分解和弦的运用,一系列技巧的运用都是为了能让伴奏音乐可以更好的为乐曲而进行服务。其中,琵琶最大的特点是填字和加花,即为了弥补演员唱腔中字词的空隙而进行的填字弹奏,在托住演员唱腔的同时跟着唱腔的旋律进行,并且加入装饰音,如轮指、揉弦、扫弦等。而在新编曲目中,琵琶的特点进行了发展,在演奏者本人对曲目的旋律熟悉后,加入演奏者个人的理解并进行编配指法,但同时填字和加花也还是最大程度的保留,依旧用于弥补唱腔中唱词的空隙以及托住演员的唱腔。 3.乐队的发展 而现今扬剧金派的伴奏乐队已经逐渐向正规化的乐团靠拢,尤其是在新编剧中,伴奏的人数最多可多达三十几人,那么伴奏的乐器就不再仅限于二胡、琵琶以及竹笛等民族乐器所组成的伴奏乐队,而是加入了大提琴、贝斯以及管弦乐等西洋乐器,让伴奏乐队里的乐器种类更加丰富的同时,也让伴奏音乐呈现出多元化的视听效果。 扬剧金派伴奏音乐以及伴奏乐队的一系列改革与发展,对于金派唱腔的发展可以说是起到了推进作用,且金派的伴奏乐队在演奏时是做到唱腔声大而伴奏声弱、唱腔声小而伴奏声大,与金派唱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结 ?语 扬剧金派的发展,从创始人到继承人,从继承到创新,每一步里演员们都承担着自己的职责,也使得今天的扬剧金派依然被听众所喜爱。扬剧金派也正由于本身深厚的观众基础且与其他剧种相比最接地气,才得以源远流长并发展至今。现今,社会对于扬剧金派更加的重视,使得现在的扬剧金派在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基础上,依旧不断的创新,并不断的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作品,让扬剧金派在如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拥有更好的展示平台。而扬剧金派今后的发展,今后的改革与创新,也定不会让听众所失望并依旧会被今后的听众所接纳。 注释: [1]武俊达.扬剧和扬剧音乐[J].人民音乐,1982(12):43. [2]镇江市文化局,镇江市文联(筹).纪念金运贵活动汇集[M].镇江:镇江市文化局,1984:63—64. [收稿日期]2020-07-04 [作者简介]崔??希(1997—??),女,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扬州 ?225000) (责任编辑:韩莹莹) 邮寄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瑞泰新城;崔希 手机:15252909447???????????王永生代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