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范文

    摘? 要:童话是儿童与大自然的絮语,是儿童与梦想的对话,是儿童与内在小孩的相通。童话把儿童带进一个神奇而梦幻的境界,使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使其内在自我不断完善。童话在儿童的语文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好童话对儿童知识的学习以及心理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童话教学? 童话?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73-02

    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它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出一个个活泼鲜明,个性独特的童话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智慧启迪。《课标》对小学低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让孩子阅读浅近的童话,回归美好的情境,学会关爱自然和生命,并愿意去分享和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

    法[1]。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低到高选取了不少童话,部编一、二年级选用童话29篇,占全部选文85篇的34.1%[2]。这些童话把儿童带进一个神奇而奇幻的世界,使儿童的强烈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得到满足,在儿童的语文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好童话对儿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要研究童话教学,首先了解童话的特点。1? ?童话的特点

    1.1 童话的趣味性

    童话的取材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采用夸张、对比、重复的表现手法刻画出生动有趣的童话角色,拉近与孩子之间的阅读距离。童话内容活泼生动且浅显易懂,大多运用拟人的手法,孩子在轻松和愉快的阅读环境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启迪。童话的情节跌宕起伏,常常运用对话交流的形式创设出一个个奇幻曲折的情境,充满神秘色彩,赋有故事性和连贯性,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1.2 童话的教育性和知识性

    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或者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讲述一个故事突出其中蕴含的道理,揭示主题,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童话具有教育性。还有一些童话借助童话角色和有趣的故事情节讲明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事物的因果關系,激起好奇心,培养探究的品质对知识的追求,因此具有知识性。

    1.3 童话的心理意蕴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童话在心理层面有着丰富而细腻的内涵。一方面童话能够让我们了解儿童当前所处阶段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由于童话的主题往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因此能较贴切地反映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以及相应的心理冲突,成长中遇到的矛盾和障碍等。另一方面,由于童话的情节结构与儿童的成长所面临的心理历程相吻合,童话的情节结构也在潜移默化中充分调动、激发儿童内在人格的自我整合。儿童的心理冲突随着童话情节的发展得以自由表达和流露,并在故事发展中得到和解和协调。最后通过象征,将自己的心理能量投射到童话角色中,与童话角色一起经历故事情境,使得潜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得以释放和抒发[3]。因此,童话还具有自愈性的特点。2? ?童话的教学模式

    由于童话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教育性、知识性以及自愈性的特点,使童话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五彩窗口,启迪智慧的有效手段以及了解孩子心理冲突,促使自我成长的重要渠道,我们必须重视童话的教学和教育。

    2.1 拥抱童话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童话富有浓厚的儿童味,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个性活泼鲜明,具有象征性,他们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有情感;同时又富有独特的个性,他们的语言和孩子们的心紧密相连[4]。

    因此童话教学首先应从形象角色入手,通过直观手段再现童话形象,让儿童充分感受童话形象中的“真”与“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猴子下山》的小猴子就像小孩一样,因此我们出示小猴子形象时,使其拟人化,通过简笔画或剪贴画的方式,可以给他穿上衣服,画出它每次发现新食物的惊讶神态以及最后一无所获时的失落神态来呈现童话角色的变化;《在牛肚子里旅行》则可以通过给学生佩戴上动物的头饰,通过走进文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故事,采取生动俏皮的语言语调,夸张形象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形象的“趣”。运用这些直观手段,童话形象就生动活泼地来到了学生之中,在阅读与表演中一起玩耍一起成长,带给儿童情感上的温暖与陪伴。

    2.2 插上想象翅膀,畅游童话世界

    在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中有一群群生动活泼,充满美感的童话角色以及一幅幅梦幻诗意的童话情景。只有当孩子们亲自踏进童话的大门,才会发现一个奇妙而神奇的世界,才能感受童话带来的童真童趣[5]。因此,童话教学时首先要创设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境因素,可依靠一些直观手段和现场设计提供想象的契机,激起孩子想象的涟漪,使孩子们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畅游在无忧无虑的童话世界之中。其次,品词诵句,丰满想象之翼,教师可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教师的语言以及直观出现的图景会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来指导朗读。同时,我们还需突出童话语言中的传神之笔,让学生细细品味。教师要尊重童话文本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不能拆开文章,做字词句段的解读,不能脱离童话形象,一昧分析教材,另一方面教师还需深入体会童话语言的韵味,感知更为细微,才能进一步了解人物性格。最后,通过观图察意,想象童话角色,身临其境去感受,童话形象才会变得更加鲜明具体。教学时通过观察插图来感知人物形象,再现童话场景,学生可想象童话角色的语言、语调以及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通过场景的再现去融入童话的情境。

    2.3 萃取童话力量,完善自我成长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人格发展理论的,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3]。儿童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为自我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冲突,而自我的力量将在解决这些冲突的过程中得到增强,通过童话,儿童能体验到各类冲突以及设法解决这些冲突的心理欲求。我们能够理解在儿童人格发展的过程中,童话如何帮助儿童解决在我发展中的各类矛盾,增强自我的力量以及获得自性的完善。因此,童话教学我们既要把握童话的教学和育人的功能,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要利用童话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心理成长的冲突,完善其自我成长。

    针对选入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尤其是低年段的童话故事多为知识性童话或者动物类童话,通常作为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培养情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类童话教学可以采用简单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讲童话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性复述可以通过改变童话人称,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让儿童自己当童话角色,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体验童话角色的心理变化、性格特征,增添学习童话的乐趣。补充童话留白,故事中为激发学生想象,可增加与童话情节相关的一两个童话角色,让孩子将自己得情绪、性格投射入童话角色,进一步了解儿童此阶段的心理状态。续写故事,有些童话故事的结局可能戛然而止,留下教训让儿童自己回味,可以通过续写的方式让儿童内心的情感得以抒发,促使内心矛盾的解決,完成自我成长。

    针对课外补充童话故事,教师在进行童话材料选择之前,可以首先了解童话主题然后进行归类整理。童话中不同的主题有利于儿童解决不同的心理冲突,这样在讲述时才更有侧重点和突出点。其次在进行童话活动时,教师在讨论时尽量使童话的心理教育意义更加清晰、具体。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能力发展较弱,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对童话的分析和探讨,把从童话中汲取到的力量内化转移到自身,并增强其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冲突的替代体验。同时将童话与表演结合,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释放内心的情感,个体的自性随着童话情节的展开逐渐显露,进而达到一种自我整合与完善。再者强化童话的欢乐结局,以便给儿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满怀信心,强化自我力量和自我信念。最后,合理引导和重点心理扶植结合,面对对某类心理冲突比较严重的孩子可进一步深入了解,采用自编童话的方式了解其内心冲突,进行心理疏导,坚持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原则。

    安徒生曾说:“最精彩的童话故事,就是每个人的现实生活。”童话故事在艺术上的价值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同时,童话故事的心理蕴味也值得我们细细斟酌。

    参考文献:

    [1] 张学青.擦亮童话——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人民教育,2011(Z1):53-57.

    [2] 祁智.童话教学的典型问题透视与突破——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8(27):19-21+29.

    [3] 张莉.童话心理分析及其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运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3.

    [4] 李吉林.田野上的花朵:对话:情境教学的萌发[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5]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对话[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杨雨露(1995-),女,重庆巴南人,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18: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