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功能厘定、业务模型与推进策略
范文

    吴南中 夏海鹰 姜伯成

    

    

    【摘 要】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终身学习渗入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其學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亟待学分银行的支持。文章基于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开发研究,在梳理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功能基础上,结合学分银行团队的工作实践,构建了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业务模型,并提出了构建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策略。研究发现,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基本功能是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 、积累与转换,延展功能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沟通与衔接,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包括支持弹性学制、自适应学习路径、多种学习场所等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的隐喻。研究尝试构建了基于关键环节、内核、外延、效应与保障的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业务模型。要实现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构建,需要政府主体以社会治理的高度实施学分银行组织框架的建设,通过专家与政府协作形成学分银行的顶层设计,并采取联盟的方式进行分类推进,同时注重动力机制构建的外部效应和多种技术基础的平台建设,实施上下联动,突破建设瓶颈。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学分银行;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学分认定;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在线学习;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 ? G434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009-458x(2020)8-0007-08

    在教育外部,经济领域的转型发展带动了企业行业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的剧变,海量人才从传统工作领域转向“互联网+”业态工作领域,意识不足、技能不适、能力不强成为转型发展的最大阻力。在教育内部,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体系如何适应终身学习社会的需求,适应人们对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教学的追求,困扰着研究者。在内外因素的交织下,学分银行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关键支柱,受到政府的重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国务院, 2010)。2015年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次修正案,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国务院, 2015)。随后,《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要建立学分银行体系,从官方层面认可了将学分银行作为核心支架,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等通过学分银行来沟通,实现覆盖全体民众“内在关联性、持续稳定性和阶段一致性”的终身学习体系(吴南中, 夏海鹰, 2017b)。各个省市或者机构以先行先试的方式,试点建设了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学分银行。然而,在各地试点过程中,有的求大求全,过于扩大了学分银行的功能;有的过于狭隘,聚焦于具体领域或者类别,导致“沟通”和“衔接”的功能得不到真正实现;有的炒作概念,将学分银行建设仅仅落实在“文件”中。以上种种,既有利用学分银行实现某种利益的企图,更多的是对学分银行功能、业务和影响把握不准确,在面对工作的时候无所适从所致。在总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厘定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功能,进而建立业务模型和实施推进,对于快速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性学分银行功能厘定

    (一)已建成区域性学分银行对学分银行功能的表述

    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指的是围绕本区域终身学习体系的沟通与衔接问题,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覆盖本区域的学分银行(以下简称“区域性学分银行”)。国家学分银行由于面向全国,更多是强调基础性制度建设和规则建设,比如国家资历框架。而区域性学分银行更多是执行规则,在一般性标准下开展深化应用,在国家学分银行的框架下开展具体的学分银行相关业务工作。笔者连同课题组同事对已经挂牌的12个省级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建设情况(部分是讨论稿)进行了梳理,其功能描述如表1所示。

    从已有描述来看,所有已经建立的学分银行功能核心定位于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服务体系,服务并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部分学分银行将功能延伸为“学习咨询、学分查询和学分信用保证”(陕西),或“为用人单位进行人才推荐等服务的信息化”(云南)。从文本可以发现,学分银行基本业务是“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其拓展业务是从基本业务延伸而来,没有过度的扩展。而其他学分银行,如西南大学建立的“学分银行”将学分银行建设重心放在“学习平台”上,认为“没有在线学习资源就没有学分银行”,从而扩大了学分银行功能。与之相比,省级区域性学分银行整体相对务实。在关于学分银行的学术探讨中,学分银行的功能要宽泛一些。按照周晶晶等人的整理,关于学分银行功能定位的观点有六种。第一种观点将学分银行认定为一种弹性学制(杨黎明, 2005),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学分银行应具备借贷学分的功能(熊惠平, 2015)。第二种观点认为“学分银行”是以“选课制”为内核的教学管理模式(董存田, 等, 2012)。第三种观点提出“学分互认”是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重点在于高校的开放与合作,因此高校联盟是学分银行建设的主要方式(郭富强, 2012)。第四种观点聚集“学分的认定与转换”,通过标准体系的建设将各类学习成果折算成标准学分,通过标准学分和有效学分的转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黄欣, 等, 2011)。第五种观点是借鉴英国的“终身学习账户”,将人的一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积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孔磊, 2012)。第六种观点主张学分银行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其目标是将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为主要内容的整体制度(郝克明, 2012)。总之,从已有的资料来看,认证、积累与转换是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的核心功能,衔接与沟通是学分银行的重要功能。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借鉴了银行模式的“借贷”概念或将其作为一种“成果档案袋”。

    2. 内核:资历框架、学分标准、认证标准

    资历框架是指按照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递进形式形成的一个连续被认可的资历阶梯(陈丽等, 2013)。“实现不再以学历或者文凭评价学习者,而是以社会认可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层次水平评价学习者”。(吴南中, 夏海鹰, 2017a)资历框架是规定学分层次、形式的主要依据,是学分银行的内核。学分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标准。学分通用标准指的是具体学分对学时量的规定。知识、技能和能力指的是对具体的学分,比如专业学分对相应层次的要求。认证标准指的是认证流程的相关规范,包括学分标准的建设规范、认证流程的规范等,认证标准是学分银行公信力形成的基础。

    3. 外延:学习经历证明、学习档案、对接标准

    由于学分银行记录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历教育成果和非学历教育成果,并经过了规范的认证,其所认证的经历能为职称的晋升、资格的获取提供相关材料。学习档案也是学习经历证明的一种延伸,教师与学习支持服务者、教育管理者根据学习者个人和群体的学习特征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或者制定相关政策,学习者也可以根据学习进程情况进行调整。对接标准指的是由于按照一定的规则规定了不同级别学历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要求,为与其他相关标准进行对接提供了依据。

    4. 效应:学习动力、教学改革、“立交桥”、对外合作

    学习动力效应指为学习者提供资历等级指引和及时反馈,对学习者参与学习给予一定的动力支持。教学改革效应指的是由于学分银行界定了不同层次学习成果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教学管理提出了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成效为本的概念,在学习评价中引入了第三方的概念,等等,从而实质性成为教学改革的动力、方法和内容。“立交桥”效应指通过资历框架的沟通作用,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不同层次学历教育、各类非正式教育与正式教育之间的沟通,并促使区域内的学分银行顺畅和衔接。对外合作效应指由于具备了必要的标准,能与国外的资历框架进行对接,促进对外合作。

    5. 保障:质量保证、成效为本、体系建设

    质量保证指的是对学分的产生、资历的规格等形成系列描述并建立相应的机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来,促使其学分质量能够保证学分银行的公信。成效为本指的是学分银行必须按照输出的有效性来评价学习成果的方式,这是由于学分银行本身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需求决定的。体系建设指学分银行的运行需要形成实体认证中心和相应的平台。

    (二)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业务模型

    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是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这是学分银行发挥价值、实现功能的根本,是串联其他业务和实现功能的关键。从概念来看,学分银行通过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沟通与衔接,是学分银行存在的基础。学分银行的认证、积累与转换的依据是标准体系,包括资历框架、学分标准和认证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为各级各类学分银行构建起相关的连接关系,因此标准是学分银行的内核。在这两个基础之上,才有学分银行的功能的延伸和作用的效应。同时,要实现学分银行的标准,需要构建一系列保障体系,支持学分银行的构建,形成学分银行的业务与效应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其中的关系,本研究设计了如图1所示学分银行业务模型。

    三、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推进策略

    (一)政府主体:构建学分银行组织框架

    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本质是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吴南中, 夏海鹰, 2017a),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服务民众终身学习需求的体系性支持,理所应当是政府的职责。政府的主体责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定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建设的目标。按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和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区域性学分银行应该围绕“国家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完善……方式更加灵活、渠道更加畅通,为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的方向来定位(教育部, 2016),也就是要通过学分银行建设建成区域性“立交桥”。第二,要强力介入学分银行制度建设。通过权力介入、资金引导、制度推进的方式,引导与推进相结合,促进学分银行的运行机制建设。学分银行需要以权力调整“反对群体”的态度,需要用资金激活“观望群体”的动力,需要用制度规范“参与群体”的规范。第三,要为学分银行建设塑造外部环境。学分银行要得到学习者的支持,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比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所规定的职业资格引导、职称晋升等标准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规定学习参与年限、经济利益分配等给予的鼓励。有的时候还需要通过立法将学分银行纳入整个社会运行体系中来。第四,要为学分银行的进展建立运行体系。要选好学分银行建设主体、明确具体责任人等,并为之配套相关的资源,支持学分银行的快速发展。

    (二)整体设计:形成学分银行顶层设计

    在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建设过程中,建成什么样的学分银行、怎么建、沿什么样的路径来建是关键,也就是“学分银行的顶层设计”。首先,以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建设目标引领学分银行顶层设计。目标是形成愿景的关键,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远期目标是实现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沟通与衔接,实现教育机会的扩大和学习途径的扩展,成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支撑,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就能清晰梳理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社会参与的群体和其他应该配合的社会机构及其配合方式。其次,要确立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相关要素及其发展的先后关系。学分银行的关键环节是学分的认证、积累与转换,内核是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外延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沟通,学习动力效应的激发、教學改革的实施、“立交桥”的搭建、对外合作的顺利推进,形成涵盖质量保证的保障体系。显然,各个要素都是学分银行的关键,是一个理想的学分银行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从实践角度讲,变革的效应产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周密的计划。比如:就教育体系而言,非正规教育、证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纳入学分银行体系建设的难度是依次递增的,这就可以在指导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非正规教育、证书教育,将其按照一定的规则纳入学分银行体系,支持非正规教育和证书教育成果转换为课程学分。同样,要一次性将区域内高校纳入学分银行体系,并使所有教育机构支持学分的认证、积累与转换,也是有难度的。考虑认证主体,可以按教育机构的类别逐步推进。在业务层面,也需要形成顶层设计。比如:在标准体系的建设中资历框架和认证标准是优先构建的主体,资历框架确定的是不同层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规定,是整体的框架,是标准的标准,需要优先建设,而学分认证标准需要更为广泛的主体参与,逐步完善。

    (三)分类推进:以联盟形式推进学分银行建设

    区域内的教育机构也是拥有办学自主权的实体,对外部学分的认定是其自主行为,需要机构自身行动上自觉。因此,在教育部的文件中强调了“高校认定外校课程,要考察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效、考核方式等教学要求和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教学能力,评价与本校相关课程的要求是否基本一致,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外校课程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水平和在本校学习基本相当”(教育部, 2016)。在已经建设的区域性学分银行中,不同类别机构之间的抵触是阻碍学分银行发展的重要阻力源(吴南中, 2018)。建立联盟、分类推进是快速推动学分银行建设的有效办法,比如将区域内的教育机构按照教育的类型分为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网络教育院校、自学考试机构、非学历教育机构,在各自领域形成学分银行联盟,先推进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互动,在逐渐具备开放观念的基础上认可对方的学习成果,打通不同联盟之间的隔阂,最终实现学分银行的整体目标。

    (四)外部效应:构建学分银行参与动力体系

    政府机构主导学分银行建设,其目标无非是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形成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教育机构参与学分银行建设是拓展优质教育資源、提升教育系统活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学分银行,学习者面对的学习资源更有质量,教学更加高效,促使教师更加积极思考质量问题。”(吴南中, 2017)学习者参与学分银行建设,是对优质教育资源开放的期待,是对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场所和评价方式的期待,是借助优质教育资源获取社会认可的资历和学历,以此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或者满足自身成长需要的内在期待,是追求在学习上的“自我实现”状态;其他机构参与学分银行建设是通过学分银行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要准确把握好相关主体的动力源及其作用机制,激活各个主体参与学分银行的动力。从层次上,区域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法律层面通过终身学习立法或者相关的条例,增加各主体参与学分银行建设的积极性;从组织而言,鼓励组织内学习者通过学分银行改变自身知识结构;从行业而言,通过承认学分银行认证的学习成果,支持其在相应的行业获取资历和待遇,在事实上推进学分银行建设。从形式上,统筹考虑自为型动力机制和自发型动力机制的建设,通过开放教育机构,建立资历体系,以文化、制度、要约等多种方式支持组织自为和自觉参与学分银行建设。从功能上,通过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综合应用,释放学分银行建设的动力。激励机制指的是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支持个体与组织参与学分银行,如成效激励、资历激励、经济激励等。制约机制指的是通过与利益挂钩的形式促使个体和组织参与学分银行,如职级晋升、幼儿入学与学分挂钩的形式。保障机制指的是通过资金、技术、时间等保障,支持个体和组织参与学分银行。

    (五)技术支持:探索技术集成的信息平台

    学分银行建设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从可提供直接支持的技术来讲,区块链技术可以为学分认证提供准确的支持依据。换言之,区块链因其去中心化、时序记录、集体维护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可为面授及其他方式的学习结果提供信用支持,提高学习成果的公信力,促进多种学习成果的认证(李青, 张鑫, 等, 2017)。平台架构技术可以为学分银行认证过程提供流畅的操作体验,双节点Oracle RAC数据库存储技术、层级式数据架构、智能网关技术、REST的开放结构OpenAPI的应用等均可以为学分银行认证过程提供流畅的操作体验(余燕芳, 2015a)。学分银行也可以通过对外服务积累多种数据。因此,通过技术实现整体情况,实现为学习者提供最优化路径,为教育机构提供最优化课程,为教育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余燕芳, 2015b),所有这些都可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模块化技术可以为学分银行信息平台提供升级换代的支持。从可以提供间接支持的技术来讲,学分银行标准建设需要建设流程和运行机制的整体考虑;多种学习空间构建技术塑造优质学习场域,保证优质的学习过程;在线学习的各类技术帮助学习者获得优质的学习成果并存入学分银行信息平台。

    (六)上下联动:突破学分银行建设瓶颈

    学分银行本质是一项教育教学的改革,其落实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联动。从上层讲,区域政府要从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深刻理解学分银行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和个体价值,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制定和完备的顶层设计,加快学分银行的整体布局,向整个区域传达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并通过规范的建设、制度的建设、流程的建设、平台的建设等将相关工作规范化。同时,还需联合区域内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应用推广工作。从下层讲,教育机构和个人要认识到数字化时代发展造就的“数字土著”的选择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主动为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通道,设计多元的发展路径,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落实标准建设、流程建设等实际行动推动学分银行建设。上层的强力推进与下层的主动作为可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体系,构建多种耦合机制,逐渐改变区域环境的教育供给水平、连接程度和开放程度,逐步实现区域型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四、结语

    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文章在梳理学分银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基础上,对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功能进行梳理与厘定,将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功能区分为基本功能、延展功能和发展效应。基于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功能,文章梳理了区域性学分银行业务关键环节、内核、外延、效应和保障,并结合实践的情况探索性构建了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业务模型,在实践瓶颈的体验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策略,试图整体性破解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的构建问题。但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因其复杂性、现实性、政策性、未来性等多种特性的交织,使得其构建与运行面临许多未知的问题,如学分银行认证标准的问题、先前学习经验认定的问题、如何扩大社会对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定的问题等。在过往的研究中,本团队对学分银行动力机制的构建、阻力的消解、学分银行标准体系的建设、认证机制建设、运行体系的建设进行过深入研究,也开展过相应的实践。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整体的构建,既是对过往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的总结,也是对自身主导的学分银行建设的反思,目的在于给学分银行的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陈丽,郑勤华,谢浩,沈欣忆. 2013.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资历框架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9-18.

    董存田,潘瑜,李德方,等. 2012. “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 当代教育论坛(2):41-46.

    福建省教育厅. 2018.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成立福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通知[EB/OL]. [2018-12-11]. http://jyt.fujian.gov.cn/xxgk/zfx xgkzl/zfxxgkml/zcwj/zdgkwj/201809/t20180907_4479189.htm

    广东省教育厅. 2015.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18-12-11]. http://www.scauzhujiang.cn/jxky/jwc/jwgg/2015-07-08/201507083930.html

    郭富强. 2012. 以联盟为基础的学分银行推进模式研究与实践[J]. 当代教育论坛(2):41-46.

    国务院. 20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7-09-17].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国务院. 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 [2018-08-09]. http://www.lnxdfwxy.com/aboutNewsInfor.aspx?id=2367

    郝克明. 2007. 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报告[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4-13.

    郝克明. 2012. 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 开放教育研究(1):12-15.

    河北省教育厅. 2017. 关于对成立河北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批复[N]. 2018-11-5.

    河南省教育厅. 2016. 关于成立河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通知[EB/OL]. [2019-1-26]. http://www.haedu.gov.cn/2016/04/19/146103 5929422.html

    湖北省教育厅. 2016. 省教育厅关于成立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批复[EB/OL]. [2019-1-26]. http://hbddb.cuepa.cn/show_more.php? doc_id=1535697

    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 2015. 湖南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工作方案[N]. 2018-11-5.

    黄欣,吴遵民,蒋候玲. 2011. 论现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J]. 开放教育研究(3):42-46.

    教育部. 2016.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N]. [2016-9-25]. 教改[2016]3号.

    江苏省教育厅. 2013. 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办法(试行)[EB/OL]. [2018-12-11]. http://www.njmbjy.cn/NewShow-4464.aspx

    孔磊. 2012. 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 中国远程教育(5):5-20.

    李青,张鑫. 2017. 区域链:以技术推动教育的开放与公信[J]. 远程教育杂志(1):36-4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6. 学会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1.

    陜西省教育厅. 2014. 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EB/OL]. [2019-1-26]. http://www.sxrtvu.edu/hbyh/bzbj/glzd/1235.htm

    上海开放大学. 2011. 上海学分银行建设实施方案[N]. [2018-11-5].

    四川省教育厅. 2016. 关于成立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通知[EB/OL]. [2019-1-26]. http://www.scedu.net/p/9/?StId=st_app_news_ i_x636123006403143239

    吴南中. 2017. 学分银行建设的动力机制及其构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4):72-78.

    吴南中. 2018. 学分银行建设阻力及其消解策略研究[J]. 成人教育(2):9-14.

    吴南中,李慧玲. 2018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与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18):44-49.

    吴南中,夏海鹰. 2017a. “资历框架”的制度功能及其运行体系[J]. 高教探索(11):29-35.

    吴南中,夏海鹰. 2017b. 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11):63-69,80.

    熊惠平. 2005. “学分银行”的信贷运行机理解读[J]. 职业技术教育(25):34-36.

    杨黎明. 2005. 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框架的设想[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31):13-14.

    余燕芳. 2015a. 学分银行管理平台架构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8):93-99.

    余燕芳. 2015b. 教育大数据背景下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设计理念与技术架构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6):53-59,80.

    云南开放大学. 2013. 云南省“学分银行”建设方案[N]. 2018-11-5.

    云南省教育厅. 2013.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成立学分银行的通知[N]. 2018-11-5.

    浙江省教育厅. 2015.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成立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通知[EB/OL]. [2018-12-11]. http://www.ceiea.com/html/20 1501/201501221024518822.shtml

    收稿日期:2019-01-23

    定稿日期:2019-07-25

    作者简介:吴南中,在读博士,副教授;夏海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400715)。

    姜伯成,本文通讯作者,学士,研究员,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01520)。

    责任编辑 郝 丹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