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放慢节奏 收获精彩 |
范文 | 宋林锋 [摘? ?要]课堂不是封闭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力学生的经验,搭建平台,努力让其自主建构知识,而不能“越俎代庖”,一味追求“滴水不漏”。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灵动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打造多彩课堂,杜绝单一、封闭的课堂。 [关键词]思想品德;放慢节奏;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 ? G633.2?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19)16-0044-02 众所周知,节奏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维度。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往往习惯于“赶”课,但是,如果我们反弹琵琶,适度放慢课堂节奏,效果会如何呢?笔者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发现:适度放慢教学节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一、契合探究心理,力聚灵动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均有渴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与探究者的这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课堂不是封闭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探究心理。而学生的探究是充满未知的,这是课堂灵动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教学《保护自己的隐私》(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第三框)时,为探究“为什么要保护自己隐私”以及“如何保护自己隐私” ,笔者播放了网络上的视频《人贩子拐骗儿童新招数》。该视频主要讲述了农村来的李奶奶带孙子乐乐(在推车中,不会说话)在小区广场上散步。这时一个陌生老奶奶带孙子东东(年龄稍大)热情地走过来搭讪。相同的经历让李奶奶跟她聊得十分投机。然后老奶奶让东东带乐乐去玩。东东飞快地推着乐乐奔出李奶奶的视线范围。而后,李奶奶有些担心,急忙寻找乐乐。与此同时,老奶奶与旁边一对青年男女耳语。扣人心弦的视频戛然而止。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故事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通过思考,学生给出如下结局: ①那个老奶奶假装去找孙子,李奶奶不让她离开并与她争论起来。周围路人认出那个老奶奶曾经想拐走她邻居的小孩。大家叫来警察,抓起了老奶奶。发现那老奶奶是个人贩子,曾拐走了其他小孩。 ②一个女人赶来,责备李奶奶想拐走她的两个小孩。周围的人围了过来,因为不认识李奶奶,而那女人又说得出小孩的情况,这使李奶奶着急起来。 ③李奶奶与几个人争执不下时,她的儿媳妇急忙赶来,拿出全家福为证。路人恍然大悟,抓住人贩子。 ④之后一个年轻妇女赶过来,自称是那个大孩子的妈妈,解释自己孩子不懂事,太爱小弟弟了。然后几个人有说有笑地各自走了(放弃骗孩子)。 ⑤过了一会,陌生老奶奶抢走了车中的乐乐。那一男一女走过来,指着李奶奶说:“这不是我们小区的疯老太婆吗?怎么又犯病了?”路人甲及时打了110,乐乐没有受到伤害。 ⑥这时,两人的争执声引起了一旁两个老奶奶的注意。一位老奶奶热心地问:“这是怎么了啊?”李奶奶刚想回答,不料被小男孩先抢了话:“奶奶奶奶,这是我弟弟。你看他和我长得多像呀!”两个老奶奶看了看,笑着点了点头道:“呵,别说,还真像,这小脸儿,肉嘟嘟的。”“这是我孙子啊!”李奶奶急了。“我推弟弟下来散步,不认识这个奶奶。”小男孩一脸无辜。“哎呀,这小孩儿,怎么能说不认识呢?刚才我还和你奶奶聊天来着,我认得你,叫东东!”李奶奶慌张道。另一个老奶奶疑心道:“听你这口音,不像是本地人,不会……不会是个骗子吧?”李奶奶手足无措。小男孩见有机可乘,连忙说:“奶奶你看,小弟弟被我推着不哭,一被这个奶奶抱起来就哭了,这个奶奶肯定是个骗子!”两个老奶奶若有所思,周围的些邻居也凑了过来。 一个年轻女子迈着小碎步向小男孩走来:“东东,东东!”“妈妈,快过来,有个骗子要抢我弟弟!”年轻女子忙走过来:“让你和乐乐在近处玩,你不听,好了吧,遇上了骗子。”小男孩认错似地低下了头。年轻女子一把从李奶奶手中抱过乐乐,唱着歌哄了起来:“我的小宝贝,不哭不哭……”李奶奶愣了,悲剧从此开始…… 可以说,六种结局各具特色,有喜有悲。即便是同样的结局,过程也是千姿百态的。这样的结果大大超乎笔者的意料,让笔者收获了惊喜:体现了学生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宽广,如“结局⑤”中的“路人甲”就说明该生看过有关电影,“结局⑥”中的描写足够细致,语言也相当生动优美,说明了该生语文功底相当扎实。令笔者特别高兴的是,各种结局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复杂…… 二、凸显私人定制,彰显多彩课堂 曾几何时,“整齐划一”“异口同声”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一个目标。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明白,每个儿童具备不同的才能,都是充满个性的独特个体。让学生认同唯一的答案,将窒息学生的心灵。 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灵动的、独一无二的,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打造多彩课堂。 如在教学《做诚信的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时,为了说明“如何做到诚信”,我们往往会使用“曾子杀猪”这一经典素材,但使用是否合理呢? 杀猪给曾子一家的生活(笔者查阅到曾子的先祖原为贵族,但到他这一代时,家境已十分贫寒,不得不靠打柴种地为生)带来了什么影响?作为农村学校的学生,虽然大部分不需要做养猪等农活,但他们或多或少能体会到农家生活的不易,贸然杀猪定然影响家庭收入,继而给家庭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于是笔者以此为切入点,设置两个问题: 1.你对故事中的做法是否有异议? 2.对此,我们可以如何改进?(请大家改编或续写该故事) 令笔者惊喜的是,在第二个问题中,学生创造了多种版本,生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语言也多姿多彩,可谓百花齐放。 如有学生提出把承诺杀猪改成捕鱼、放风筝、杀鸡等,甚至同时将题目改成《曾子杀鸡》等,这未尝不可。 也有学生文采飞扬地写道:儿子发现父亲在磨刀准备杀猪时,十分诧异,以为只是哄骗他。他热泪盈眶,走到父亲身边说:“爹爹,我知道家里很穷,杀不起猪,不用杀了。您已经教给了我做人要信守承诺的道理!”父亲听了很感动。于是,一家人其乐融融。许多年以后,物是人非,可父亲那日的行为始终留在儿子的记忆深处。 亦有学生充满深情地写道:那个孩子见家境太贫寒了,就劝住了父亲:“最近孩儿身上的肉太多了,在减肥,吃点土豆地瓜就行了。”父亲和母亲看着瘦小的儿子,眼角微微红了。这诠释了善意的谎言的魅力。 还有学生独树一帜地续写出:曾子的儿子虽年幼却懂事,他很想吃肉,但他知道那头母猪怀孕了。他同情小猪仔,想等小猪仔生下来断奶后再杀母猪,而且这样大家既有猪肉吃(履行承诺)又有几头小猪养来致富。这样做既体现了人性中的同情又充满创意地实现了致富,可谓“一箭双雕”。 甚至有学生独出心裁地改成:曾子正在磨刀,妻子回来了,不让他杀猪:“家里穷,只有这一头猪了,怎么能因我这一句骗小孩的话就真殺呢?”曾妻夺下曾子的刀,于是他俩吵了起来,儿子在一旁默默看着。若干年后,曾子的儿子也成家立业,他老婆也骗他儿子。这样,这个故事便成了一个反面教材。 事实上,学生展开的想象无外乎四种:一种是承诺前将许诺物改成其他代价小的物品,如杀鱼、杀鸡、放风筝;一种是儿子与父母相互理解;一种是暂时不杀,等到过年时再杀;还有一种是反面的,让我们体验到不信守承诺的后果。这恰恰囊括了我们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甚至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提升。 过度赶节奏的课堂,虽一切显得“有条不紊”,但教师按部就班,缺少激情,会让学生许多“独到”的见解甚至有“高价值”的灵感夭折;虽一切显得“波澜不惊”,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单调乏味,继而缺少吸引力,最终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和师生的共同成长。总之,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应关注沿途的美景,静待花开。 (责任编辑? ? 袁? ?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