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中考试题为例谈化学复习课教学的策略
范文

    胡亚平

    摘要:结合典型化学中考试题,从溶液、浊液等基本概念辨析,溶解时的热效应实质探究,基础性实验步骤原理, 物质溶解性及其应用,溶解度及其曲线的涵义等多个维度归类评析“溶液” 考点,比较分析试题特征,概括归纳解题 策略.

    关键词:中考题 ;课标;教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332

    溶液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见得最多、应用最 广泛的一类分散体系,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使用和许多化工产品的生产等都在溶液中进行,生命体中营养 的输送和新陈代谢也都离不开溶液. 因此,不同版本 的初中化学教材都专门安排一个章节从定量、定性等 不同维度讨论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性质、物质溶解的 限度和溶液的配制等,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构建较为完 整的认知结构,也彰显了化学课程的学科价值. 本文 拟梳理中考有关“溶液”的高频考点,助力广大师生学 习备考。

    1理念先行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标”是不同版本教材编 写的依据,虽然不同地区教师使用的教材版本不一 样,但是不同地区教师教学的依据“课标”确实相同 的,“课标”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课标”规定了学习 化学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教师要研 读“课标”,深度的解读“课标”,才会守住教学的底 线。在复习课中教师依据“课标”才会明确要复习什 么知识内容,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层次。 依据“课标”在复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 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标”就是教育教学的明灯, 依据“课标”使我们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做到方向明确, 设计出更科学的复习课结构。 2.课标和教材的融合 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标,还 要做到把“课标”和教材的高度有机融合,使每一节课 都能在“课标”的指导下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只有 这样才会让学生融会贯通。

    1 溶解与乳化、溶液与浊液等基本概念的辨析

    例 1 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 质,分别取少量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食醋 B. 食盐 C. 白糖 D. 植物油 评析 试题联系学生熟悉的具体物质,考查溶 液、浊液等基本概念.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 分散到另一物质中的过程称为物质的溶解,溶解后形 成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如与水混合后,食醋、白糖等是 以分子的形式分散,食盐是以钠离子、氯离子的形式 分散,最终都形成溶液. 混合物中的分散微粒是细小 的固体颗粒则形成悬浊液,如面粉、泥沙等加入水中; 混合物中的分散微粒是小液滴则形成乳浊液,如植物 油、牛奶等与水混合. 正确选项:D.

    例2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可 除去 C. 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 浑浊 D. 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 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评析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 液形成后其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是 指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溶液不会有分层、沉淀等现象. 但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均一、稳 定的液体也不一定都是溶液(如蒸馏水是均一、稳定 的纯净物,不是溶液). 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因分 子或离子接触充分,所以要比固体物质间反应速度快 得多. 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悬浊液有 沉淀、乳浊液易分层. 用汽油和洗涤剂都可去除油污, 但二者原理不同:汽油能溶解油渍而将衣服洗净;洗 涤剂除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乳化是在乳化剂(如洗涤 剂等)作用下,将一种液体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 分散到互不相溶的另一种液体中,乳化后的混合物仍 然是乳浊液而不是溶液. 正确选项:A.

    2 考查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实质 例 3仔细阅读下面的探 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 [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 化情况. Ⅱ. [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 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 )的水合过 程. ( 2 ) 实验条件下, 水的凝固点为 0℃ 、沸点为 100℃ . Ⅲ. [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完整阅读试题文本,结合 科学探究的六个要素分析试题的问题设计,梳理出试 题的大致架构,以便在整体上把控好题意;此阶段对 “查阅资料”应特别留意,资料呈现的内容多为“新信 息”——课程标准、教材中都未涉及但又与理解题意、 解答问题密切关联,意在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分析和 加工等关键能力. 如审题时只有理解了资料中“物质 溶解于水包括吸收热量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的水 合过程”信息的涵义,才能为[反思交流]第 1 小题找 准解题思路:溶液最终温度的变化取决于 Q吸 与 Q放 大 小的比较. 其次要从化学学科的视角深入分析探究过 程,明确实验目的,准确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意图,理清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间的因果关系. 如本题中只要 理解了两种实验方案的设计意图——根据水状态的 改变推测溶液温度的变化,结合具体实验现象则不难 得出[实验结论]:加入 a 物质后溶液温度降低;加入 b 物质后溶液温度升高. 再次要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联系试题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的答题. 如本题 [拓展实验] 问题的解答即为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 NaOH 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装置内气压增大,U 型管内液面左降右升;反之则说明物质 c 溶于水使得 溶液温度降低;[反思交流] (2)小题的解答则不仅需 要把问题放到整个探究过程中去思考,还需要结合具 体问题情境,前面探究过程中加入 b 物质后溶液温度 升高、溶液沸腾,后面继续加入 b 物质后溶液为何不 再沸腾呢? “烧杯中出现固体”这一情境揭示了答案: 烧杯中出现固体,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继续加入 b 物质不再溶解,亦不再放热。

    结束语

    每年中考都有一些适当提升和拓展的试题出现, 这就要求在设计复习课时依据“课标”和教材适当提 高教学要求,伸长教学的触角进行初高中相关知识的 衔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除 了考虑知识点的问题,还要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特 别是信息给予题、能力拓展題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 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复 习课的效率“溶液”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学习内容,基本概念、 基础实验等双基比较集中,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 计算比较复杂,图像题、综合实验题等题型灵活多变. 重视核心知识的梳理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结 构,重视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能 力,重视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形成一般的答题 方法和解题模型,逐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内 化为素养是组织本章节教学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董慧. 河南物理中考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2]郑雪辉.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的测评研究[D].广州大学,20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