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析《红色英勇勋章》中的决定论 |
范文 | 杨春泽 内容摘要:《红色英勇勋章》(1896)是才华横溢的但却英年早逝的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作品。斯蒂芬被称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然主义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不仅仅表现了亨利从一名胆小怯懦的逃兵成长为一名勇士,更展现了他更深一层次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那就是他的决定论思想。斯蒂芬作为一名自然主义作家,他认为在宇宙中,有一种力量它控制着个体,亨利·弗雷明仅仅是这场战争和这种推力下的牺牲品,而不是能够凭自己的意愿冲破决定论的牢笼,永远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 关键词:决定论 自然主义 斯蒂芬·克莱恩1871年11月1日出生在美国的新泽西州的纽瓦克,父亲是一名牧师,斯蒂芬在家中14名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在他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孤母以及兄长们将他抚养成人,但是父爱的缺失还是对斯蒂芬有一定的影响。即使兄长对于克莱恩慈爱有加但是克莱恩一直在心里面有个愿望,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并且时不时会展现一下自己才华横溢的一面。中学时代克莱恩就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学校他能够空手投出漂亮的球,并且他的伶牙俐齿让他人刮目相看。克莱恩一共就读了两所大学分别是拉法耶学院和西拉丘斯大学,并且在两所大学肄业。克莱恩在1893年创作在一部取材于贫民窟的中篇小说《街头女郎麦吉》,出版之后并没得到很大的反响并且开始在1894年发表另一部小说《红色英勇勋章》,1895年斯蒂芬自己出资出版发行,并且出版之后就立刻得到好评。这部小说在得到重视后,《街头女郎麦吉》又在一次出版。在1986年,斯蒂芬作为记者去古巴进行采访,途中遭遇风暴,斯蒂芬据此为题材写了《海上扁舟》这部名篇。在1900年,斯蒂芬·克莱恩由于肺病去世,年仅29岁。 斯蒂芬·克莱恩以他的三篇小说《街头女郎麦吉》(1893),《红色英勇勋章》(1893)和《海上扁舟》闻名于世。尤其是中篇小说《红色英勇勋章》,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作品讲得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主人公亨利是北方军的一名士兵,也是怀揣着能够立功奉献之心参加了这场战争。但是到了战场上要迎来他人生中第一场战争时,亨利变得畏缩不前,内心充满了恐惧,因此在作战时亨利就临阵脱逃了。亨利作为一名散兵,他的临阵脱逃并没有被队伍里的人发现,但是自此以后亨利就生活在自己的自责与后悔当中,虽然文中作者运用反讽等形式大量地描写了他的通过自欺,自我安慰等方式摆脱心中的负罪感。接着在第二场战斗中,亨利完全改变了自已,在无所顾忌的情况下成为了一名勇士。 亨利从一名逃兵到一名勇士的蜕变,在此过程中见证了他的成长,从一名没有经验,胆小的新兵到一名英勇无畏的勇士。但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不仅仅表现的是亨利在两场战争中变得成熟这样的主题,其实斯蒂芬·克莱恩在这部小说中还表现了更深一层的对于人生以及世界的认识。那就是他认为,无论亨利是否像在第二次战争中一样英勇无畏,他都是战争中渺小的一员,他无法决定战争,更无法决定战争的成败。相反的是,战争能够改变他,也彻底地改变了他。斯蒂芬作为一名自然主义作家,他认为在宇宙中,有一种力量它控制着个体,亨利·弗雷明仅仅是这场战争和这种推力下的牺牲品,而不是能够凭自己的意愿冲破决定论的牢笼。因此斯蒂芬不仅是想要在亨利身上实现从逃兵到英雄这种蜕变,而是表达他的决定论思想(Deter-minism)。 在残酷的战争中,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最开始他们信心满满,坚信自己将英勇无畏,立功授勋,手握战争命脉,将胜利握在手中。几经参战后,才晓得他们只是战争中的一员,他们无法掌握战争是否能够朝胜利的方向发展,相反,而是战争操控这他们的生死。在亨利参加的第一场战争中,亨利的胆小怯懦让他成为了一名逃兵。对于自己的这种行为,亨利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自我辩解等心理活动。其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他是逃跑来着,他自言自语,因为大难临头。保全自己可没有错,因为他也是军队的一部分。他还以为时候已到,只要可能的话,每小部分都有责任保护自己。以后长官们会把一小部分重新拼凑起来,组成一条新的阵线。若是每小部分都蠢里蠢气,不知道从濒死的慌乱中拯救自己,嗨,那军队不就完了吗?明摆着他是按照十分正确的,十二分值得称道的原则办事。他的逃跑非常明智,非常策略,堪称一位大师两条腿的杰作。”(P35) 此处作者运用了反讽生动的表达了亨利为自己的逃跑行为在进行自我辩护。但是在自我辩护的心理层面下,亨利其实是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自责的,他有一种负罪感,因此才会进行自我申辩。亨利的临阵脱逃,他最后自己解释为这是一种本能行为,他在看见一只松鼠时他想的是松鼠不会等着危险的到来无所作为,而是拼命的奔跑。 同样亨利也是,首次面对战争,他并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本能行为就占据了上风,但这种本能行为是“本我”作用下的“唯乐主义”,遇到战争的残酷,亨利感知到自身将会遇到危险,甚至将会威胁到自己生命,于是在内心中的“唯乐主义”的驱动下,他想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只有逃跑才不会使他收到伤害。但是自在逃跑之后,他陷人了深深的内疚中。亨利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以及内疚之情是来自于他的“超我”。“超我”就是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的“自我”。因为身在战争中,英勇无畏、奋勇向前、不临阵脱逃才是战争中对于每个战士的标准和要求。亨利的“自我”感知到外在的这些道德标准之后,他要实现自我,要立功受奖。所以他在想要自我实现的“超我”下对那个本能性的、想要临阵脱逃的“本我”进行约束。在第二场战争中他实现了“超我”,也成为了战友们公认的勇士。 “他明白自己方才像野人,像野兽,像捍卫信仰的异教徒,狠狠的打了一场。回头一想,觉得快乐、随意,而且易如反掌。总算当了一回大人物。没问题,通过这一仗,他征服了大山一样的障碍。这些障碍都是纸糊的高峰,现在以轰然倒地。他稀里糊涂莫名其妙成了一名自己所为的英雄。仿佛睡了一觉,醒来,便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位勇猛的骑士。”(P76) 此處可以看出,亨利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之前他的逃兵形象也只有时自己知道,但他仍处于自责与内疚之中,在这场战争中,他跨越了“大山一样的障碍”,因为在他的内心中他实现了自我,控制了本能下的“本我”。 亨利的自我实现是自己一种自诩的自我实现。实际上他并不能改变战争什么。自己的英勇无畏和不顾生命的冲锋在将军看来并没有什么,他们只是被抽出来的用来抵挡敌军第二次进攻的一支部队,在没有冲锋之前,他们这群“赶骡子的”在将军心中被认为是已经回不来了。这时候亨利才知道他自己原来微不足道,“当官的说到他们团就像提起一把扫帚,好像林子里有些地方需要打扫打扫,”并且将军将对他们的生死不在乎,在乎的只是这场战争的结果。“毫无疑问这就是战争”。亨利最后最后对于战争的领悟,也是斯蒂芬·克莱恩对于人生以及世界的看法,他认为人是微不足道,渺小的,他们想要突破自己,改变世界,其实最后只能是被世界所改变。人是被命运所主宰,即使凭借自己的意志或是努力也不能挣脱命运的牢笼,就像是孙悟空永远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但是在文章的结尾青年笑了,“因为他发现这世界是为他所创造的,尽管很多人发现它是由咒骂与拐棍组成。他已摆脱了战争血腥的恶心,狂暴的噩梦已成往事。他做过一头牲口,在火热与痛苦的战争中遭受辱骂,流血流汗。如今他转而以情人的焦渴向往着静谧的天空、新鲜的草地、清凉额小溪——温柔而永久的和平生活。”其实斯蒂芬的决定论并不是不是悲观的,他在认清了世界和人生的本质规律之后,并不是以悲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即使对于命运,对于人生不能左右,他还是怀着一颗热爱之心,对于人生的美好充满向往。 参考文献 [1]Lee Clark Mitchell.New Essayso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M].黄建仁,译.广西:漓江出版社,2012 [3]邹智勇.从斯蒂芬·克莱恩到杰克·伦敦——试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早期自然主义文学[J].武汉大学学报,199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