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成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
范文 | 徐修材 [摘要]新课程理念呼唤构建生成性的阅读课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精心预设、关键问题、有效点拨等途径,准确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获得阅读与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体现,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生成性阅读;教学策略;预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1—0035—0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呼唤构建生成性阅读课堂。构建生成性阅读课堂需要教师突破原来的教学局限,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情况下,敏锐地捕捉生成性问题,并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由于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按部就班不同,生成性阅读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抓住生成时机,并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课堂教学更具有活力,能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精心预设——催生课堂生成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这样,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预设。只有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了然于胸,才能合理地预设教学难点、教学流程,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吸收、内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有效催发语文课堂的生成。 如,一位教师在对《姥姥的剪纸》这一课进行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姥姥的剪纸之“神”感同身受,先给学生展示了形态不一、花样百出的剪纸(小兔和老牛、喜鹊登枝、公鸡打鸣……),接着请学生用一些恰当的词来形容它们。有的学生说:“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有的学生说:“栩栩如生,宛在眼前。”还有的学生说:“登峰造极,大长见识。”这时,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绝伦。如果只用一个字来总结这些剪纸,那便是‘神。文章中的街坊邻居在夸赞姥姥的剪纸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深入了解到姥姥剪纸技术是如何的“神”。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效地催发了课堂的生成。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展现剪纸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对姥姥的剪纸便没有这么精练的概括,课堂也没有这样妙趣横生了。 二、借助问题——推进课堂生成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导读问题促进课堂生成,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一)借助导读问题,引导阅读思考 由于课堂教学的过程存在诸多变数,教师应当敏锐发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从“摸不着头绪”到“醍醐灌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生命桥》这一课进行教学时,请一名学生大声朗读第二段。当读到“当年轻羚羊在空中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时,有个学生情不自禁说了一句:“‘刚好,怎么这么巧?”教师并未批评这名插嘴的学生,而是请学生继续读完后,并提出问题:“在朗读的时候,有位同学发表了他的看法。课文中提到的‘刚好是真的凑巧吗?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一部分学生认为这就是偶然;而有的学生认为不是,因为年轻的羚羊在跳向对面悬崖时,如果没有老羚羊“刚好”在下面,年轻羚羊根本不可能得救,这明显同文章的意思不符,所以应该是老羚羊故意这么做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老羚羊的牺牲精神。教学中,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随意插嘴这一课堂生成,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使学生明白了这个“刚好”背后隐藏着的老羚羊甘于奉献的精神。 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学生去思考,这样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追问导读,深入文本理解 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要在课堂上使用“追问”这一手段。追问,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继续提出更深一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追问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例如,《剪枝的学问》这篇文章的末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王大伯家的桃子长得怎么样?你是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知道这些呢?王大伯为什么有‘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的美稱呢?闲枝如果不剪,那么王大伯的桃子会不会还是这么好呢?”在学生思考回答这些问题后,教师再继续追问:“你从王大伯剪枝的学问里,领悟到了什么?”在教师进一步追问下,学生领悟到只有去粗才能取精,生活中需要摒弃坏习惯才能够健康成长的道理。 在阅读教学中,追问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教师课前对课堂内容有一定的预设,但是也要根据课堂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变化,在适当的时间、情境下进行追问。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 三、有效点拨——转化课堂生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课堂生成进行有效点拨,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个性解读能力的提升。 (一)借助有效点拔,引发阅读争论 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免产生互相矛盾的观点。此时,教师不应该制止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去探究、讨论,从而真正弄明白文章的含义。 例如,《爱之链》这篇课文讲述了乔依热心帮助老妇人修好了车,并且分文不取的故事。对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乔依这样做太傻了,他帮助老妇人修好了车,钱是他的报酬,所以理所应当拿;有的学生则认为,乔依是在助人为乐,这样的报酬是不应该拿的。此时,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于是,学生畅所欲言:“乔依就因为工厂倒闭而穷困潦倒,拿钱可以补贴家用,改善生活。”“做人应该热心帮助他人,雪中送炭,这是一种美德……”在争论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当学生对文章有了争议时,教师要鼓励他们思考,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有效点拔,调整思维偏差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此时,教师要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灵活地调整,画龙点睛,以达到促进课堂有效生成的目标。 例如,《掌声》这篇课文有这样一个细节:小英害怕上台演讲,于是同学们通过掌声鼓励她。教学时,有一个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我不喜欢小英班上的那些同学。他们之前干吗去了呀?这些人以前肯定对小英不友好。”显然,学生对文章产生了十分明显的误解。于是,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同学们再读一次课文,想一想是小英总希望自己被同学们遗忘,还是同学们本身对小英不友善呢?”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会发现文中提到“她总是默默坐在……她不愿意让人看到……”体会到这是小英自身的原因,而不是其他同学在排挤小英。这样,达到了促进课堂生成的目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当学生的观点偏离了原文的内容时,教师很巧妙地进行了点拨。这样,不仅改变了学生对文章的认知,还达到了促进课堂生成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打造生成性阅读课堂十分重要,它彰显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当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要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准确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巧妙地进行捕捉,并有效处理,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编 韦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