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拒绝“依样画葫芦”,以行动启发创造
范文

    华旦一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提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有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 进行科学学习。”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引导时,需要给幼儿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只有自己动手做,才能真正获得符合自身感受与认知的经验,这种经验才能为幼儿所知、所识、所记,并最终内容化为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育;创造教育;大班科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6-334

    陶行知认为:“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笔者认为,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念同样非常适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中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只有建立了兴趣,才会有后期不断的探究过程, 最终才能形成探究能力的发展。而创造教育,同样是要以兴趣的培养作为一种终极目标,“行动”是幼儿动手做的体验;笔者认为,“知识”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并不仅仅代表了某一次科学探究的所得、科学结果,“知识”是在体验过程中自身的感受,是一些探究的思维、探索的动作等;而获取了这些思维的提升后,幼儿才会在自身的感受基础上,形成真正的属于自身的创造,最后获得成就、欣喜、满足等等诸多感受,从而支持了幼儿兴趣的提升,最后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

    一、鼓励亲身体验——以“行动”得“知识”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幼儿园科学学习并不是一种信息的直接传递,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口口相传,而是需要幼儿自身親自动手去体验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让幼儿获得符合自身认知与经验感受的成长。陶行知认为:“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科学活动中,手和脑的统一,即是幼儿自身动手操作并自行思考、思维的过程,只有经过了这个阶段,幼儿的行为才能真正变成思维,形成一种探索的感受,成为他们自己探索科学的“知识”。

    二、引发大胆表现——以“知识”赢“创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与强化训练。”在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取不是主要的目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让幼儿获得一种探究能力与学习能力,使幼儿乐于主动探索、敢于对现象提出质疑并大胆地按照自身想法探索,这种“主动”和“敢于”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与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基于此,笔者认为,在科学探究中,知识的获取并不仅仅是某一次科学探究或者实验的结果,这种知识也可以是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探索的习惯行为等。

    为了让幼儿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获得更多的思维“知识”,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大胆表现,首先大胆发现问题,而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进行探索,最后形成自身的科学探究“创造”,如:在豆芽的种植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杯子种植法,乐乐在和妈妈逛菜市的时候,看到种植在大箱子中的豆芽,他提出:“老师,豆芽还可以种在别的地方。”玲玲对他的说法有自己的理解:“我知道,可以种在土里,我上次和妈妈一起种了豆,豆在土里也可以发芽的,可以放很多很多的水给土。”“豆芽在土里不一样的。”但是具体如何不一样,幼儿却很难说出来,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教师开始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身,大胆去验证质疑:“小朋友发现豆芽除了可以在杯子等容器里种植,还可以在土里种植,我们可以回去找一找方法,看看还能在什么别的地方种植,等我们找到了这些方法,可以一起来试一试。”幼儿充满了兴趣,晚上教师提醒家长与幼儿一起探索。第二天,很多孩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发现了在纸巾上也可以种植豆子”“种在土里可能没有水里这么快。”“可以种在布上”“还有直接放在潮湿的地方也可以发芽。”

    幼儿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实验,最后呈现的结果各异,几位种植在纸上的幼儿发现,两天以后有的幼儿的纸巾上的豆芽发芽了、长高了,有些则没有发芽,大家讨论发现原来有些幼儿总浇水,有些幼儿则一点水都不浇,他们发现豆芽的发芽与水的关联。大胆思维的过程正是幼儿的“知识”获取每人,而大胆的质疑并拿出解决的方案、大胆地进行尝试的过程与探究的结果,对幼儿来说,则是一种“创造”的表现,他们创造出了不一样的探究行为,获得了在他们认知基础上的新体验。

    三、满足成就需求——以“创造”获“兴趣”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要持续进行,且要以幼儿自主的形式持续进行下去,就需要不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我们在帮助幼儿亲身感受、获得行动与知识、认知的同时,要及时满足幼儿的成就感获取需求,适当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这样才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成长自信,进而对探究本身产生兴趣。如:在进行《光、物体与影子》的探究活动时,幼儿自己不断进行探究的过程让他们发现了物体在光的远近中会形成不同大小的影子这一点,且随着光的移动,影子也会移动,这让他们很兴奋,在探究的时候,纷纷对教师说:“老师,你看,我的小猴子影子跑到上面去了”“我的月亮升到中间了。”等等,为了然给幼儿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受,教师将幼儿探究的过程以相片、视频等方式保存下来,并且和幼儿一起设计了“影子蜗牛爬葡萄藤”、“影子猴子上树”“影子跳一跳”等几个游戏,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将之拍照、拍摄,在第二天,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了一次“影子大展览”活动,在幼儿园的大活动室中,展览这些游戏过程图片、视频等,并且还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小实验室台,让幼儿重现图片中的行为。这让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又发现了光源不同对于影子的影响、在亮和暗的地方影子的区别等等。有了成就,幼儿的兴趣更浓厚了,兴趣的浓厚,又增强了探究的积极性,这正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过程。

    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向我们提出了“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创造的科学探索是一种以幼儿为主的、幼儿自身行动的探索,行为产生的思想促进了幼儿自大胆的创造表现与质疑的能力、探究的行为,这种思想带来的价值,将影响幼儿的一生,使他们敢于去表现自我,敢于去证明想法、敢于不断探究,获得坚持、认真等等良好的学习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一卷[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张俊,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科学教育出版社. 20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