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在高中语文课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教学的实践研究
范文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文作者曾申请相关课题并立项展开研究。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摸索了比较可行的实施策略。本文即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这一研究课题进行说明。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248

    一、研究缘起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现今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力量支撑。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通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有助于他们修身养性,增强文化认同感,为民族复兴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和高考改革的深化,中华传统文化在高考中的考查力度也在逐渐加大,探索日常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与方法势在必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选取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以期从社会意义、学生发展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对于某一专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我们采取了必修课堂和选修课堂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的阅读教学。必修课堂精读精讲,选修课堂则进行专题深入。本文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为例,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教学的实施策略做简要的说明。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必修课堂教学策略

    日常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始终不能放弃的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最重要的就是精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任务群的学习。然而,若将学习任务群片面地理解为语文学习行为的杂烩,从而忽视了精读精讲的作用,则是得不偿失的。

    2020年,《红楼梦》作为必考书目首次列入北京高考整本书阅读的范围。高考的难度和要求越来越高,仅仅依靠学生的课内阅读,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利用课外时间,如寒暑假等,督促学生完成通读任务。但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显然是非常粗糙的,不能保证质量甚至数量。那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对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行梳理和提升就变得非常重要。

    2019年开始使用的统编新教材,已经将《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单元安排到必修下册,建议学习12-14课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将这12课时做了内容区分,包括通读介绍2课时、重点章回精讲8课时、专题提点2课时,同时,录制了12节专题微课,进行补充讲解。内容如下表: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考虑。

    第一,《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学生大都了解其地位的重要性,也都能讲出几个重点人物的姓名或事件,课下读完全书的学生也能大致了解情节。但这部小说毕竟人物众多,内容庞大,学生经常出现读了后面忘了前面的情况。因此,利用前五回对小说大纲进行梳理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并对小说故事展开的背景有一定了解。

    第二,要強调重点章回的精读精讲。精读的作用想必大家都已熟知,即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品味、涵泳作品的精妙之处。在经典名著的阅读过程中,精读的作用是不能被忽略的。我们在授课前,对《红楼梦》经典章回进行了选编,筛选出了最能体现主要人物特点、对全书情节有重大影响的部分章回,如黛玉进贾府、协理宁国府、共读西厢、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等,作为《红楼梦》的精读材料。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上表中的三个章节作为精讲内容,在这三章中,大部分主要人物的个性可以比较完整地展现出来,贾府和大观园的这两个任务主要活动场所的特点也有一定体现,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深入体会人物的魅力和情节设计的精妙。通过这样的精读,再配以课后的通读和练习,学生可以将所读内容串联起来,更好地理解小说。

    第三,专题提点也不可少。《红楼梦》一书可研究的专题众多,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是人物和诗歌专题。我们选择了这两个专题对学生进行点拨。《红楼梦》中的人物多为复杂的“圆形人物”,如何把分散在书中的人物故事串珠成线,形成一个个的人物小传,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物的性格做出深入分析和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教师不可能用一课时完成这一任务,但可以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将与人物有关的章回梳理出来,课后完成相关人物小传的作业。以贾宝玉为例,可以梳理出与之相关的关键回目,如第三回摔玉、第十七回题对额、第二十三回与黛玉共读西厢、第三十回痴及局外、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及挨打、第三十九回寻根究底、第四十三回祭奠金钏、第五十七回被紫鹃试探、第六十一回瞒赃、第六十三回开夜宴、第七十八回拟姽婳词、诔晴雯等。课下,学生再次阅读这些章回,完成人物小传和人物个性的分析。诗词专题亦是如此,课上对重要诗词所处的章回进行梳理,课下配合微课讲解,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分析。

    必修课是精读《红楼梦》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提升学生对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并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选修课堂教学策略

    阅读时间不够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必修课堂也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问题,对于一些程度比较好,对阅读有进一步要求的学生来说,应该给他们提供更高的平台,这就需要我们开设选修课。

    根据课题的要求,我们目前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开设《红楼梦》选修课,每周两节,授课内容为人物专题研讨。

    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我们实践过程中,大致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教师讲解为主。参照大学课堂的方式,选择一个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如《红楼女性形象探究》等。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教师能够将更前沿更深入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但是,这种方式也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所以它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大多是课程初始的几节课,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发现并深入探究问题。

    第二,以学生为主。按照“教师课前布置阅读任务——学生课前自读——课上精读、讨论、释疑”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和探究。这种方式是选修课的教学方式,以类似读书沙龙的形式开展。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学生讲解、学生之间交流,活动形式自由,以期形成思想的碰撞,进而对小说人物、小说主题生发出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心中的红楼梦中人”读书交流活动。学生需要做一些前期准备,包括整理人物基本信息(外貌、身份、出身与由来、人际关系、花名签与其他称呼、住所、判词与曲子等)、重要事件及其人物形象分析(标注回目、概括事件、分析人物)、人物评价汇总(作者的评价、书中其他人物的评价、专家学者的评价、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三,我们还为选修课的学生搭建了活动平台,调动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例如开展“我最喜爱的经典人物”推介会、课本剧改编展演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认真研读经典文化作品,进而感受阅读的乐趣,一定程度上巩固和促进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选修课的考查方式也不同于必修课,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课下的自主探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找资料,完成学术小论文的写作。目前已经完成的作品中,有不少高质量之作,如《别具烟霞之色——邢岫烟解读》《素也——读李纨》等。

    三、课外阅读的相关策略

    《紅楼梦》的阅读当然不可能只依靠课堂精读,为了加深学生对本书的印象,老师们也是想尽了办法,各种练习题层出不穷。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把《红楼梦》阅读分解成一道道细化得离谱的小题,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在此,我们建议,可以在通读与精读的基础上,督促学生进行分体系的整理,进而落实到对重点人物、情节的识记上。例如,以判词为纲,对重点人物性格和命运,以及重点事件的整理;以诗会为纲,对几次诗会中重点人物的代表诗作的赏析整理;以住所为纲,对大观园中重点人物居所名字及寓意、环境描写与人物特点结合的整理等。以上几种不同的体系,基本涵盖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对《红楼梦》一书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必修与选修课结合的方式,将课外通读与课堂精读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分析自己的学情,精心选择精读篇目和专题教学的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利用教材内外的各种资源,消除学生的阅读畏惧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真正走入学生内心。

    作者简介:张洋,女,北京人,硕士,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教学骨干。

    课题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No.CDDB1718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