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英语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的教学反思
范文

    辛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01-297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当今课程改革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的方面。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教师应在尊重文本原始思想的基础上,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以下是本人基于对问题链的理解,对自己的一堂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

    一、文本分析

    本课例的教学内容为《培生儿童英语分级阅读Level 5》中的一个生活故事—Lost in the Mist。故事讲述了两个孩子Alison和Jamie在陪奶奶一起上山散步的过程中,奶奶摔倒受伤,又遇到大雾迷路的情况下,两个孩子利用哨声引来路人相助最终成功下山的故事。故事题材生活化,情节峰回路转,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教授的对象为七年级十班学生,基础扎实,英语程度整体较好,大部分同学思维活跃,反应迅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和老师互动,但由于所处年龄段的特征,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限。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分析,结合英语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本课

    设了以下教学目标,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

    (1)根据图片预测故事内容;

    (2)根据故事上下文猜测词义;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色;

    (4)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笔者向学生展示一幅图片——一个哭泣的小男孩迷路了,继而根据图片提出四个问题,依次让学生回答:

    1)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is boy?

    2) Have you ever got lost?

    3) How did you feel at that time?

    这一串问题链就像一个个连环扣,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教师追问的起点,由此生成新的问题,穷追不舍、层层深入。

    2. 读前

    (1)引导学生观察绘本封面,提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cover ?学生可以通过封面观察到故事标题、作者、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地点等基本信息,继而通过这些信息对故事内容有大概的了解。

    (2)基于学生了解封面后对故事的大致了解,笔者将故事中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图片排序,预测故事内容。

    3. 读中

    (1)略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将图片重新排序。

    (2)快速浏览文章,将每幅图片和其对应的主旨大意进行连线。

    这两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略读、扫读文章的阅读技巧,并且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在故事的具体语境中猜测词义并学会在在新的语境中运用这些词汇和短语。提高了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4)仔细阅读文章后,了解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回答四个问题:

    1)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2)Where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

    3)Was there a problem? What was it?

    4)How was the problem solved?

    (5)让学生再次读文章,以Alison吹口哨为线索,深入剖析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How many times did Alison blow the whistle?

    2)When did she blow it?

    3)Why did she blow it?

    (6)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分析人物特征:

    1)what do you think of Alison and Jamie?

    2)And why do you think so?

    在读中的(4)、(5)、(6)环节,笔者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由浅入深、由内到外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链,步步为营地帮学生提高分析能力,把握语篇的问题特征。既能让学生关注文本信息,又能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本,深入剖析和理解文本。

    4.读后

    在结束文本的整体阅读后,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以深挖文本的思维内涵,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1)What do the mountain, mist and the whistle actually symbolize(象征)?

    2)Please share your story of dealing with difficulties in your life or your study.

    3)After learning the story, do you think what we should do when we meet difficulty?

    5.作业

    1)Collect the words and phrases you have learned today.

    2)Choose another character in the story and analyze his or her traits.

    3)Try to make a change on dealing with difficulty in your daily life.

    五、教学反思

    1. 读前部分,笔者利用图片导入并设计导入性问题链,在文章进行讲解之前,首先与学生进行情境上的交流提问,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同时为读中三组问题链教学的顺利开展做了铺垫。继而,让学生观察绘本封面了解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猜测对绘本插图进行排序,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根据图片预测故事内容的能力。

    2. 读中部分,在学生略读、跳读文章后能够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笔者一改以往直接由教师教授新单词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故事的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并将这些新单词放在新的语境中进行再次巩固练习,这样以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培养了学生在语境中猜测词义的能力。另外,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链,由简单的文本阅读到文本概括推理性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内心感受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学生在实践中准确了解了应该如何分析人物特征。

    3. 在读后部分,笔者设计了拓展性问题链,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联系起来,文本中的大山、迷雾、和哨子分别象征着生活中的目标、困难和解决方法。第二個和第三个问题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这是一个文本内容和学生经历的对接点,让学生有感而发,学生从了解故事到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再跳出文本回归到现实生活,从故事中学会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该如何去做,逐步体现出阅读理解的升华。

    4. 本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于第三个作业的布置——“尝试着改变处理困难的方式”。作业的布置属于读后的一个环节,有效的作业设计是阅读教学的延伸、拓展和内化,而第三个作业的设计,显然属于无效作业。可让学生延续第二个作业,分析自己在故事中喜欢的人物,阐述喜欢的理由以及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并且在下一节上课前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深入品味、思考和分析人物特征,真正地内化文章,从文章中有所得,进而在原有价值观的基础上有所改变。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