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本课堂 从“问”开始
范文

    邵建刚

    静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教师设疑、学生探讨的教师主导模式依旧普遍盛行。经常可以看到,当教师满怀期待地“把提问的权利下放给学生”时,学生的表现往往是不知所措、问之无物或“明知故问”。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已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学生不敢提问或不会提问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意味着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就如何激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和谐、新颖而又活跃的学本课堂,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开放质疑空间,打开“敢问”之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营造质疑氛围,增强提问意识,使学生敢提问题,为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创设良好氛围。

    1.转换教师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在于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强调“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坛,主动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掌控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进一步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达成“四好”,即学生能提出问题就好,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正确也好,学生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更好,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老师最好。

    2.营造和谐氛围

    小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周边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些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积极消除学生的畏惧感、紧张感、压抑感,构建心理安全区,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课堂上要积极营造探究问题的自由、宽松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提问加以鼓励,对于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予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3.留足提问时间

    “问”字外面一扇门,只要勇敢地发问,知识的大门定然向你敞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时间来提问,这个时间可以在课前、课中,也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思维的积极状态,有足够的时间提出问题,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予以重视,并及时给出合理、正确的评价。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学生的提问得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就会信心大增。

    二、激发质疑兴趣,踏上“乐问”之途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培养学生问的勇气,激发他们问的兴趣,这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1.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好胜心理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竞赛、评比等激励措施提高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开展“小爱迪生”竞赛活动,设计“探索星星”登记本,哪位学生提出好问题、哪位学生能解决问题、哪位学生有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就会把这个问题记在本子上。提出一个好问题就可以得到1~3颗星星;同时建立提问题积分制,根据学生所提问题的价值将分值定为10、20、30分。一个月评比一次,分高者被评为“探索新星”,累计3次被评为“探索新星”的学生则被评为“小爱迪生”,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2.给予成功体验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积极地质疑问难,就要激发学生的发问兴趣。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实践初步证明,以发展性评价理论为依据,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对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是有一定作用的。

    3.丰富评价形式

    在发展性教学评价观的引领下,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如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我就会把他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一起评价,这既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激励。当然,在评价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使学生的互评互问顺利进行;还可深入其间,巧妙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假设,质疑,给学生一个专心学习与热烈讨论的机会,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高质疑质量,攀登“善问”之峰

    所谓善问,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提问,还要教学生会提问。教师的任务便是指导学生如何提问,使得参差不齐的提问走向科学,以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使学生学会提问。它包括提问的时间把握、提问的处理与选择、提问的方式与方法、提问的整理与记录等。

    1.首问在课前

    在上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预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上课伊始把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教师要把预习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放手学生深入预习,学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对于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惑,我要求学生用“——?”做上旁注表示出来,在书上留下思考的轨迹。如学习《中彩那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父亲思考的道德问题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轿车没有了反而是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刻”等问题,这些都是学生经过反复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提出的有一定水平的问题,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通过恰当的点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

    2.问在重点处

    提问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不能面面俱到。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发问的最佳入口,对文章题目进行质疑常常是打开文章学习的窗口。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抓住课题,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然后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就会更主动,目标也会更明确。如我在教《中彩那天》时,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提出:谁中彩了?中彩带来了哪些快乐?中彩又带来了哪些烦恼?通过引导、示范,学生很快掌握了把握文章重点和进行质疑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从文章重点入手,展开思路,把握文章脉络,找到学习方法,为深入学习文本作了铺垫。

    3.问在矛盾处

    在教学文本中有很多看似矛盾却十分精彩的描写,教师应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紧抓矛盾之处,引导质疑,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采用 “紧抓矛盾”的方法学习课文,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父亲对汽车梦寐以求的情况之后,我要求学生再细读课文,并指导学生进行质疑。不久,学生就发现了文中的矛盾之处,并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中了汽车本应是高兴的事情,为什么父亲反而神情严肃?汽车被开走了,父亲却反而特别高兴等一系列矛盾的问题。然后,开展课堂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提问之处逐步体会到了文章的中心:诚实比金钱更重要。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紧抓文中的“矛盾”处,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了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产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主动提出了问题。

    4.问在空白处

    有很多文本由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文章的某些情节故意不写或写得简单,留待读者想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而深入的想像,紧抓课文的空白处想像质疑,通过合理的想像来理解文本,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能力。例如《中彩那天》一文中:“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就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激发学生大胆质疑,那么诸如“中彩本是高兴的事为什么父亲却神情严肃”、“中彩的时候,父亲可能在想什么”等直指文章核心的问题,将会被学生一个一个提出来。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本课堂的呼唤,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起点。授学生以提问的方法,可使学生在具体阅读质疑过程中,更有目的性,更有效益;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刘 颖)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