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应关注小语阅读教学中的“读” |
范文 | 牛雨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读,既能客观地再现作品的内容,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进而提升其审美情趣。 一、“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不自觉地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相关意图的过程。所以,读书是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一是要重视在读中体会和感悟。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快些、慢些”等,而是要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其内心的感悟。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在理解“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时,我就采用了反复朗读的方法。这是一个长句,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去读,要求能准确地停顿;在读通这句话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抓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等词语再读。由教师指导,语音略重,语速稍快,更加显示出老天鹅的果断坚定、竭尽全力。 在读中体会,可引导学生感悟:原本在我们心目中柔弱、娇美的天鹅怎么会有如此壮烈的举动……教师再点拨:无论人或动物,只要心中有爱,就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二是要注重在读中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故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课文题目往往寄寓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或明确的主题,学生只要善于把握,往往可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如果说课题是门,关键词句则是打开文章的窗。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就绝非难事了。 当然,教师的导读式提问要体现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把握,带领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纵览全文,同时要针对学生所提出的较为片面、零散的问题加以汇总。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指引下去读书,潜意识中就会从宏观上去关注课文内容,对文章主旨的整体把握能力也必然会逐步提升。 二、“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待于在阅读中模仿,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超越。 一方面,教师应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事实上,学生语感的培养不是一味靠“讲”便能奏效的,而读才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很多学生日常生活中词汇贫乏、表述不清,甚至发生语病了也认识不到,这些都是缺乏语感的重要表现。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语言规范准确,描写生动形象,通过经常性的读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和驾驭语言文字,形成正确、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内化和提升表达能力。在读的过程中,课文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述意思、传达情感。课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也会感染学生,使他们说话时学会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表达的能力。 结合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构建“以读为轴心,以读代讲,以读代练,读中感悟”的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机会,创设情景,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读通、读熟、读懂,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体味文章的精妙,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至极熟,则与吾为化,不知是人之文,吾之文也”的境界。 三、“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对已知的升华,学生通过读书,才能获取大量背景材料,从而奠定想象的基础。 一是可通过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文字是表象的或者说是抽象的符号,学生在读中,通过和文本反复接触,潜心会文,深入细致地品读感悟,才可以想象到人物的境遇,触摸到人物的内心。如在教学《钱学森》一课时,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抓住钱学森的语言,让学生品读,就等于找到了通向钱学森心灵的最佳路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画出钱学森说的话,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出示相关段落,学生很快就想象出: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是……进而,学生自然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心。 二是可通过读来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想象可以通过读来拓展。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自然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如教授《二泉映月》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多种形式,重点读一读描写二胡曲的片段,在读中体会感情,想象情境:想想你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把握,比如,从“委婉连绵”的琴声,能想象出山泉缓缓流淌、月光清纯明亮……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想象和再现人物坎坷的一生和曲折丰富的情感历程。这时的阿炳,这时的《二泉映月》,在学生的脑海中立刻变得丰满而生动了。 四、“读”有利于规范语言和培养审美情趣 教材上的范文,语言表述比较规范,适合学生模仿练习;同时,很多文章都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美的熏陶。 一方面,读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推广普通话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学讲普通话,语文课理所当然是主要阵地。课本中很多规范的现代文,有利于改造学生不规范的语言、句式以及方言,而朗读课文是练习普通话的最好方式。当然,在读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音量、音准和情感的指导,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感情丰富。 另一方面,读还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优美的课文语感丰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会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所创造的意境,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的音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如教《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针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同步播放音乐,使读与赏并行,收到了良好的朗读效果。 学生读课文时,教室里响起了轻柔、婉转、袅袅回萦的乐曲。学生从乐声中领略到了祖国山河的秀美、物产的丰富、历史的辉煌等,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入其境、会其神,真正体会到对伟大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可见,采用音乐手段“助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声世界,不仅强化了其语感,同时还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无论是古代文人墨客有感而发的吟诗诵词,还是私学书屋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读是一种历经传承的广为人们肯定的学习方式。即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读仍然是阅读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正如新课标所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关注阅读教学中的读,让琅琅读书声在校园中不断响起。 (编辑 刘泽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