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视域下 医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路径研究 |
范文 | 唐懿鸣 摘要:“互联网+”属于一种新信息传播形态,在各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互联网+”应用在医学领域,在改革和发展传统医学人文教育方面,能够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优势。在“互联网+”视域下,无论是医学人文教育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医学生;中华文化;路径 “互联网+”视域下的医学生中华文化,就是医学人文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在医学领域中,借“互联网+”的平台,开展教学创新,有效运用相关课程开设和强化培训师资以及规范整合资源等相关策略,将新的医学人文教学模式构建起来,既能够将医学生人文素养得以有效地提升,又能够对医学生进行引导,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人文关怀。 一、“互联网+”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诞生了,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大数据和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也相继出现,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尤其在教育事业中,无论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还是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价等相关方面,各种技术都得到了全面的应用,“互联网+教育”时代诞生了。翻转课堂和在线教育以及微课程等相关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运用于新教育模式,说明这些技术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医学生文化教育也应该与“互联网+教育”的时代相适应。 二、医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缺失 国家发展的主要见证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能够使医学生对国家心理的归属感得以加强。但是,由于受文化多样化的影响,致使医学生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缺失。从当前来看,医学生认知传统文化不足,对于西方文化盲目地推崇。 (二)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弱化 中国占有主导地位的主要意识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是,医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比较弱化。医学生信仰欠缺,主流意识形态比较弱化。 (三)传统医学文化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化 对医学院校而言,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主要采用说服式教育模式和灌输式教育模式,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难调动起来,效果较差。“互联网+”时代,不但为医学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广阔和更便捷的工作平台,而且在教育观念和组织形式以及方式内容等相关方面,也为医学文化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四)“互联网+”视域下,学生运用网络的常态化 在“互联网+”影响下,无论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世界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将人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上也有创新化和行为化以及群体化等新的变化。在我国互联网中,90后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原住民,他们出生的时期,既是改革深入和加强社会转型的时期,又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开放扩大的重要时期。他们不但是“互联网+”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运用手机APP等网络工具,将属于自己的群体寻找到。 互联网已完全渗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可以有效运用搜索引擎来解决疑惑,在线听课,运动数字图书馆线上进行查阅,还可以与网友交流和切磋。因此,无论对于传统医学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还是医学生文化学习,“互联网+”都是重要的途径。 三、“互联网+”视域下医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路径 (一)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 对中华文化氛围,这一代医学生没有特别浓厚地体会,中国优秀文化有些都淡忘了。自己根文化的喜爱和崇尚丧失了,在基础上认同中华文化也很难构建。因此,应该运用中国梦来引导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这就需要大力地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其能够深入人心。 (二)严守思想意识阵地,引导医学生看到新的面貌 有些医学生追求价值意义欠缺,致使他们与主流价值观一致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很难形成。但是,提出中国梦以后,对于有关理论要求,常和国家积极地践行,取得了好的成效。将此作为基础,医学院校应该将宣传工作加强加大,致使医学生们能够认同“中國梦”带给社会和国家的积极效应,从而引导医学生认同我国主流文化。 (三)加强思想引领,丰富课程内涵 针对医学人文教育而言,医学人文课程是主渠道,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利用理论学习对价值引导进行强化,将错误思想摒弃。从当前来看,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主要由三大体系构成,即公共基础性的人文课和医学人文的选修课以及医学人文的必修课。课程内涵必须要丰富,在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中,融入人文教育元素。 其一,公共基础性的人文课。该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课,开设的目的就是医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将科学世界观树立起来,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效地培养。在共公基础性人文课的主干课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内容,例如,将医学史教育融入到《中国近代史纲要》中。 其二,医学人文的选修课。该类课程是将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包括医院管理和公共关系学等。改革该类课程,将融入培养人文素质内容作为侧重点。例如,医学专家创业的故事和著名科学家事迹以及专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有效运用人文知识,将医学生真、善、美的追求进行引导,从而使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有效地提升。 其三,医学人文的必修课。该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概论以及卫生法学等。将这类课程进行设置,就是对医学生进行引导,将人文社科方法有效地运用,对医学人文前沿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对生命价值正确地认识,进行更好地医患交流和沟通。改革此类课程,应该与临床案例相结合,有效运用案例教学将最佳的医学教学效果实现。 (四)调整教育资源,改善医学文化教育模式 医学人文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勇于改革和创新。“互联网+”视域下的三种教学手段:其一,翻转课堂,就是课前教师将微视频录制,上传云端,使学生能够提前进行观看,教师在课堂上以引导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交流互动。有效开展翻转课堂,不但将学习流程重新构建且明确了教学信息,而且,也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复习,为提高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慕课,就是在线进行的大规模公开课。运用慕课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学习过程、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以及学习体验都能够在线实现;其三,移动学习APP。有效运用APP课堂,能够将深度整合和挖掘资源得以实现,从而使教育教学个性化得以促进。 (五)提高网络素质,清除语言隔阂 “互联网+”视域下,医学人文教学发展的基本保障,就是要具有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高校医学教师既要将医学哲学和医学人文理解再造课程的责任承担起来,又要将启迪思想、答疑解惑以及人生领航的重要使命承担,在传播知识和引领思想的过程中,教师掌握着语言权,教师与学生平等进行语言对话的前提,就是具备良好的网络素质。培训教师的活动,医学院校应该适时地进行开展,从而使医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得以有效地提高。其一,将培训教师的内容丰富和拓展,将立体式和分层次的培训体系建立并完善。其二,改善培训方式,开导教师将教育教学与“互联网+”有机地结合,开展集中培训、专题培训、赛课以及分析案例等活动,将教学实践能力作为培训教师的导向;其三,将网络用语熟练地掌握,在教学课堂和交流互动中,渗透网络用语,将学生心理共振和情感共鸣引发,从而提升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凤杰,陈显兵,谭刚,赵方毓.“互联网+”医学形态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18(24). [2]陈丽娜.“互联网+医疗”背景里的医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J].文教资料,2018(18). [3]张雪文,仇蕾洁,杨雅妮,赵键,傅连臣,李前前.“互联网+”医疗视角下医学生网络就医行为及就医意愿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03). [4]徐帅,王温,黄璟,王璐颖.论“互联网+”时代下医学人文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11). [5]束会娟,刘媛媛,郭忠信,蓝秀万,黄绍明,蓝玲,杨伯宁,谭国鹤.“互联网+”时代下医学神经生物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3). [6]张红萍.“互联网+”时代医学生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究[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7(02). (作者单位: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