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教育理念下的家校共育 |
范文 | [摘? ?要]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一的大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全方位特性:三种教育贯穿人的发展各个阶段,且各自独立、优势互补。现代学校制度要为家校共育奠定制度基础并指导家庭教育,使教育回归人自身生成与完善的自我教育。 [关键词]大教育;教育现代化;家校共育;自我教育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的,它的人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称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即使经济己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1]。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环。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的中国基础教育,按照“停课不停学”原则,实现了学习场域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自如切换、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更加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调查发现,“学生家庭环境和条件带来的干扰与障碍”是受访教师认为开展在线教育的最大挑战(29.9%),甚至高于“与学习者远程互动”(21.66%)带来的挑战[2]。当疫情结束之后,学生之间呈现出的成长意义上的差异或差距,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自我教育乃至家庭教育的水平有关[3]。在后疫情时代乃至后工业时代,教育工作者应从更宏阔的视野来思考教育、家庭、社会和人的发展。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一的大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大教育是教育自身发展的理性回归 人的发展是从一个生物实体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从一种水平的社会实体转化为另一个水平的社会实体,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历史规定性的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发展并最终学会自我教育。儿童及其发展,本质上是由其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经历构成的,是生活经历和学习间接经验经历的结果[4]。正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才实现了人的社会化,使人成为一定生产力的承担者,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者,一定社会精神生活的参与者。提到教育,人们往往想到学校教育。实际上,教育的最初形态是一元的,最早的教育功能是由社会教育实现的。在原始社会,教育是在全氏族的共同劳动及日常生活中,通过成员之间互相言传身教,或由年长者向年轻一代传授经验的方式进行的。后来,随着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出现、学校教育的产生,社会教育才开始逐步分化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狭义的社会教育这三种独立的教育形态[5]。中国传统社会以家的组织形态来构建社会的政治体系,“家国同构”和“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流传甚广并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化视域中,国不是千万个家在地域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基于“家”而形成的想象共同体,也是一种家放大后的社会组织类型[6]。同时,教育本身就是传统中国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在中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相互独立或自成系统,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学校教育之所以一枝独秀,源于工业社会时期的社会分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日益分离,并使综合教育资源重新分配。学校教育的强势发展,从制度上和体制上削弱和冲淡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并使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被边缘化。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围墙,使家庭重新变成重要的学习空间,并展现了巨大的优势。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也表明,儿童在学校的学业成果,受家庭教育水平和品质的直接影响。缺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质量难以提升;缺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更难以达成[7]。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一家独大的教育格局将会发生改变,特别是在居家办公已经习以为常的云时代,统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益,成为教育的现实需求。 因此,树立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大教育理念,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理性回归,也是回应人的自我教育、终身发展的内在诉求。教育,最终要使一个人成为社会的主人、自然界的主人、自己的主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主体,即学会自我教育的人。如果一个人从家庭教育开始,就能得到适当引导,那么他终生都不会停止学习、停止研究或停止自我教育。 二、大教育強调教育的全方位特性 大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能力、身心健康、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严格说来,人类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有组织的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大教育理念把人的发展看成是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各个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教育内容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协同作用的过程,强调教育的全方位、系统性和整合性。大教育理念,从纵向上看,包括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等不同阶段的教育;从横向上看,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种正规或非正规形式的教育;从终极指向上看,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 1.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自独立并优势互补 大教育理念中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在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上具有一致性,但在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三者各自独立、各具优势、不可替代。 家庭教育多指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教育和影响[8]。其明显特点是非正规性,即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在家庭生活的潜移默化中产生的。此外,家庭教育的天然性、私密性、灵活性、针对性、长期性等特点也使其不可替代。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有系统而严格的教学计划,理论性强、教学正规化、内容系统化,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人员,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培养。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正规形态和主导形态,是制度化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的正规性、强制性、主导性、阶段性特征表明,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 社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少年宫活动,博物馆、科技馆、剧院、艺术节演出等[9]。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独立的教育活动[10]。这里讨论的社会教育,主要是指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教育活动,多在社区进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具有教育主体多样性、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内容丰富性、教育方式补偿性、教育形式多样性、教育效果渗透性等特点。 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在家庭生活中完成的,受社会的影响很大。学校教育是正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人的整个生命历程都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因此个人和家庭的存在与发展都与社会密切相关。 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有别、各具优势且无可替代。家庭教育不是学校的补充或辅助,而是社会化的基础;社会教育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是具有独立的功能。树立大教育理念,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在理念统一、目标一致、情感融洽的基础上,发挥不同教育因素的互补作用和多渠道影响的叠加效应,建立起多向互动、共同促进的协作伙伴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 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是在家庭、学校、社会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实现的,并且是终生的。教育始于家庭,因此家庭教育是基础。美国教育社会学者珍妮·H·巴兰坦认为:“儿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背景以及家长在支持儿童教育中所采取的行动。父母教养方式与期望对确立儿童的教育日程至关重要。[1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把一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分成四个明显的阶段:婴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并主张0~6岁婴幼儿期的学校应为母亲的膝前,也叫做“母育学校”,指的就是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教育有明確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学校教育的系统优势,使学生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受教育程度相应提高。学校教育的专业性也使其具有了指导家庭教育并整合社会教育的功能。 随着人逐渐步入社会,社会教育的影响增强,且持续时间较长,对个体的影响更广泛。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综合、最全面的部分,它具有连续性、丰富性、广博性的特征。受教育者可以在已有的教育背景和个人素质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发挥主导作用的时间上,有着明显的顺序性。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层次清楚,脉络清晰。同时,它们也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同一时间共同发挥作用,既体现了三者的互融性和共通性,也反映了各自的独立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要协同合作,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益,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3.自我教育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大教育理念还包括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因素,但自我教育只有受教育者一个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个体要做自己的教育者,为自己选择教育内容、安排学习时间、自我督促和评价学习效果。 教育,本质上就是个体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个体将自己作为客体,通过相应的实践来改变这一客体的“存在”,使个体由“自在存在”转变为“自为存在”。这种自我生产、自我创造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充当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主体所必需的。这也是人的本性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一切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所指向的归根到底还是人自身之发展与完善[12]。因此,无论哪种教育形态,最终目标都指向个体的自我教育。教育现代化,意味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终是为了培养学会自我教育、能够终身学习的人。 自我教育的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居家学习,教师通过互联网平台组织教学,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者对疫情时期居家学习的调查发现:65.45%的家长认为自控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影响孩子在线学习效果最关键的因素,且占比最大[13]。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者调查发现:自觉性和自律性是影响学生居家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37.1%的学生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自己居家学习期间的自觉性和自律性[14]。 三、家校共育的实践意蕴 当用大教育理念来思考教育时,家校共育就有了意味深远的实践意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大教育理念就是教育理念现代化的表现之一,并由此推动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1.现代学校制度为家校共育奠定制度基础 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就要建设现代化的学校,实行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制度安排,是建设现代化学校的规则体系。它把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不仅关注学校内部的运作过程,也重视学校与家长(及社会)的互动过程。单一、单向、封闭的传统学校教育将渐行渐远。 传统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主体单一,学校只看重校长和领导班子的力量,无视教师、学生、家长的主体作用,将他们排斥在学校管理的框架之外”[15]。在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下,参与原则被视为现代学校民主化发展的重要原则,主张“在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决策、咨询、制订目标、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发展评价、学校管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社会机构、组织、家庭以及个人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成为教育改革、发展和评价的主体”[16]。让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是建设现代学校的关键[17]。 家长參与学校管理成为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实现家校共育奠定了制度基础。建设现代学校,首先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委员会通过参与教育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等职责,实现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家长参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密切家校关系,是学校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实现学校和家庭各自担责、互相支持、合作共育的基础性工作。 2.指导家庭教育成为学校的当然使命 与家庭相比,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不仅有法律和制度作保证,还有严格的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作为制度化教育的学校教育,具备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及的优势,这使它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校教育所确立的培养目标代表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与要求,影响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方向[18]。鉴于我国专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较少,而一线教师既有教育专业背景又与家长紧密联系,因此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力。 在指导家庭教育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教育更要发挥重要的专业引领作用,这也是实现家校共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学校和家庭教育理念一致、方向一致、密切协作、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家长学校建设是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应按照有组织机构、挂牌标识、师资队伍、固定场所、教学计划、实践活动、教学效果的原则进行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实现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功能。 3.教育要回归个体自身生成与完善的原点 教育以人为基本出发点。在个体的生活世界中,教育因人之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产生。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在实现人类的终极目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存在根据和基本使命就是要使人生成为人[19]。这个过程是个体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完成的。而引导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通过教育,不断扩大和丰富人的生活经验,使人学会在社会生活中建构起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缺的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有力地推进个体社会化进程。个体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每个作为主体的人的生成。人的自主性、自主意识是需要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完成的。教育就是要让人意识到作为一个主体的地位和责任,不断提高自主活动能力,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通过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明确提出:教育既不能忽视认知能力的培养,又要更加关注培养儿童识别和管理情绪、关心他人、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积极人际关系及巧妙应对挑战性情境等社会情感能力。 “云端教育”“线上学习”使家庭、学校和社会跨空间、跨地域的教育合作成为可能,在特定条件下还会成为必须。这使学校和家庭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各自承担职责、互相合作显得更加重要。新形势下,学校要引导学生成为课程设计的参与者、个人学习的主导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家长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精神动力、心理支持和环境保障,使他们在任何场域都能自主高效地学习。由此,家校共育就意味着,学校和家庭都把培养自主学习者作为重要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精神,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1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数据显示的中国经验:教育系统在线抗疫的关键变量与重要启示[N].光明日报,2020-4-21. [3]顾建民.后疫情时期的教育,要由“被动应考”转为“主动迎考”[J]基础教育,2020(3):61-71. [4]吴重涵.建立共享理解,打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N].光明日报,2019-10-08. [5][10]侯怀银.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8(12):39-43. [6]孙保全.以“家”构“族”中华民族历史建构的独特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7):47-52. [7]高书国.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旋转门”[N].中国教育报,2020-04-23. [8]单志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规范研制研究[J].少年儿童研究,2019(5):5-14,30. [9]方建移,胡芸,程昉.社会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 [11][美]巴兰坦.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朱志勇,范晓慧,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86. [12]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88(9):3-5. [14]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课题组. 停课不停学:居家学习 效果如何[N].光明日报,2020-03-20. [15]陈如平.现代学校管理创新的五大基本命题[J].中小学管理,2012(8):18-21. [16]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4. [17]薛海平.义务教育学校和家庭联合生产机制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6):16-23,29. [18]石中英.公共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1. [19]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4):15-22. (责任编辑? ?郭向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