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师院校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范文 | 尹辉 戴学军 [摘 要] 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珠三角某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学习效果和课后反馈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种提高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 [关 键 词] 地理信息技术;本科教学;高师院校;地理科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78-02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主宰的世纪,技术革新的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着并将继续改变当今社会经济和世界面貌。地理信息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融计算机、信息科学、应用数学、地球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环节。高校地理信息综合技能培养目标中对大学生地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有着显著体现,相关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高度重视[1]。近年来,地理信息中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在建设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棘手问题[2-3],据此,本文以珠三角某高校2015届和2016届地理科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其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和课后反馈,以期为该高校和其他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文在讲授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等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两位专任教师的配合和帮助下,根据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调研目标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设计,一方面,对76名2016届地理科学专业大四学生和77名该高师院校毕业的2015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得到两届学生经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后,对各自的学习状况和所具备的地理信息技术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对两位专任教师进行深入访谈,重点了解两位专任教师对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后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调查过程 1.深入访谈。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两次正式的访谈,第一次访谈的目的是明确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用以确认问卷内容;第二次访谈基于第一次访谈和问卷结果,讨论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提高学生地理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 2.问卷调查。根据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本文以珠三角某高校2015届和2016届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探究学生接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等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前后的综合认知。针对学生的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文理科属性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主要调查本科生对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前后的了解与熟悉程度以及能力提升程度;第三部分收集本科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体会、实践适用性和就业前景等方面的看法。本次問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3份,回收有效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92.81%,其中,男生比例为38.56%,女生比例为61.44%;文科生比例为54.90%,理科生比例为45.10%。 三、高师院校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调查现状 (一)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1.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课前认知 珠三角某高校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下学期陆续开设地理信息技术课程之前,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从已开设的自然地理学、地理科学导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等课程中,有接触过地理信息图件、地理信息简介等相关知识。调查表明:地理信息技术正式开课前,仅4.65%的学生表示对地理信息技术“很了解”,而30.23%、37.21%和27.91%的学生表示“些许了解”“不太了解”和“不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还是较为欠缺。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方面,表示“很有兴趣”和“有兴趣”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1.63%和30.23%;表示“兴趣一般”“没兴趣”和“一点兴趣也没有”的学生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37.21%、16.28%和4.65%。可见,近一半的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感兴趣,对地理信息技术毫无兴趣的学生比例并不高。 2.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调查表明,48.84%的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表示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难度大,其中,18.6%的学生表示完全听不懂。仅32.56%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知识要点;从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来看,仅2.33%的学生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6.51%的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有一定了解,34.88%的学生对此缺乏认识;在地理信息技术对学生潜能的发挥方面,仅2.33%的学生认为其空间思维与信息处理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地理信息技术对其潜能的发挥影响较为有限。 (二)教师对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前后的客观评价 1.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课前认识不足 调查表明,还没有正式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之前,95.35%的学生表示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93.02%的学生认为地理信息技术只是技术层面的方法运用,若将来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学到的地理信息技术难有用武之地,如只想进市、县级中学当一线教师的学生就表示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用不着那么深入的知识。 2.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难以形成知识体系 调查表明:100%的学生认为在大二下学期初次接触地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图学就感觉知识点繁多且非常复杂,仅是投影坐标系的种类和参数就让学生感觉难以理解和记忆,学生普遍表示地图学的知识还没有学好,大三限选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概论课程中涉及投影坐标的栅格与矢量图形校正时,感觉难以理解上机操作流程中的原理,对教师的流程式实操指导,九成学生表示只能完成机械的跟随和记忆,对操作原理和方法常常一知半解。 四、高师院校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拥有的地理信息教学资源较为有限 相对于科研院所而言,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从事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多数老师已有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还是相对落后的,所能支配的科研经费也较为有限。然而,从事地理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软硬件资源,特别是需要一套较成系统的地理信息图件。以地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遥感概论”为例,对科研经费较为有限的高师院校教师来说,购买一套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就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拿不到省部级以上项目的教师只好暂时打消购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念头。考虑到地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必须与实例数据的上机操作相结合,有的任课教师为了实现实践教学,只好拿出自己硕博阶段备份的不涉及高保密级别的遥感影像和借助网上免费数据平台获取的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作为教学资源。若能让学生用上学校所在区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基于学生熟悉的区域来开展遥感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势必会好一些。 (二)课后给学生提供课外培训与实践的机会较少 高师院校从事地理专业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任课教师,大多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除了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有限公司等有项目合作以外,多数需要同时兼顾教学与科研的一线教师完成了认真的备课与教学以后就已显疲惫,加上家庭也需要照顾,使得从事地理专业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任课教师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难以积极投身于给学生争取更多的课外培训与实践机会。任课教师若要真正实现课后给学生提供课外培训与实践机会,除了需要花费任课教师与实习单位联系的时间和精力以外,还可能需要任课教师动用自的人际关系。 五、提高高师院校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教学前充分运用多种渠道获取教学资源 为更好地获取任课高校所属区域的地理信息教学资源,从事高师院校地理信息技术一线教学的任课教师除了积极阅读地理信息相关的前沿学术论文、积极申报地理信息相关的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地理信息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行业内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来获取教学资源以外,任课教师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备课过程中,也要积极搜索网络中可用的免费资源,从多种渠道获取对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本区域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后多给学生提供课外培训与实践的机会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希望能够增加到相关實习单位参加知识培训和现场实践的机会。据此,任课教师在地理信息技术的课外实践教学上,要本着“育人为本”的奉献精神,紧跟新时代的教学步伐,注重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取代“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积极与相关单位联系,将过去由学校单一培养人才的模式转变为学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有限公司多方参与的互动培养模式。 六、结语 地理信息技术需要培养的新时代人才,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传统的课堂灌输是不够的,教师要基于实践教学的新课标要求,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使课堂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在实践操作中全面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将来能够胜任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朋根,聂运菊,夏元平,等.对地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的探讨[J].测绘通报,2014(6). [2]杨树文,闫浩文,孙建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J].测绘科学,2011,36(1). [3]秦其明,董廷旭.中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