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分析 |
范文 | 刘蓉 [摘 ? ? ? ? ? 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政课堂更加开放。虽说课堂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但是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对大学生“三观”建构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非常不利。依据高校思政教育背景及要求,培养大学生互联网思维及意识,梳理课程内容,营造良好的思政课堂教学氛围。简要论述“互联网+”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法。 [关 ? ?键 ? 词] ?“互联网+”;思政教育;网络化;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41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164-02 多元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明显改变。教师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材内容、知识点,而是把网络资源、技术等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加开放,趣味性更强。大学生除了学习文本知识之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了解大量的时事热点、案例等,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预期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激發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构成,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若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会因课堂内容枯燥、晦涩使大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对课本知识进行内化、吸收。“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师要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优势,以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向大学生展示课堂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吸引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其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课堂的学习中。 (二)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创新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要依托教学模式的创新,使课堂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要依托网络平台在线授课,或者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推送与思政课程相关的热点内容,并进行在线交流、学习,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提高大学思政课堂效率 “互联网+”环境下,能够对大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在文本教学之余,向大学生扩充相关课堂内容、知识点等。结合课程背景,在网络上筛选优质的教学资源穿插到课堂上,便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形成直观的理解,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利用网络多媒体向大学生展示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资料等,在课下向学生推送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纪录片,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深度。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思政教育的作用 当前,仍有很多高校不关注思政教育,没有认识到该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在师资、资金、资源方面的投入不足。多元网络环境下,教学设备购置、学术研究等都需要资金支持。由于思政教育不受重视,资金投入有限,课时有限,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难以达到良好的思政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一些高校每周仅一节思政课,教师虽然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课堂容量有限,拓展性不足。无论辅导员还是思政教师,都很少组织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现仍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 (二)师资队伍不够专业 在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由专业教师或者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代替。因其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等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浮于表面,课堂上照本宣科,很难对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导致思政课堂教学效率、课程质量等偏低,这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及发展非常不利。加之,一些思政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专业知识、技能等受限,导致思政教育课堂的有效性不强。 (三)思政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虽然网络多媒体技术已经在高校得到普及,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思政教师采用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使大学生在知识接受方面过于被动,兴趣不足,导致大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不佳。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法 (一)灵活应用“互联网+”理论与方法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符合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应借助“互联网+”概念、方法等对传统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弥补。事实上,“互联网+”使大学思政教育打破空间、时间的局限,不再以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知识、信息传播渠道多而广。该背景下,始终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主要发挥服务与引导作用,以网络多媒体为载体,为大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例如,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这一章节时,发挥网络多媒体作用,向大学生展示《建国大业》《厉害了,我的国》等影视片段及“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等相关图片,让大学生直观感受我国近年来的发展,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提供丰富、详尽的素材。尽管“互联网+”已经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但是,除了知识传播渠道、教学方式的创新之外,教师还应对该课程教育理念加以革新。课堂实践中始终把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为其提供开放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环境,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拓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渠道,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更具有深度。 (二)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思政教育既要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又要深入探索课程内涵,使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资源更加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多样。除了常规文本内容、知识点之外,思政教师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优选其感兴趣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例如,学习形势与政策时,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以纪录片、图片、新闻资讯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南海争端”“一带一路”倡议等热点话题,呼吁大学生关注“新华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断扩充大学思想政治课堂的知识容量,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从根本上实现大学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教学的创新。 (三)构建思政课堂“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呈现高速发展的状态,其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已得到普及,而大学生一直都是互联网的主流群体。高校要依据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要求等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优势,构建“互联网+”平台,将其应用到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导学生共享课堂资源,并对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模式、方法等加以创新,以此激发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使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以此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及效率。例如,为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活起来,清华大学从2014年起探索思政课慕课教学,现已在各大高校得到普及推广。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等方式,把线上网络课程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吸引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堂的学习,深入思考社会和人生。该背景下,思政教师通过章节分解,把各知识点制作成5~8 min的独立视频,将其传送给学生,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并主动思考。“互联网+”平台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适用性强,实施效果好,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四)提高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应用水平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采用“互联网+”理念,一定要关注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应用水平,依托网络渠道展开教学。该背景下,高校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教学服务,不断完善相关教育教学设备、基础教学设施等,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对教育信息平台进行自主构建,使大学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更加新颖,并借助教育信息平台对大学生进行考核。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改变传统以论文、考试成绩等为主的思想政治课程考核方式,根据大学生的视频访问记录及反馈的数据信息对大学生进行考核,将其计入思政成绩中。除此之外,思政教师也要熟练掌握微课、慕课等新型网络化教学方式,学会制作微视频等,这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契机。思想政治教师要依据课程背景及教学要求,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优势,对“互联网+”相关理论、方法等进行灵活运用,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思政课堂“互联网+”平台,使思政教育网络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该背景下,依托课程内容及方法创新,借助多元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阎浩.“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222-223. [2]郑媛,周厚齐,王冬梅,等.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微平台的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7(2):33-34. [3]陈铁良.“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7(3). [4]李访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589(6):8-9. [5]曲菲.互聯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机制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1):24-27. [6]李娟.“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J].电子测试,2016(19):110. 编辑 王 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