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研究
范文

    刘星余 蔡文春

    

    

    

    [摘? ? ? ? ? ?要]? 在解读学徒制和胜任力内涵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调研方法,结合多方对教师胜任力期望确立了教师胜任力指标体系,为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 ? 键? ?词]? 学徒制;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095-03

    教育部于2014年颁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从而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在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问题得到了关注,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师胜任力内涵展开分析,继而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双师队伍的建设发展。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解读

    传统的学徒制出现在近代学校教育产生之前,指的是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需要在真实工作场所通过观察师傅实作对知识和技艺进行学习,并通过实作掌握技能。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建立了现代学徒制,即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将课程当成是纽带,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方式完成学生或学徒培养。在现代学徒制下,需要由学院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开展教育,因此需要完成双师队伍的建设。

    “胜任力”一词在1793年由David·McCelland提出,指的是可以将优秀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因素,具体可以划分成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其中,知识指的是在特定领域掌握、发现和运用信息知识的水平;技能指的是开展特定生理或心理任务的能力;自我概念指的是思想价值观念、态度和形象;特质指的是特征及心理一致性反应;动机指的是内在动力。在学徒制下,高职院校为达成教育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教师的胜任力内涵提出了新要求。

    (二)相关文献评述

    从以往研究高校教师胜任力相关话题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可以划分为教学和科学两方面的胜任力。杨柳从情境学习视域角度,提出了专业知识、职业价值观念、教学技巧、个人目标、实践素养、研究魅力等指标[1]。而针对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较少,陶丽先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完成高职教师胜任力要素提取,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收集到的数据展开因子分析,提出实践素养、人际管理、职业能力、教学素养等指标[2]。陈小云采用综合分析法,从核心胜任力、通用胜任力、角色胜任力三个维度展开了分析,提出了教学反思、创新发展、职业技能、人际沟通、乐群性、主动性、网络资源利用等多个指标,并对芜湖市高职学校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利用得到的一手资料将胜任力素质转化为指标,统计得到频次最高的三个指標为职业技能、成就导向和教学反思,确立了最终素质模型[3]。结合相关资料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在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想要达到教育的内在要求,除了需要对相关专业理论和技术进行掌握,承担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具备职业道德,还要围绕学生加强教学管理,实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此外,教师需要加强与企业技师沟通,确保双方在学生培养方面较好配合,因此需要具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各种能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调研分析

    (一)调研思路

    在实际研究时,在总结前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实践交流加强相关要素的深入探讨和挖掘,从而使研究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明确具体研究思路。考虑到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本文通过现场交流、电话或网络访谈等多种途径与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交流沟通,实现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特征要素的挖掘和分析。通过现场面对面访谈,确定当地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列举并说明优秀教师应当具备的特征。针对无法面对面交流的高职院校专家教授,则通过电话或网络途径进行访谈,实现优秀教师特征要素的提炼。在访谈过程中,采用录音方式进行访问者语言表述、实际经历的记录,然后整理成相应文档,获取有关信息。对各种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可以得到出现频次较高的胜任力特征要素,完成教师胜任力要素的提炼。如表1所示,为得到的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频次编码表。

    (二)调研对象及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法,可以书面形式从被调查者处获取信息。本文选取了当地三所采取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了255份问卷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为94.1%。其中,向教师、学生和企业技师发放的问卷分别为104份、106份和45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达100份、100份和40份,有效率分别为96.1%、94.3%和88.9%。问卷内容主要结合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频次编码表进行设计,在基础信息部分设计相应题目对被调查对象基本现状进行了解,包含职称、学历、年龄等,为现状分析提供依据。在胜任力要素命题上,主要采用量表形式,利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在命题中描述获得胜任力要素的重要程度,即围绕之前提炼的要素进行题目设置,为后续建立调研指标体系提供数据支撑。由被调查者对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展开评价,可以进一步实现胜任力要素的提炼。问卷内容可以通过一致性检验,调查部分要素信度比能够达到0.923,因此可以得到可靠的测量结果。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可以得到研究结论。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通过深入参与学徒制实施的优秀高职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和企业技师群体当中开展调研,可以发现在学徒制背景下,双师队伍建设面临一定困难。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调研结果中各胜任力指标权重比例,如表2所示。对比专家访谈结果可以发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要素评价可以看作基本一致,但是信息素养、价值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沟通能力要素评价有一定差异。对于行业专家来讲,更看重教师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信息素养、沟通能力和实践经验,其次才是专业技能等要素。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侧重创新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等要素。在高职院校教师考核管理方面,主要按照表2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作为优秀教师,连续三年考核分数需要达到90分以上。针对普通高职教师,需要保证连续三年考核分数达到60分以上。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教师评价方面依然采取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开展考核的方法。选取连续三年考核等级达到优秀水平的5名高职教师进行访谈可以发现,高职双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强调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培训,即邀请行业专家对全体教职工进行相关培训,要求教师通过参与培训活动得到技能锻炼。从教师反馈来看,目前最欠缺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缺少参与到企业实践工作中的机会,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双师教师培训逐步向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培训形式依然以院校讲座为主,未能向教师提供足够多的机会进行动手操作[4]。培训内容与实践生产理论之间存在脱节问题,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对高职教师来讲,教学任务较重,同时在专业顶岗受限的情况下,缺少时间和精力参与实践操作。

    从学生反映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主要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构成。在教学中,专业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依然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有限,学生无法得到兴趣激发。部分任课教师为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缺少行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教授的内容与实践操作脱节。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在行业中多为退休或退居二线的专家,在实践教学中缺乏教学经验,仅能向学生教授实际工作步骤,无法解释各步骤间的理论联系,导致学生只能对任务操作步骤进行机械式记忆,难以真正理解教学内容。

    从企业技师群体反映情况来看,尽管在工作中能够与高职院校教师相互配合,但是彼此间的沟通能力有限,无法实现共同学习和取长补短。由于各自需要承担相应的教学和工作任务,平时缺少见面沟通机会。而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不足,难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问题的及时、有效沟通,因此导致教学水平受到了严重限制。

    (四)評价指标的改进

    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和企业技师等不同群体反映的情况,可以得知三方对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要求,确定各方对高职教师胜任力的期望。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实践技能、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其中,实践技能指的是教师胜任实践教学需要拥有的胜任力,是职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指标,具体应包含实践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行业前沿知识把握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校企协作能力、职业服务能力。专业素养为高职教师胜任教学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设计与实现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为教师胜任双师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包含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信息素养、价值观、职业素养等。通过与行业专家进行进一步交流,完成深度访谈和实地二次调研,可以重新确定调研指标体系,完成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为后续研究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问题提供指导。如表3所示,为得到的调研指标体系。

    在实际应用体系时,需要明确各要素内涵及行为特征。在实践技能维度的各项要素中,实践经验为教师在企业任职相关岗位的经历或顶岗实践经历。实践操作能力指的是教师能够掌握行业专业操作流程,明确专业技术要求,能够在教学中通过现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行业前沿知识把握能力要素的设定,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行业前沿知识,对行业技术发展走势进行预测,从而为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支持[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要素,则是教师在授课中将理论与实际案例或模型相结合的能力,保证教师能够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加强各步骤间的理论联系。校企协作能力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能够主动参与企业相关培训及实践活动,能够了解相关企业岗位需求,进一步加强职业人才培养。具备职业服务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提供指导和服务,确保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为社会服务。

    在专业素养维度的各项要素中,专业知识指的是教师需要掌握的课本知识、教学知识和通用知识等知识,要求教师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科学开展教学。专业技能指的是教师具备的授课技能,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设置教学设计与实现能力要素,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能够做到有逻辑的安排,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加强内容与现实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教学创新能力则是教师能够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模式、方法创新的能力,要求教师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对当前教育问题展开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教学。

    在综合素养维度的各项要素中,团队协作能力指的是教师与同事合作开展教学的能力,沟通能力则是教师与同事、学生实现互动沟通的能力,关系到教师能否与同事、学生保持相互促进,取得不断发展。信息素养指的是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要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工作和实现沟通。此外,作为高职教师,还要端正品行,热爱职业教育,具备职业教师应具备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才能达到价值观、职业素养的指标要求。

    在学徒制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胜任力还要认识到其为具体层面的要素集合,各要素需要明确内涵,以便在实践工作中加强层次规定。而在实际环境中,还要结合发展需求进行各要素指标调整和更新,才能满足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柳.情境学习视域下教师胜任力提升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28(5):47-51.

    [2]陶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情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5):30-31.

    [3]陈小云.高职“双师型”教师职业胜任力模型构建:基于“互联网+”教育视角[J].内江科技,2018,39(11):130-131.

    [4]李海.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双师型教师培训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7,30(5):10-14.

    [5]林芳.现代学徒制“五双”育人机制对中职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J].职教通讯,2016(5):28-3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