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究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 |
范文 | 刘罗清 【摘要】目的:集中分析并探究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针对我院普外科所收治的200例手术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归类发生伤口感染的因素,在运用有效方式之后实施必要的评估。结果:在200例病患的病例之中,出现伤口感染有58例,相应的感染率达到了29%;感染和病患的年龄、侵入性操作以及存在糖尿病合并症。在接受手术的阶段之中,使用抗生素、机械性通气、年龄与侵入性操作的病患出现伤口感染的概率会相对较高,其中各项数据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依据研究结果得知,手术实施过程之中的方式、守护所运用到器械是否进行了彻底消毒、病患基础疾病都与病患伤口是否可以恢复有着直接性的联系。所以,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务必要充分重视病患伤口的清洗工作,始终坚持无菌化操作理念,注重病房環境的干净整洁,预防普外科术后出现感染的情况,提升普外科临床治疗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5-012-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份之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外科手术病患,其中男女人数分别为男76例,女124例,年龄均是在15-78岁,平均(61.1±6.8)岁。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是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全部入选的病患都是经过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通过之后,由患者在知情同意书签字。 1.2方法 针对这200例普外科手术病人实施全面化的回顾性的分析。其中对照组进行的是常规化的护理:①术前准备:依据手术特性来为病患提供血液、功能检查,在接受手术之前一天要遵嘱病患进行理发、沐浴,并更换干净衣物,辅助有需求的病患对手术区域的毛发进行清除。参与到手术的医护人员进行帽子、带口罩、手术服的穿戴以及洗手工作;在接受手术之中所运用的器械要实施严格化的消毒灭菌,预防发生感染。②规范性操作:在具体进行手术的阶段之中要始终秉承无菌化的原则,针对伤口周边的皮肤以及肌层实施消毒。消毒的范围要达到手术标准,消毒液选择运用的是聚维酮碘液,在经过冲洗之后运用的是无菌布来进行吸干出来。相关医护人员在整个手术阶段之中,都要确保口罩、无菌手套的正确佩戴;在手术的过程之中,病患伤口发生分泌物或脓液的时候,护理人员要在无菌化的情况下予以及时的处理,防护伤口;③抗生素的使用;依据病患自身病情实际情况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指导规范合理运用抗生素,预防出现滥用的情况,真正到达预防与感染的控制。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之上来强度对于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和感染预控,来减小伤口出现感染的概率,其具体表现在:①手术室环境:为了促使手术室的空气与湿度达标,那么在手术之前确保空气可自净30分钟,温度与相对湿度适宜控制在21℃和50%左右;为了降低粉尘,来确保其可以更好的为无菌化操作做环境准备工作,要在术前300分钟停止一切清扫活动,适当减少室内人员活动。②感染防控:构建专业化的感染管理小组,其主要涵盖责任护士、科护士长以及科室主任等等,在针对手术室各项感染指标的管理之中始终秉承无菌操作的理念,并逐步的落到实处,定期检查手术室感染控制,依照实际情况来实施随机检查,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得要一一记录并反馈、处理;定期的组织护理人员实施无菌化操作的培训与考核,从根本之上来进一步的强化无菌化的力度。 1.3统计学分析 针对以上不同方式接受治疗的两组,得到的统计数据主要运用的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来实施对比分析。运用t检验的时候,其中计量资料运用的是(±s)表示;计数资料则运用的是“%”来表示,运用的是χ2检验。在P<0.05表明各项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性。 2结果 针对病患在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疾病种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否存在侵入性操作、有无糖尿病方面信息实施统计分析。其结果表明年龄在60岁以上的病人出现伤口感染率最大;有侵入性操作者和无侵入性操作对比分析要高;有糖尿病和无糖尿病者对比要高;两者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性(P<0.05)。 3讨论 首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手术的切口面积,降低切口感染率;同时,较小的创口也有利于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能够很好地防范创口感染。因此,在进行手术前,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症状进行具体分析,确定手术方式。在手术后,要分析患者的病情,安排住院时间,嘱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病情及手术切口情况的观察,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其次,做好切口清理。普外科手术创口面积不等,有的肉眼可见,有的微创手术创口肉眼很难看清。这就需要手术医师重视创口清理,认真、有效地进行创口的清洁消毒。通常,临床采用盐水冲洗的方式,以清除掉创口周边的残留物质,然后才进行缝合。这样能够减少感染源,提升切口缝合效果,降低感染概率。 结论 本次研究中,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感染治疗的效果。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术后应加强对有高危感染因素患者的观察和管理,预防手术伤口感染;在发生感染后及早实施治疗能有效改善感染症状,促进患者伤口恢复。 参考文献 [1]周保军,焦泰来,阿孜尔古丽·阿布都克日木,张东军.外科伤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谱分析[J].中国校医,2018,32(11):865-867+869. [2]张晓宁.探究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27):99-100. [3]闫霞.综合护理在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预防中的临床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5):1847-1849. [4]辛颖.综合护理应用在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预防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7):147-149. [5]张麦玲,李艳华,朱小芳.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1):152-15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