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重庆市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改革探究
范文

    袁国 程静 贾丽彬

    

    

    

    [摘要]当前,国家高职教育考试招生政策改革不断推进。重庆市自2007年起实施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以来,在院校规模、计划规模、生源结构、报考形式、组考形式、考试内容、评价方式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数据统计为参考,在总结做法和成效的基础上,指出了改革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对未来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提出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 高职教育 单独招生

    [作者简介]袁国(1975- ),男,四川巴中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程静(1986- ),男,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贾丽彬(1979- ),女,山西太原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0-0057-06

    一、我国高职教育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背景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承载主体,更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和“大国巨匠”产生的摇篮。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在生源对象、培养目标、经济发展紧密性、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别,这就决定了二者在招生考试评价方式、选拔录取标准上必然存在着差别。

    为促进高职院校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和考试招生公平,有关部门发布了多个文件,明确提出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

    2007年起,全国部分省(区、市)开始实施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试点。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形成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录取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二、重庆市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改革的做法与成效

    2007年,重庆市作为首批且西部唯一的省市进入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试点。11年来,重庆市基本形成了以单独考试招生方式为主、以全国普通高考招生为辅的高职教育多样性考试招生方式。

    1.改革的主要做法。其一,逐年提升院校规模。重庆市从2007年开始由4所高职院校先行试点单独考试招生,到2013年逐年扩大到12所,主要由国家示范院校、骨干院校、重庆示范院校和部分民办高校参与。到2015年,单招院校放开比例进一步扩大,从12所增长至23所,到2016年达到31所,参与院校扩展到一般高职院校(见表1)。

    其二,逐年提升计划规模。重庆市单招人数逐年提高,从2007年的2000人增长至2017年的41350人,单招逐渐成为重庆市高职教育考试招生的主渠道(见59页表2)。

    其三,逐年优化生源结构。逐年提升三校生计划比例,鼓励三校生踊跃报考。三校生按15个大类报考对应类别的相关专业或未限定类别的其他专业。报考人数从2007年的1592人增长至2017年的9256人,增幅为581.4%;录取占比从2007年的14.41%增长至2017年的18.66%,增长4个百分点,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见60页表3)。

    其四,逐年优化报考形式。逐步优化报考手段及途径,由院校自主报名调整为全市开发统一报名平台,实施统一报名、缴费、打印准考证等相关程序。和其他省份相比,重庆市是实施统一报名、缴费、打印准考证最早的,这大大精简了考生的报考程序。

    其五,逐年优化组考形式。重庆市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经历了单考单招、联考单招、统考单招三个阶段。2007~2010年,试点院校统一时间自主命题、自主測试;2011~2013年,试点院校统一时间、联合命题、自主测试;2014~2015年,文化考试全市统一时间、统一命题、院校组考,职业技能考试院校自主命题、自主测试;2016~2017年,文化考试全市统考、区县组考,职业技能考试院校自主命题、自主测试。

    其六,逐年优化考试内容。重庆市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的文化考试经历了“笔试—机测—笔试”三个阶段。(1)2007~2010年为第一阶段的笔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2)2011~2013年为第二阶段的机测。利用全市统一考试软件,语文、数学2个科目实施机测;英语采取“人机对话”“智能评判”的方式实施计算机智能听说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口语、听力。3个科目均在计算机上做答,即时出分,保证考试的高效性。(3)2014~2017年为第三阶段的笔试。为解决计算机随机选题带来的试题标准无法完全统一的局限,全市统一命题,考试科目由3科增加至10科。

    其七,逐年优化评价方式。按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总体思路,不断优化“文化”与“技能”之间的分值比例,重点加强职业技能测试在评价录取中的权重,逐步形成全市高职院校“文化素质300分+职业技能300分=总成绩”的评价标准。同时,重视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考察,广泛邀请行业企业代表参与职业技能测试。

    2.改革的主要成效。其一,高职招生模式进一步多元化。单独考试招生丰富了学生的求学考试方式,扩大了学生的专业选择面,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逐步成为高职教育人才选拔的主渠道。这一主渠道的形成,有利于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合理分流到高职院校,从而减轻高考应考压力;有利于为考生提供多次选择的机会,未被录取的考生仍可参加统一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利用综合评价、多元选择、择优录取的招生模式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人才,凸显办学自主权,提升服务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

    其二,高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实施单招试点以后,深入探索和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使得越来越多文化素质高、职业发展潜能大的优质生源进入学校,优秀单招学生典型案例不断增加,对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三、重庆市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改革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重庆市自2007年实施高职教育单招试点以来,在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生方式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单招规模的扩大、生源数量的下滑,高职院校人才选拔质量和考试招生公平受到严重挑战。

    1.考试组织压力增大。其一,中介机构混乱、单招院校和非单招院校招生机会不平等等问题日益突出,招生行为不规范现象逐渐显现,已不适应重庆市高职教育人才选拔的需要。

    其二,按照现行政策,参加单招考试、对口招生考试的考生频繁流动于各区县、各报考院校、各专业技能考点参加多次考试,给考生及家长加大了经济负担,在交通、食宿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给高校带来较大的组考负担。

    2.考试科目过于复杂。当前,浙江等省份正试点新高考模式改革,在考试科目上进一步人性化,即由考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其他3门科目进行考试,这更有利于考生的个性发展。就重庆市而言,高职(专科)层次统招成绩取值仅限语文、数学、英语3科,而单独考试招生科目过于庞大,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信息技术等10个科目,以300分的满分折算,每科平均分仅为30分,这一分值既不利于有效观测考生报考专业所需的文化素质要求,也不利于满足考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志愿投档过于传统。重庆市自2007年实施高职教育单招试点以来,对考生的志愿设置均为“1所院校、1个专业”,不能选择多所院校、多个专业平行录取。生源情况好的院校和热门专业,往往报考比例过高,不利于高职院校兼顾专业平衡。从2015年起,虽然在考生报考期间每天都公布各校的报考人数,使得扎堆报考优质高职院校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考生的盲目从众心理仍然未得到切实改善。

    4.生源质量不高。随着全国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在职业技能测试这一自主评价过程中,各院校组考水平参差不齐,考试结果区分度不高。部分办学水平不高、办学时间不长的高职院校加入其中,以网罗生源为主要目的,降低评价标准,从而影响了高职单招生源质量水平。

    四、重庆市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应切实加强人才选拔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一年两考”,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方式,进一步扩大单独考试的录取比例,完成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向分类考试招生(春季招生)的过渡。

    1.优化组考形式。精简组考程序,改变“文化素质”市级统测、“职业技能”学校单测的模式,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全部统测的机制,重点发挥区县招考机构的统一组考优势,安排考生到就近的区县参考,避免因参考奔波带来的额外负担。招考机构应以服务考生为根本,重点加强考试报名、组考、志愿填报等各个环节的保障,构建严格管理、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高职教育考试招生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2.优化考试科目。按照普通高中生、三校生两类,根据考试类型的不同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设置单招考试科目,大幅减少科目数量,减轻考生的压力和负担。(1)针对普通高中生,实施“文化素质测试+技术科目测试+通用技术科目考试”。文化素质测试主要考核语文、数学、英语3科,各科满分均为150分,合计450分;技术科目测试主要考核高中阶段学习的信息技术基础,满分150分;通用技术科目考试主要考核考生的动手能力,满分150分。总计750分,与高考分值一致。(2)针对三校生,实施“文化素质测试+职业技能测试”。文化素质测试主要考核语文、数学、英语3科,各科满分均为100分,合计300分;职业技能测试按三校生的15个专业大类实施专业综合理论测试、专业技能测试,分值分别为200分、250分,满分450分。总计750分,与高考分值一致。

    3.优化志愿投档。在志愿结构方面,将原有的“1所院校+1个专业志愿=1个完整志愿”调整为“1个专业(类)+1个院校=1个志愿單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30~50个志愿单位,满足考生填报多所院校、多个专业(类)的迫切期望。同时,设置“专业+院校”的志愿结构,鼓励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大类招生,有利于考生改变以往填报志愿的传统思维,转向着重选择自己喜欢、社会需求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类)就读;有利于保障考生的专业选择权利,避免因分数不够被调剂到其他未填报的专业中去。

    在投档模式方面,改变以往1个志愿形成的单一投档模式,逐步探索和实施平行志愿或一档多投的模式,以增大考生被录取的机会,在学校和考生之间建立起“双向选择”的新机制。实施平行志愿或一档多投的投档模式,与优化志愿结构相结合,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特别是在专业建设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就业输出质量等方面强化内涵建设,同时也对高职院校不断提升学校影响力、专业影响力具有很大的驱动作用。

    4.提高生源质量。一是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人才培养的成效、就业质量,改变学生对“高职教育就是本科教育的尾巴”的错误认知。

    二是讲清讲透单独考试招生改革政策利好,侧重选拔动手能力强、职业规划清晰、职业技能突出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创造培养“大国工匠”的有利环境。

    三是引导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重视学校的师资建设和就业质量,关注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的发展情况,提升学校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四是引导高职院校加大招生专业宣传力度,改变原来“重学校宣传、轻专业宣传”的宣传意识,让专业成为考生踊跃报考的基础与目标,从而实现好中选优。

    五是引导高职院校安排特色专业、重点专业进入单独考试招生中,向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重点倾斜,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5.提升社会认同。一方面,着力提升改革定位是提升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社会认同感的基础。把高职教育考试招生改革作为促进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学生升学多样、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考试招生制度。适当条件下整合三校生“五年制、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对口高职”教育招生,特别是要在专科和本科之间畅通专本贯通的立交桥,开辟“专本贯通培养”的新途径,引入应用本科、对口本科进入单独考试招生,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入学形式。

    另一方面,严格规范招生市场是提升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社会认同感的保障。市级层面应进一步规范生源组织行为,严禁买卖生源和有偿招生,严禁高职院校及其招生、命题、考务工作人员举办或参与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社会培训,加大信息公开,实行阳光招生,保障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的权威性。严禁高中教师诱导考生误填单招志愿,甚至包办代替、蒙骗考生填指定学校。建立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监督机制,严格落实“招考分离制度”“纪委全程参与制度”和“招生违规处理制度”,对凡是因为工作不规范、行为不规矩而带来一定隐患或造成恶劣后果的,严肃问责追责、从重从快处理。

    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改革事关考生切身利益、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大局,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牵一发而动全身,十分重要而又复杂敏感。市级层面应牢牢把握宣传发动、輿论引导工作的主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各试点高职院校应集体发声、统一宣传,加大对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的政策宣传解读,从而确保各项改革举措顺利推进。同时,保障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与普通高考的同等待遇,特别是突破转校、转专业的限制,引入艺术类、体育类等其他特殊类型考试,不断提升考生选拔的最低门槛,以保障生源质量,提升社会认同,真正让高职单招成为职业教育人才选拔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志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国家意义”[J].人民教育,2014(19).

    [2]边新灿.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改革的发展历程、模式和价值取向——兼与自主招生的比较[J].中国考试,2016(8).

    [3]郭静,佛朝晖.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

    [4]朱静.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3).

    [5]李小娃.效率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实践逻辑与改革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7(13).

    [6]田建荣.高考体制变革:从统一招生到分类考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7]郑晓珣,蒋平江,曾庆伟.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职业适应性测试模式探究[J].考试研究,2017(5).

    [8]陈小玲.探析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有效性策略[J].决策探索,2017(2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7: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