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因材施教 |
范文 | 李平 因材施教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所特有的心理水平开展教学和教育工作,是公认的优秀传统原则之一,也是我们今天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有不同的要求。分层教学则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生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师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四个环节 1.学生编组 学生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二个组,a组是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b组是按较高要求(能发挥学生阅读或写特长)进行教学的学生。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b组学生掌握的,然后,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和特长学生潜能的发展。 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实施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4.分类指导 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要因人而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作业批改、成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法的策略 1.进行家访活动 家访是前辈老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语文教师同样应该家访。“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是很有道理的。父母虽然对自己的孩子的评价有偏心的成分,但毕竟对孩子的历史最了解,我们访问学生父母,是能够获得许多学生情况的。此外,“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的说法看似唯心,但遗传学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孩子除长相与父母相似外,性格、思想、种种观念、喜恶和习惯等等也与父母相关。父母的思想、言行、观念和习惯等等与学生是因果关系。所以,了解家长以及学生生活的家庭,对了解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2.进行分层作业 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会有差异,老师在作业的布置上自然也要精心设置,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出难易适度、多少适量的作业,既让中等生“吃得好”,又让优等生“吃得饱”,也让学困生“吃得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课标、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例如现代文教学中的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的背诵默写、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基础巩固题,即根据课内作业的完成情况为学困生设计的巩固类作业:如字音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辨析及运用、古诗文名句的背诵默写、常用文言实词的解释等。一是拔尖提高题,根据优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一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文段阅读理解题,如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文中句子的具体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以及知识拓展迁移的作业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及表达技巧,用文字表述自己对作品独到的感受和体验,点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目的是让优等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点以外,能有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培养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力。为了方便实施,我在日常教学中推行学习小组制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优劣搭配的原则,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基础知识由小组中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去辅导成绩相对差的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拓展性知识则由每个小组中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去讨论解决,教师点拨;基础知识的考查由小组成员自己命题,自由选题做答。通过这样的方式,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热情,也能够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我每学期会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两到三次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颗“学习树”,将每个学生每一次综合测评的情况都展示在“学习树”上,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给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学习退步的学生则给予提醒、鼓励,帮助其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3.开展实践活动 在语文活动教学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以下几种做法,来解决现行班级授课制下各类“统一”与实施因材施教重在“不同”之间的矛盾问题。 (1)同一时间,不同活动空间 在同一时间,划分不同的活动空间是在现行班级授课制下兼顾语文应试训练和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比较可行的形式。例如在初一至初二阶段,每学期抽出一定课时在阅览室开设阅读课,而到初三阶段,在同一课时中,根据不同学习水平,将一部分学生留在教室有针对性进行基础补缺补差训练,另一部分学生则安排在阅览室开展自主阅读活动。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有益的发展。 (2)同一空间,不同活动任务 在课堂活动教学时,我经常围绕大的教学目标,划分不同的具体任务,分组“承包”或让学生“自选”来完成之。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契诃夫的《变色龙》教学时,全体同学都参与批注,但是后来在课堂上采用“实话实说”形式进行讨论前,则对学生进行分工。有的组织小组讨论,有的负责收集本组的批注,有的代表本组参加“实话实说”节目,有的充当评委,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全体活动而各自发展、各展其才的目的。 (3)同一活动,不同活动要求和评价标准 由于学生客观上存在着学业水平差异,因此开展活动时在不影响自尊心的前提下,对其适当提出不同的要求也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落实。例如曾经在开设阅读课时布置学生自己寻找材料进行作文命题设计,能够当堂完成的当堂完成,不能当堂完成的则适当推迟上交时间;自己设计有困难的还可以推荐报刊上的命题设计。 为了使语文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为了不再听见“不是学语文的料”之类的话,也为了使语文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这门工具和素质的综合学科,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语文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