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脾破裂修补术和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在创伤性脾破裂临床疗效 |
范文 | 帕他江·玉苏甫 合依热古丽·吾拉依木 摘要:目的 脾破裂修补术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在创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急诊收治创伤性脾破裂40例患者,其中20例行脾破裂修补术(修补组)、另20例行脾动脉栓塞术(栓塞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预后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2)脾动脈栓塞术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脾破裂修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性脾破裂行脾动脉栓塞术治愈率相同,而术后并发症更少。 关键词:脾破裂修补术;认脾动脉栓塞术;创伤性脾破裂 【中图分类号】R74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11-038-01 脾脏是急诊腹部外伤中最常见的受损脏器,临床上主要通过急诊手术进行诊治。创伤性脾破裂患者生理状态呈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的致死性三联循环,传统开腹探查行脾修补术有时效果欠佳。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受到外力打击后很容易破裂并导致严重的大出血。随着对脾脏功能认识的深入,保脾手术的临床研究不断增加[1]。并逐渐围绕阻断脾脏出血解决主要脾破裂出血问题而开展,并且能有效减少开腹创伤及并发症的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2]。本研究分析40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探讨传统开腹探查脾修补术和脾动脉栓塞术在创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 1一般资料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脾破裂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5-63岁,平均(46.92±5.66)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详细系统检查及对症治疗,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修补组(20例)行脾破裂修补术和栓塞组(20例)行脾动脉栓塞术。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衡可比。 2手术方式 ①修补组患者采取开腹手术方式,探查脾脏损伤情况实施修补手术;②栓塞组采取脾动脉栓塞手术治疗,改良 Seldinger穿刺后插管延伸至脾动脉,进行造影并根据脾脏损伤及出血范围进行栓塞。 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两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有效率均为90%,修补组治愈12例、好转6例,栓塞组治愈14例、好转4例。栓塞组治愈率70%、修补组60%,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5.讨论 外伤性脾破裂是腹部最为常见的外伤急腹症,具有组织脆弱、血供丰富的特点,且解剖位置被韧带固定、活动度较低,在遭受外界暴力创伤后极易发生破裂,进而诱发大出血并继发性出现失血性休克。既往认为治疗脾破裂的首选法是脾切除,但是随着暴发性脾切除术后感染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治疗脾破裂的首选方法脾切除受到质疑。在目前现有医疗条件下,根据脾脏的解剖结构和现有的止血措施,脾修补术已可安全进行。当前脾破裂的处理原则虽仍以手术为主,但应根据损伤的程度和当时的条件,尽可能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全部或部分地保留脾脏。本研究采用脾动脉栓塞术,脾动脉栓塞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其中血管造影能够显示出血不明显的部位,同时也是一种诊断方法。脾动脉栓塞止血效果确切,避免了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但是,脾动脉栓塞术要选择合适的适应证,本文动脉栓塞患者几乎为闭合性脾损伤患者、脾损伤程度均在Ⅲ级以下,不伴有腹腔其他脏器损伤。本研究表明,修补组和栓塞组手术均成功,但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修补组组。脾动脉栓塞术和脾破裂修补术治疗脾破裂均能获得良好手术效果,但脾动脉栓塞术的术后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张勃.单纯性Ⅲ,Ⅳ级创伤性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方案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6):58-60. [2]欧辉,劳景茂.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0):110-111. 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急诊科 ?新疆乌鲁木齐 ?83006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