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幽径悲剧》教学案例与反思
范文

    汪婷华

    一、案例背景

    一直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谓是随堂可见。但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教授的《幽径悲剧》一课,我有了更深的感触:“育人”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中“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注重培养影响孩子一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践行这个想法呢?

    二、教学片段及反思

    1.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片段1〕

    师: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试着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文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悲剧?

    生1: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被砍了。

    师:砍掉的只是一棵藤萝,怎么会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并称之为“悲剧”呢?

    生2:因为藤萝是很美的。

    师:是的,那么藤萝有多美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能表现藤萝美的句子,并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生3:……

    师:这位同学优美的朗读让我们大家感受到了藤萝的美,谢谢她。下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作者在这里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让读者充分感受藤萝美的呢?

    生4:……

    〔反思1〕

    整堂课中,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呈现出来,学生就在忙着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结束一节课。教学中以问题來引领课文学习,这是通常的做法。不过,首先,学生们解决的“疑问”是哪里来的?是学生自己自主研读课文发现的?还是教师直接抛给学生们的?其次,提出问题之后,教师是提示引导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前行”,还是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现在,反观教学过程,一方面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教师,另一方面,学生在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和提示的同时,似乎根本没有时间去主动思考文本。这样的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缺失了学生自主的意识与思维。

    那么用问题来引领教学的课堂,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在课前预设时不妨先了解学生初读课文后发现了哪些问题,教师重视并整理筛选这些问题,并把问题带进课堂,这样就使课堂真正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地方,也使教学有的放矢。其次,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进行一种自主探究、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富有个性的独特体验和思考,使得思维得到发散,体验快乐的学习过程。而教师如果处于“不放心”的状态,在语言上频频提示,则会扼杀属于学生的这一切。让学生摸索着走路,也许会碰壁,但会增长他们的学习经验,这无疑也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片段2〕

    师:本文写的是幽径悲剧,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这个悲剧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呢?同学们可按自愿原则就近自行讨论。

    学生讨论中……

    师:哪位同学想说说你的看法?

    生5:文章着力描写了藤萝被毁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烘托悲剧效果。

    师:说得很好!同桌举手了,似乎还想补充,好,你来说说看。

    生6:根干被砍断,花朵还在微笑,这里以乐写悲,更显悲哀。(生5微笑点头表示赞同。)

    师:说得非常对,这是以乐衬悲的写法。

    〔反思2〕

    就上述案例,首先,生5已然与同桌合作讨论过了,但却没有采纳同桌的想法来完善自己的看法,可见他们虽有合作的形式,却并不能真正发挥合作的效用。其次,从教师角度看,教师问的是:“哪位同学想说说你的看法?”教师用了“你”而不是“你们”,这虽然是一个小细节,但反映的是大问题,既然是讨论,就是合作学习的形式,既然合作,合作之后的成果应该是大家的而不是个人的,所以用“你们有什么看法”似乎更合适。

    随着权威时代的结束,信息时代的来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必须具有与人互助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但就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由于家庭与社会多种因素,使得他们成为一批比较“自我”的孩子,所以培养他们的互助合作意识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片段3〕

    师:文中哪几节写幽径的?

    生7:2~6节。

    师:作者说它是一条怎样的幽径?

    生8:古老、神奇。

    师:怎样古老?怎样神奇?幽径的春夏秋冬景色有什么特点?

    ……

    (师生在热闹的互动过程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花去了30分钟。)

    〔反思3〕

    案例中问题的答案在教科书上一目了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找出这些文字,所以表面上看学生在活动,但实际上是学生在略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寻找的过程,而不是深入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当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究意识了。而且整堂课都在解决教师抛出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学生没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探究意识从何讲起?

    所以,首先,优化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引领课堂教学的主问题,要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抛出的问题有思考的含金量。例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无法回答上来的问题,逼着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开动脑筋。于老师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社会渊源,由此认识到课文深刻的社会意义,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谁还能提出问题?”“真的没有问题了吗?”这样的询问时时在提醒学生:要思考思考再思考。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就是探究意识的体现,同时更是培养探究意识的有效手段。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