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制度学视角下我国高中选课走班制的审思 |
范文 | 曾文静 摘? ?要? ?选课走班制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需要从制度学的视角上进行探讨。本文基于制度学理论,依据制度评价的合理性、合情性和现实性标准,提出高中学校决定是否实施选课走班制应思考的三大问题:一是选课走班制的价值功能定位是否准确;二是能否获得学生、教师、家长的认同;三是能否处理选课走班制实施时面临的矛盾,即学生有限的自我认知水平与较大的自主选择权的矛盾、师资稳定性与学生选课不确定性的矛盾、原有的课程建设水平与现需的课程建设能力的矛盾、学校设备资源有限与精细化管理需求的矛盾。 关键词? ?选课走班制? 合理性? 合情性? 現实性 201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选课走班成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中有很多学校相继推行了选课走班制,虽然有一些学校如北京十一、青岛一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选课走班在现实中暴露了学生选课走班存在盲目性、选班教学形式化、教学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问题[1]。 通过已有文献的分析,发现目前关于高中选课走班制的问题多从课程与教学的视角去探讨,基于制度学视角分析较少。笔者认为,选课走班并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简单变革,它在实施过程中还伴随着学生学习形态、德育模式、学校管理等多方面的变革,选课走班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须要加强制度学方面的研究。依据制度学理论,只有具备合理性、合情性和现实性的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基于制度的合理性、合情性、现实性三个标准提出学校是否充分具备条件实施选课走班时应思考的基本问题,给予学校依据自身情况实施选课走班制提供一些思考。 一、选课走班制的“合理性”:价值功能定位是否准确 制度的“合理性”是评价制度是否得以存在的标准,学校落实选课走班制之前须审视学校实施选课走班制的“合理性”。制度的合理性,主要指在一个以某种理念支持的制度系统内,其制度是否遵守该理念规定的“逻辑”,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与价值是否与其“理念”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2]。因此,学校在推行选课走班制时,首先要明确为何要实施选课走班制,追问学校对选课走班制的价值功能定位是否准确的问题。 为什么要实施选课走班制,其所表现的价值功能本应是什么?其实早在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里就已明确指出选课走班制的价值,即:“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因此,选课走班制的合理性体现在它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理念支持下的制度,表现出“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的价值功能。但从实践来看,一些学校实施的选课走班制背离了其原有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选课”与“选科”混淆,狭隘地把“选课走班”等同于“选科走班”。“选科”是指选择考试科目,学生从6科中选择3门科目进行学习,考试计入高考成绩。“选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课程不局限于6门选考科目,还可包含音乐、美术、体育等选修课。将“选课走班”理解为“选科走班”,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变革教学组织形式,而非开设满足于学生发展的其他选修课程。二是“选课走班制”华而不实,成为应试教育下的新手段,导致选课走班制的畸形化。浙江省教育厅曾发文,在实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来,部分高中学校出现了“挤压选修课程课时,各年级每周选修课程课时比例少于20%,有时用考试科目暗中替代选修课,搞‘阴阳课表”等错误做法[3]。这些非理性的选课走班制是反功能的、无效的。因此,审思选课走班制的合理价值定位是实施选课走班制的重要前提。 二、选课走班制的“合情性”:是否获得学生、教师、家长的认同 制度的“合情性”是评价制度是否建立在相关主体认可的前提下运行的标准。嵌入性理论学家格兰诺维特认为,新制度经济学过分强调理性的作用,制度建构过程中容易忽视社会关系在行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忽略非正式的风俗习惯、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等影响[4]。由此可见,选课走班制的建立不仅需要“合理”,还应将其嵌入到学校社会的结构过程中,考虑制度的建立是否会遭遇相关利益者的“排异反应”,是否符合学情、师情、家情。因此,学校应思考选课走班制是否以及如何能获得学生、教师、家长认同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审思决定了选课走班制能否拥有合情性从而有效运行。 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受传统的固定班级管理制和考试文化等因素的制约,选课走班制作为新兴事物在推行过程中容易受到抵触,取得学生、教师、家长的认同存在着困难。从学生层面上看,基于“以生为本、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的理念设计的选课走班制并不意味着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学生的认同。其缘由是选课走班制不是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会打破学生原来从小学到初中长期习惯的班级生活。如选课走班制下频繁更换的教室,以及流动的同学容易让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应,特别是对于较为内向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交往困难。实践中有学生就选课走班制表达出交往的苦恼,因为不同课上对同学的熟悉度不同,有时会感觉比较孤独,然后兴趣也不高了[5]。对于教师而言,流动性较强的“教学班”增加了教师育人的难度。选课走班制下教学班数量的增加、如何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如何进行课外辅导等问题的涌现都容易给教师造成很大压力,教师难以轻易从内心认可该制度。对家长而言,无论学校层面的哪种改革,家长主要关心的是此项改革措施是否会降低孩子的高考成绩,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目前选课走班制的表现形式和效果还未能消除家长的担忧,未能得到家长群体层面的广泛接受。 总的来说,学校要明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即学校要清晰认识到学校是否能以及如何能争取学生、教师和家长群体对选课走班制的认可。若学校无法建立和培养相关利益者群体对选课走班制存在意义的普遍信念,选课走班制丧失合情性时,学生的困扰、教师的忧愁、家长的质疑都会使得选课走班制的实施效果减半,甚至可能降低学校原有的教育水平。 三、选课走班制的“现实性”:是否具备解决矛盾的能力 制度的“现实性”是评价制度是否可实现和可操作的标准。任何制度都需要一定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不然再完美的制度都只是乌托邦。选课走班制作为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伴随产生很多矛盾,学校须要审思是否已经正确地厘清并且能解决这些矛盾,这样才能避免“理论完美实践难行”的情形。 1.是否能处理学生有限的自我认知水平与较大的自主选择权的矛盾 选课走班制拓展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依据兴趣、未来发展方向等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选择能力。学生合理地选择课程建立在对自我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即学生需要明白自己喜欢什么和適合什么,否则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简单听从家长的安排和跟随同学,容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谢维和学者指出:“高中生只有比较适当地实现了自我认同,对自己的特性、潜能以及特长、优势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才能够真正充分参与走班制教学模式,否则实施效果只是事倍功半。”[6]但实际上很多学生自我认识较为模糊,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目标。有学者调查浙江省五所学校的高一学生发现,很多学生在选择兴趣与就业、专长与爱好之间存在矛盾,甚至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7]。 这一情形在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均有发生,是学校亟须破解的难题。学者们均提到这一情形可通过对高中生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来解决,但目前来说学校大多数教师是不具备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的。这也就引发了是否具备引进校外生涯规划指导课教师的能力和条件等系列问题。因此,学校在实施选课走班制时须要审视是否能以及如何处理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有限与较大的自主选择权之间的矛盾。 2.是否能处理师资稳定性与学生选课不确定性的矛盾 选课走班制立足点是要基于学生的需求构建一个可供选择的课程体系,因此,理想上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决定了课程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但是学校师资结构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而学生选课具备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学校师资条件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以浙江省2017年4月选考为例:选择物理的学生仅占32.29%,导致各校物理教师均有富余,而地理选报比例达40.39%,使得学校地理教师严重短缺[8],且区域间进行师资调配是不太可行的操作[9]。因此,就仅仅“六选三”考试模式而言,学校学科教师就已出现富余或者不足的现象。如果加上开设除选考科目外的不同选修课,选课走班制对学校教师的资源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况且不同时段学生的选择趋势不尽相同,教师的需求量容易出现“潮汐现象”,因此,是否能处理以及如何处理好师资结构不足与学生选课多样性、师资的相对稳定性与学生选课不确定性之间的问题,是学校在实施选课走班制不可回避的一个难题。 3.是否能处理原有的课程建设水平与现需的课程建设能力的矛盾 学生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学校须要构建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的课程体系,这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推行选课走班制时,学校容易将选课走班制实施的焦点放在“走班”,而忽视了课程规划这一重要工作。课程规划绝不是简单盲目的规划、缺乏内在一致性的规划,有效的课程规划须要遵循一套科学规范的流程,建立在课程需求分析和课程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管理与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它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课程建设能力。但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的关注点是放在具体如何教学而非如何建设课程上,教师的课程建设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选课走班制的实施其实蕴含着“课程育人”这一重要思想,因此,学校在推行选课走班制时应思考如何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绝不能够为了实现走班给学生开设不符合规范的课程。 4.是否能处理设备资源有限与精细化管理需求的矛盾 选课走班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系统变革,走班制下的教学对学校原有的场地资源和硬件设备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走班”使得教学班级数量大量增加,这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学校充足的教室资源;二是落实选课走班须要建立相应的技术系统,如教师排课、学生选课、管控学生是否在班级里就位等信息的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均需要一定的设备及信息技术支撑,对学校的财力也带来了一定的要求。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选课走班制下的教学管理对象从班级整体细化到学生个体[10],因此,学校须要审思能否处理以及如何处理当前学校设备资源有限与选课走班制下的精细化管理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 总之,选课走班制作为一种学校制度的变革,须要遵循制度的合理性、合情性和现实性的标准来保障其有效的管理和实施。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对照标准理性思考学校能否解决选课走班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忌不顾实际情况简单盲目的追从,避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却又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军靠,丁一鑫,赵丹.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困境与跨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 [2] 辛鸣.制度评价的标准选择及其哲学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5). [3]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纠正部分普通高中学校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错误做法的通知[R].浙教办基[2016]97号,2016-10-25. [4] 胡仕勇.制度嵌入性:制度形成的社会学解读[J].理论月刊,2013(03). [5] 史薇,李鸽,邹玉洁.行走的灵魂:走班制度下的学生主体[J].上海教育科研,2017(11). [6] 谢维和.“走班制”的德育基础——立德树人的逻辑与实践研究之六[J].人民教育,2017(12). [7] 杜芳芳,金哲.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科目选择意向现状及对策——基于浙江省五所高中的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8). [8] 赵守拙.浙江实验区“走班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7(16). [9] 郭超华.新高考背景下的走班教学:可为、难为与何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9). [10] 王郢,程曦.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选课走班”面临的矛盾、动因及应对——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实地调研[J].中国考试,2020(02). 【责任编辑? 关燕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