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主问题设计带动学生思维发展 |
范文 | 冯霞 摘要: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以主问题的层级递进牵动学生整体阅读,以此带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主问题设计可以从聚焦目标导向出发,层级递进,最后引起学生阅读共鸣,激发情感驱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以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7-008 《呼兰河传》是萧红写于1940年的一部小说,在这篇小说里萧红透过回到童年的方式,写出了她对故乡、对大自然的温度:自由自在、成双成对、美好多情。在大自然里,她自在、欢愉,物我两忘。 然而细读课文,我们发现《呼兰河传》并不是关于故乡的赞美诗,萧红面对故乡的态度是有意味的,这个多情而敏感的女人有她自己的理性。这部作品中,萧红在书写眷恋和怀念时,女童的纯美怀想和濒临死亡时的彻悟完整地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如何让学生感知到萧红温暖的内心世界里的疼痛。这是教学这篇文章的重点。对九年级的初中生而言,在两节课的时间里完成书写萧红单纯明净而又有复杂多义的情感世界,除了不能脱离萧红的生活、情感经历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笔者认为,主问题的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何谓主问题?笔者认为,教学中能用一两个关键问题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它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接下来以《呼兰河传》为例,从目标导向,层级推进、情感驱动三方面谈谈我对主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 一、目标导向深入 问题设计浅出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在写这部小说时,作者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作者一生漂泊,历经沧桑,独居异乡,在40年代全民抗战的热潮中,她避开了时代的热点,沉入了童年的记忆,她想到了故乡,想到了亲人,想到了童年,在颠沛流离,在饱受战争苦难、情感疾病的折磨中,她要去寻找精神的归宿。所以文章起笔“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起笔好是天真,深情无比,这回忆的第一笔,渲染了萧红的深切想念,这想念如空气般浸在文字的肌理,深深触动我们的思考:呼兰河那么大,为什么就住着我的祖父?这样主问题的提出顺势而出。著名评论家谢茂松也曾说“这句话包含了作品所有的秘密:主题、调子、结构,还有更多无法说清的。整部作品只是这一句话的扩展”。可见主问题的设计是在教师对文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设计的,它必须质高意远,目标要直接指向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主问题诞生之后,就要围绕三维目标从整体引发学生思索、讨论、理解。 二、层级推进有序 问题分解优化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这一阵地上实现教学的高效,优化自己的设计,就要在每堂课的教学中确立教学的核心问题。所以在教学《呼兰河传》的第一环节中,提出了主问题“呼兰河那么大,为什么就住着我的祖父?”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学定教,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分解主问题:1.我和祖父住在哪里?2.在那里我们生活得怎样?3.你从哪里读出的?结合文中的语句来理解。这些问题的设计是承接了主问题,问题内容的设计上看似简单,实际注意了层级性和梯度性。第一第二问很简单,我和祖父住在呼兰河小城的后花园,我们生活的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第三问就要结合课文内容,在文段里找出相应的句子。从功利的作用来看,实际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找关键的词语,学生的目光会集中在祖父的三次“笑”上,和我的一个“抛”上,简单的两个动作,传神写出了小小萧红的自由、快乐、满足。这也难怪,萧红身世悲惨,从小在老祖父的后花园里长大,大自然是她的朋友和亲人,是她书写的主角,祖父是她的世界,她用描写自然的方式替换成丰富的情感。我想借助这三个小问题和学生共读文本时,似乎看到一个女孩子在园子里奔跑,看着天上的白云悠悠地飘,听着地上的鸟儿快乐地唱,呼兰河的天地多么美好,相信写时,萧红的微笑中含着泪花,因为内心隐隐的疼痛。 三、情感驱动适度 问题延伸适当 解读文本是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由于知识,能力、经验的不同在回答问题时也表现出差异性,特别是由于语文学科在知识性的感知之外,还有学生心灵很大一片活生生的情感空间可以体验,在这片天地里,学生的感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主问题的延伸上要把握一个量和度。 通过教师对主问题的优化分解之后,教师和学生在萧红的眼里读出了内心的荒凉和寂寞,也明白了《呼兰河传》是一部有复杂声音的作品,它纵横交错着眷恋、热爱、掺杂着悲悯疼痛。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萧红的复杂内心,我们可以把主问题適当的延伸:萧红笔下的世界是那么自由,美好。你从哪些角度读出?她为什么要大肆地弥漫自己童年的自由?这样教师就开放了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会从以下一点入手: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根黄瓜,就结一根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一段句式上长短交错,以短句为主,语言上朴素,不加修饰,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的生长,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萧红为什么不惜笔墨写自由,因为她此刻缺少自由和温暖,故乡在日本铁蹄下呻吟,自己亡命香港,病魔缠身,写《呼兰河传》回忆故乡、回忆祖父、回忆童年、成了她精神的寄托。解读到此,我们终于豁然开朗:原来萧红写自由,因为没自由,写快乐,因为不快乐,写温暖因为疼痛。 适度的驱动,适当的延伸,让我们超越出了呼兰河、后花园、祖父。触摸到了萧红作品中的情感高度。顺利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当然这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还让我深发了一些思考: 第一,如何恰到好处地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思考,钻研文本。 第二,如何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作者单位:太仓市陆渡中学,江苏 太仓2154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