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指向与突破思考
范文

    李发武?オ?

    摘要:建设高水平大学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有效鞭策地方高校加快创新发展。地方高校首先应该把握好有关发展导向,然后确定合适自身高水平建设的目标任务,最后围绕自身优势寻找突破策略,从而走上高水平发展道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高水平;目标;突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因此,建设与我国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地方高校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直管,或者是省市共建、地级市主管,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应用人才的普通高校,它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自身发展条件和优势不言而喻明显落后于“985工程”、“211工程”、省部共建高校。如何抓住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导向,合理确定高水平的考量指标,研制可行的突破策略,努力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地方高校当前需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把握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性发展导向

    1.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达到紧密相连

    问题是时时处处存在的客观现象。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现目标的进程中,不能忽视和回避问题。目标的确立不是凭空想象,必须以当前的现状和客观的基础为依据;目标的实现不是不劳而获,而是在解决有关问题的前提下不断前进。地方高校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联系,必须从问题着眼、从优势着手,准确定性当前的发展水平,确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就教学工作而言,是否通过高标准、高要求以求达到高水平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问题。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在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中是不可分离的连接体。

    2.价值导向与需求导向达到最佳吻合

    一所大学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并得以发展,是因为它有存在的价值;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并快速发展,是因为它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服务社会是新时期赋予高校的第四职能,也是高校存在的新价值,更是地方高校寻找新价值的突破点。地方高校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其发展定位只有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1],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就是要求地方高校以优势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达到最佳结合。因此,地方高校更应准确判断自身专业学科、人才智力等优势,深入挖掘与地方行业产业对接的潜力,切合地方对高校的需求做大做强,最大限度地彰显自身价值。

    3.特色导向与重点导向达到高度一致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或不同高校的成功经验证明,大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类型大学表现出不同的职能特色,不同地方的大学表现出不同地方的地域特色。英国和美国的高校普遍在大学治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均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和卓越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地方高校的高水平建设如果不能面面俱到,就必须树立特色导向与重点导向高度一致的意识,从自身优势出发,重点做强特色领域,争取特色项目重点投入,特色学科重点建设,特色团队重点扶持,特色人才重点培养,力求某个领域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

    ·教育管理·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指向与突破思考

    二、明确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必要性目标任务

    1.高水平的管理服务促进高速度的事业发展

    高校的管理服务是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高水平的管理者是高水平的管理服务的基本要素。地方高校应积极借助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大好时机,科学制定大学章程,健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治理中的决策作用,积极发挥学校理事会的决策咨询和教师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作用,强化各级管理干部的法治意识,彻底实行校务公开、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在适当的条件下,考虑扩大二级单位的办学自主权,全方位、多角度地激活和汇聚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全体教师员工生活有归宿感、工作有责任感、学习有快乐感、创业有成就感,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有效地促进各项事业的高速發展。

    2.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显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不仅可以创造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更能够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学型的地方高校而言,更应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通过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增大教学投入、加大教师引进与培训力度、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等途径,打造起一支业务精湛、梯队合理、活力充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把教学工作切实摆在学校突出的中心位置,突出培养人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导向,通过专家评估、同行评价、学生反馈等多种方式,强化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投入、教学水平的定性和定量评估,强化对教授、知名学者、引进高层次人才上教学讲台的管理制约机制。[2]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始终注重并长期致力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赢得高评价的社会声誉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地方高校身处地方,大部分又是省属院校,必须思考如何以为谋位、以质求誉。社会声誉已日益成为判断现代大学综合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3]地方高校由于地处劣势,赢得更高的社会声誉对其而言尤为重要,有利于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办学地位。社会声誉不光包括学术影响、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新闻媒体的宣传影响,还包括社会服务的力度和水平。在强调社会服务成为高校职能后,社会服务成为地方高校彰显优势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科研能力、学术氛围、地理位置等优势,以协同创新为途径,大力推进社会服务工作,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高水平的育人环境培育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4]育人环境既包括教学基本设施设备、教学管理制度、校园绿化美化等硬环境,也包括师生和谐互动、第二课堂活动和优良的教风学风等软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将熏陶感染着学生,产生“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国家应设评一些星级的文化校园,引导地方高校树立“以景育人”的意识,重点创建优雅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星级的文化享受。同时,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肩而行,既要用生动活泼的第一课堂增长学生知识,也要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浸润学生心灵,实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大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就业的竞争中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用学生的实力告诉社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达到高水平。

    5.高水平的文化品味产生高强度的文化辐射

    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系统,高校文化总是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为城市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增添新的内容与成分。[5]一些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高校应该是所在地的最高学府,象征着当地最高的文化素养和品味;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水平也紧紧依赖着地方高校的影响和引领。因此,这些地方高校的文化品味对地方产生较大的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具体包括人才辐射、科研辐射、智力辐射、认知辐射、思维辐射和思想辐射等。这些地方高校应该抓住所在地极少数量甚至是独一无二的高校文化优势大做文章,通过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层次和增强文化辐射,有效地带动地方文化的发展与升级,只要为地方的文化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功劳,同样也可以展示自身存在的高价值。

    三、思考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可行性突破策略

    1.从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入手,抢占同级同类的制高点

    地方高校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决定着能否高水平的基础因素。地方高校应该全盘权衡自身所在同类院校的位置,然后确定发展定位。例如地方师范院校,首先要看所在的省份师范院校的发展态势,有多少同类院校,他们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再看全省对师范大学生的需求量有多大,有哪些仍然需要大量教师的荒地,要不要、能不能守住自留地;最后再确定自身是以师范教育为主,还是走向综合性?这样,就能为自己的发展找到更广阔的空间。江苏师范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就是典型的例子,江苏师范大学的前身徐州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性的师范院校,它能准确判断自身的发展优势,抓住南京师范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的时机,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江苏省师范教育的重任,抢占了江苏省教师人才培养的高地。

    2.从自身欲以创新和领先入手,抢先优势领域的可造点

    地方高校的高水平建设应首先重点追求某个领域达到高水平。一直以来,不少地方高校提出位居前列、先进行列甚至是区域一流等发展目标,目标远大,但缺乏针对性、地方性和特色性,由于力量分散最终还是无能为力。往往越是追求面面俱到越是顾此失彼,毕竟地方高校综合性的发展潜力和基础条件远远不及那些重点高校。所以,只有努力挖掘自身的优势和可以创造的特色寻求突破,才能争取到在某个领域抢先发展的机会。譬如,社会服务是展示地方高校高水平的标志之一,地方高校如果在师资队伍、科研成果等方面不能与重点高校相比,那么,就应该紧紧抓住地方高校占有得天独厚优势的社会服务项目不放松。陕西省的安康学院前身是师范院校,该校树立了学科特色决定办学特色的理念,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当地积极开展陕南方言、民歌、汉调二黄等非物质文化研究,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抢显了社会服务的可亮点,打响了自己的办学品牌。

    当前,国家又推出了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广东还推出高校“创新强校”工程、省市共建等举措,不少地方高校借助这股东风,争先恐后地在学科建设、协同创新等优势明显的领域做强做优,全力以赴争取在某个领域位居前列。

    3.从自身得以认可和称赞入手,抢夺人才培養的增分点

    培养一流的应用人才也可以打响地方高校高水平的招牌,因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是评定高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地,只要通过狠抓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就可以成为土壤肥沃的育人基地,培养出出类拔萃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毕业生,让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远在大陆最南端的岭南师范学院曾经一度被公认为全省师范院校的老二,这离不开该校毕业生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毕业生曾被各界媒体称赞为“粤西过江龙”,他们受社会的青睐度让当地其他高校毕业生望尘莫及,为学校增分添彩。因此,学校的教学水平因高素质的人才层出不穷而名声显赫。

    参考文献:

    [1]寻兴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及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201.

    [2]王小力,李宏荣,徐忠锋,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3]袁立莉.论社会声誉对现代大学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1):6.

    [4]赵明根,闫怀义,赵二劳,等.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努力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J].中国科学教育,2008(1).

    [5]张宏.地方高校对所在城市文化引领与辐射的路径选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50.

    (责任编辑钟嘉仪)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7: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