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教师一流教学能力的结构特征及培养路径
范文

    韩磊?江珩?张凤娇

    

    摘 要: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一流教学能力始终是奠基性的建设领域和主攻方向。基于扎根理论研究高校教师一流教学能力,其结构表现为一流的教学理论、一流的教学意识和一流的教学行为三大要素,特征表现为循环性、融通性、创造性和难测性四大特性。高校培养教师一流教学能力,必须在現有体系中植入一流的元素,通过知识再造、文化重建、角色再认、方法再培、评价重构“五位一体”的培养路径,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关键词:一流教学能力;教师要素;特征;培养路径

    什么是一流教学能力,目前既没有明确的定义,也不存在衡量指标体系。为了进一步探析一流教学能力,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教学能力的概念。国内外知名学者对“教学能力”的解读大多建立在教学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描述活动的定义上,而本文认为教学是一种精神活动,教学能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从教学的理论到教学的实践的一种能力。其二,“一流”的界定。对“一流”的理解存在“层次”和“水平”两种概念认知,“层次”是根据教师隶属学校(如研究型大学、复合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的差异进行的描述;“水平”则反映的是教学质量的高低,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否适应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衡量。本文中的“一流”是“水平”概念,不是层次概念,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都可以具备一流教学能力。一流教学能力是教学能力发展成熟的表现,它在指向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更能促进学生思维和价值观的塑造。至此,可以发现一流教学能力与教学能力相比,具有概念表达的一致性与概念内涵的差异性,是一套相对成熟的能力体系。

    一、一流教学能力的结构

    一流教学能力是以整体样态呈现的。研究其特征问题,首先需要将其分解,辨别构成要素及要素的关联性,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解构教师一流教学能力,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并辅以调查访谈,遵循扎根理论挖掘要素,确立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通过重新编码判断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1.要素探寻

    前期调查。在理解一流教学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对“教师教学能力”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了解一流教学能力的可能构成要素。

    筛选访谈对象。实际情况显示,拥有一流教学能力的教师往往在自己的专业学科有所造诣,某学科领域的专家未必具有一流的教学能力[1]。综合考虑学术成就和教学成果等因素,在我校初步筛选了32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并通过与数百位学生的面谈,了解这些老师是否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最终缩小范围,确定25位教学卓越的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对象覆盖农学、理学、工学和文学等学科领域,基本具备高级职称,且从事教学工作10年以上。

    确定采访内容。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在征得教师同意后进行录音,不同意的则做好笔记,后期统一整理。采访提纲开放性较强,主要包括两个综合性问题:①您认为一流教师教学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②您是如何教学的?

    编码并形成框架。通过从访谈资料中提取信息点进行三级编码,获取一流教学能力构成要素,并根据资料中的信息对要素进行关系编码,确定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信效度检验。邀请另一位有教育学背景的研究生对25份原始访谈资料进行重新编码。结果显示所有节点的一致百分比在70%~90%之间,表明编码者一致性程度较为合理,一流教学能力维度有效,框架结构良好。

    2.要素解读

    经过要素探寻发现一流教学能力被分解为三个指标体系的要素群,包括一级指标(主维度)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21个。如图所示。

    (1)“一流的教学理论”维度

    一流的教学理论是由庄严的态度、完整的知识体系组成的,具体表现为教学热情、教学负责、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庄重的态度是教学理论的内在成分,心理学家卡耐基将热情称为“内心的神”,他认为热情居于成功要素之首,没有热情,其他的能力都无法发挥出来。理论作为教师教学的知识解释系统,不是机械概念的教条,而成为自觉的、有生命赋予的积极参与[2]。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构成教师的文化解释系统。受访的教师大多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浓厚开阔的人文素养和教育理论功底,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独到的见解,这些为传授知识提供可能。4个三级指标共同影响一流教学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是教师一流教学能力的基础。

    (2)“一流的教学意识”维度

    本文将教学看作是精神活动,意识是人一切精神活动的原初形态,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各种感觉、思维的综合。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的,思想走在行动之前。无论这些思想是以现行的形态出现,还是隐形的状态存在,它始终影响着教学行为,缺乏教学意识的教师,即使掌握了很多一流的教学理论,也很难形成一流的教学能力,成为教学卓越的教师。因此,一流的教学意识是一流教学能力的核心,具体包括崇尚的教学信仰、正确的教学认识2个二级指标,教学信仰是正确认识教学的前提,教师首先应明确教学卓越、教育可实现、学生可教的信念,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认识教与学。正确的教学认识细分为理解“教”与“学”、理解“师”与“道”、理解“学”与“生”、理解“学”与“习”4个三级指标。即一流的教学意识要求教师在认识层面做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回归本分——教书育人是教育分内的事;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3]。认识到四个回归,教师就完成了定位,明确了目标,认清了方向。

    (3)“一流的教学行为”维度

    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它受意识支配并被意识觉察。一流的教学行为包括5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其中有效的讲授包括精讲与精练学科知识、丰富和巧用语言表达、整合与使用多媒体技术;科学的引导包括设疑与讨论创造情景、课上和课下辅导学习;动态的监控包括关注与应对学生差异、促进与调控非预设事件;正向的激励包括尊重与赞赏学生努力、评价与反馈学习情况。从理论层面,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与钟启泉提出的有效教学环境的教学论原则是一致的,突出了学习者中心,注重知识中心,关注评价中心,获得修正的机会。及时的反思包括理解与借鉴他人经验、反思与改进教学不足。反思作为一种内部行为,只有教师个体通过体察获得,他人无法判断反思何时发生,也无法判断其有效性。这里不把反思单独作为一种能力要素划分,而是将他划分为一种隐形的教学行为。这些能力行为确实交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着一流教学能力,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一流教学能力的特征

    一流教学能力结构是一个由三个维度要素交织的统一体,因其构成要素具有不同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它们作为独立特征要素的存在价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流的教学理论、一流的教学意识和一流的教学行为不可能完全分开,三者聚合产生影响,是一个能力统一体。窥探一流教学能力结构,发现它具备以下特征。

    1.面向能力结构的循环性

    通过对一流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探寻了解一流的教学理论是一流教学能力的基础,它受一流的教学意识的调控;一流的教学意识是精神活动的起点,意识引发行为,这是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即一流的教学行为是对一流的教学意识的外化显现并时刻被一流的教学意识所觉察。正如生物学上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是“循环”,一流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也具备这种循环平衡。在整个循环中,意识贯穿在一流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全过程,支配和伴随着教学能力的发展和延续,一流的教学理论是一流的教学意识和一流的教学行为的支撑,三个维度的能力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具有发展连续性的微循环。

    2.面向知识体系的融通性

    知识的融通是一流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保障,教师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以及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后者为简化和解释复杂的原理和概念提供了帮助,它们不可分离,共同构成知识解释系統。也就是说在专业知识的解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他领域知识的解释作用,在运用其他领域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着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只有将知识系统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才是能力的体现。这需要庄重的教学态度作为内驱力。知识不能脱离态度而单独存在,教学态度让理论知识具有精神意识,使教育不止步于概念的讲解,而是对知识的再思考。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教学热情,才能主动运用自身的知识体系来开展教学和研究教学。

    3.面向教学行为的创造性

    教师教学行为的种种指标实际上是方法和工具的结合,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产生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学生背景不同,智力不同,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秉承“因材施教”的认识理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工具的组合行为,引导其智力发展和个人成长。动态监控也是创造性的一种体现,动态体现了实践教学的不可预测性,教师需要具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厘清学生的思想脉络,对原有教学预测进行补充和修正的能力。这一点与“教学机智”相通,也就是说教师能够在偶发的教学情况中,面对情景做出行为反应。这种生成性行为也是行为创新性的表现。

    4.面向教学评价的难测性

    根据上文给出的一流教学能力的要素指标,可以发现一流教学能力可以实现自身的循环提升。随着教育需求多元化,一流的教学理论、一流的教学意识和一流的教学行为的下属指标将会不断丰富,即使相同名词或许也代表不同程度的含义,对教师是否具备一流的教学能力进行评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加之教师个人情况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很难制定统一的测量标准。所以仅靠依据教学能力要素制定评价指标来衡量教师教学,显然是不够全面和立体的。

    三、一流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流的教学能力不是天生的,后天的引导和培养对一流教学能力的形成格外重要。根据对一流教学能力结构要素和特征的考察,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助力本科教学卓越,需要在现行的教师培养体系中植入一流的基因和元素,建立“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从理论、意识和行为等层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知识再造,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在学校环境下,教师知识更新实际是“以智慧激活智慧,以激情点燃激情”的过程。关键在于领导者,只有管理者不断思考新的观念和新的行动思路,才能影响教师主动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行为。要鼓励教师应用新知识和学习别人的经验,就要建立和维护一个方便教师提取知识的知识库,其不仅收集以书籍、刊物、电子资料和音像资料为形式的显性知识信息,还包括通过教学研究和经验借鉴而来的关联性知识。丰富教师知识的目的,在于推动新知识的转化和使用。学校通过组织专家或同行提供咨询建议、建立教学督导库、专家库等学习共同体,给教师提供智力上的服务,帮助教师构建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系统,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2.文化重建,塑造教师的教学信仰

    教学信仰并不是教师主观精神的自生自灭,而是在文化氛围和文化机制作用中生成变迁和发生运作的。教学文化是教师教学信仰形成的重要源泉,价值观是教学文化的核心,其选择取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对我国教学文化的考察,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传统文化孕育的“德性教学”文化、西方文化激生的“新教学”文化、五四新文化催生的民主与科学教学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指导的实践性教学文化等阶段。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价值的确立,应该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表现为关注生活和关怀生命[4]。这样的教学文化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引起教师思想共鸣,并且学校辅以物质手段和制度手段,强化教师对教学核心价值的理解和认同,激励教师用坚定不移的相信、满腔热情的笃诚、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全身心的投入开展教学活动,勇敢的追求教育人人可教、事事可教的信仰。

    3.角色再认,完善教师的教学认识

    对于教师而言,要使自己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定位。学校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多元的,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设计者和奉献者,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权威性以及文化传承功能,忽视了教师个人发展。虽然现在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认同并未改变,但要求教师完成从“教”到“学”的转变,因此教师新的角色应该重新定义为“研究者”“合作者”和“创造者”。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厘清教与学关系,认识到教学即学习、教学即交往、教学即学术、教学即创造。树立学习意识、问题意识、互动意识、创造意识、研究意识等。由于每个教师的自我期待不同,有的教师对待教学认真负责,有的教师只想做教书匠,所以在教师角色再认的阶段,学校的教学要求对教师影响最大,要做好对不同类型教师的分类,分别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方法,创设环境,指导教师进入角色。学校环境、教师文化等都是形成角色期望与规范的环境力量,这些环境力量对教师的角色态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伴的角色态度对教师角色认知的影响也非常重要,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让优秀教师文化成为规范教师角色的力量。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