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赖声川在《暗恋桃花源》关于空间的解构 |
范文 | 摘要:戏剧导演赖声川排演的经典作品《暗恋桃花源》,自从1986年与观众见面,至今仍具有经久不衰的舞台生命力。赖声川运用解构手法将《暗恋桃花源》层层划分,区别于传统的戏剧形式,在空间的解构中打破了演员和观众原有的思维模式,使其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赖声川;暗恋桃花源;解构;空间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之一。该剧1986年在台北“国立”艺术馆首次公演;1988年凭借该剧获国家文艺奖;1991年该剧开始了世界巡演;1992年改编拍摄了该剧的电影版并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及东京电影银樱花奖;2006年,两岸同时推出该剧20周年纪念演出,演出场次200余场,次年该剧入选话剧百年十大经典剧目,时至今日该剧也演出不断,赖声川也被称为“开拓台湾现代剧场的先行者”。《暗恋桃花源》之所以在多数观众心中无法被超越,除了演员深厚的表演功力和舞台巧妙的道具运用之外,赖声川在该剧中对解构手法的灵活运用也功不可没,在该剧中对空间的解构耐人寻味。 一、赖声川《暗恋桃花源》 赖声川,1954年10月25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市,江西会昌客家人,1983年获得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艺术研究所博士学位, 1984年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话剧《暗恋桃花源》的创作想法始于赖声川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因场地冲突造成的“杂乱”,这部剧也是表演工作坊成立后创作的第二出戏。 《暗恋桃花源》是由《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穿插演出完成的,由此形成“戏中戏”。两个剧组完全不相关的故事线却因演出前在同一家剧场彩排而交错。《暗恋》剧组的故事主线围绕着男主江滨柳与女主云之凡展开,两人相恋相约在昆明相见但却因时局的动荡,两人从此失散,当他们再次回到了台湾,却因不知情又错失了缘分,转眼40年已过去,江滨柳在病危之际意图通过登报来寻找云之凡,两人再次相见时都已有了各自的家庭。《桃花源》剧组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引子,讲述了渔夫老陶、妻子春花和袁老板的故事,妻子春花嫌弃捕鱼的老陶便与袁老板私通,老陶赌气去上游捕鱼,就在这时误打误撞的进入了桃花源,在这里的老陶变得平和,但因牵挂妻子渴望回到现实生活,妄想同妻子一同到桃花源生活,但回家后发现妻子已和袁老板结婚生子,老陶失落的想独自回到桃花源时,他却已回不去了。剧场彩排合约的乌龙形成了两个剧组在剧场里交替彩排的局面,难以避免的相互影响、相互打断,赖声川则运用解构手法冲击观众所惯有的思维模式,将二者无形中合为一体。 赖声川也表示:“《暗恋桃花源》的创作是另一种挑战,因为在开始不是盖一栋房子而是盖两栋房子一一古一今。风格完全不一样。而放在一起,必须是和谐的,必须是一个作品。” 二、《暗恋桃花源》对空间的解构 《暗恋桃花源》对空间的解构。剧场里的舞台就是演员所表演的空间。在这部剧中,《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不约而同的来到了同一个剧院里准备彩排,由这两个剧组构成的一部戏《暗恋桃花源》正是在这个共同的表演空间的纠纷上进行了相互交替的演出。 赖声川对《暗恋桃花源》的规定情境设计为排练场地,此时舞台的空间是承载着剧组演员及各类道具的演出空间。当整场戏开始时,首先是《暗恋》剧组将舞台空间布置好,舞台空间因剧情的需要与排演已变换为上海,不再是一个排练场地。在这个安静的上海,灯光是微弱的,有一架秋千,江濱柳和云之凡这对凄美离别的恋人会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随着导演的打断,对演员的抱怨,原有的空间“上海”也被“打回原形”。无独有偶,当云之凡在安慰着江滨柳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的同时,赶来排练的《桃花源》剧组身着现代服装的演员从现有空间的“上海”后方走到了场中,这时舞台的空间不仅只是《暗恋》剧组里的“上海”,同样也是《桃花源》剧组眼里的“排练场”。 正如在《表演训练法(从——斯坦尼——到——铃木忠志)》一书中这样写道“形体渗透于空间,并在自身的变化中不断创造着新的空间。《暗恋》剧组因排练场地的纠纷被迫停止了排练,此时仍是“排练场”的舞台空间也随《桃花源》剧组的登台变换为了老陶的“家”。在老陶的家中,老陶常年虚弱,春花常年与袁老板有私情,他们三人在发生了一系列闹剧后,因作为戏中观众的《暗恋》剧组里的云之凡鼓掌,使得观众从老陶“家”中的空间里跳脱,再次回到了“排练场”。随即,剧中的老陶被迫乘船去上游捕鱼,在老陶的形体表演和道具配合下,空间又变换为了“溪流”。这时,找到场租租约的《暗恋》剧组导演从现有空间“溪流”的一侧上场,打断了《桃花源》的排练,将空间再次拉回到“排练场”。 几次剧组排练的被迫交替,在两个剧组僵持不下时,两个剧组决定在舞台的中心处贴上了一条线,将原有的舞台空间一个排练场地,分解为两个排练场地。一边是《暗恋》剧组的台北“医院”,另一边是《桃花源》剧组的“桃花源”,这两个剧组不经意间的台词交错又将原本分解的两个不相关的排练场构建为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排练场”。 不难看出,两个剧组在几次相互打断到两个剧组同台排练,在这样的间离效果中使得舞台空间被分解为剧中的上海、老陶家、溪流、台北医院、桃花源和剧外的排练场、观众席,就在这些空间的分解中让观看《暗恋桃花源》的观众打破了原有对单一的空间认知思维,重新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戏中戏的多重空间。 赖声川将《暗恋桃花源》戏剧结构中的组成部分进行“解构”,产生新的关系,打开了全新的视角,使之感受新的意识,寻找到了新的叙事方式。对于导演来说,在排戏过程中不妨可以尝试运用解构的手法,将固有的常规思维打破,在一个个元素的细微差异中探索新导演思维。 参考文献 [1]赖声川.《无中生有的戏剧——关于‘即兴创作》[N].联合报,1986.8.2. [2]林洪桐著.《表演训练法(从——斯坦尼——到——铃木忠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 [3]吴戈著.《戏剧本质新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第198页 [4]董健,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5]彭耀春.《集体即兴?时空交错与对立互动——论赖声川的戏剧<暗恋桃花源>》[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3 [6]田娇.《论赖声川<暗恋桃花源>的破坏与统一》[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7]马叔礼.《谈赖声川的戏剧》[J].自立报.1956年5月1日?2日?3日. 作者简介: 肖楚蓉(1996—),女,汉族,云南曲靖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演?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