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推行课程思政的对策建议
范文

    毕玉江

    [摘 要]财经类高校的各学科专业知识本身就属于社会科学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很多知识都会涉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财经类高校各专业课程的授课中推行课程思政工作,需要从专业知识与育德育人的有机融合方面加以思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教育主体,通过精心设计、多样化安排,真正把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当中。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13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财经类高校的各学科专业知识本身就属于社会科学学科,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很多知识都会涉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财经类高校各专业课程的授课中推行课程思政工作,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育德育人的要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思政要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各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千差万别,但是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向学生传授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是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因而,在财经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基于融合的视角来更加强调专业知识的教育与育德育人功能的有机结合。陆道坤指出,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生成性”关系,这是课程思政设计的第一要义。田鸿芬、付洪也认为,“‘课程思政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融合性”。它必须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环节相融合,才能体现它的人生教化和价值引领意义。

    财经类专业课程融合育德育人功能可以體现在很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财经类专业的各学科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联系非常密切,比如金融类专业课程中会涉及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与金融开放,国际经济学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含有我国货物贸易开放、服务贸易开放以及外资开放的进程与成就,而财政及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也会涉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发展。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我国经济整体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成就,这些为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相结合提供了非常好的融合契机与结合点。

    在此以笔者承担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例,来说明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要性与有效性。笔者曾经以中国对外贸易开放作为专题,通过引导学生对外贸开放成就进行了解,来体会我国开放包容全球治理观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梳理中国外贸发展进程、取得的成就,特别是结合图表分析2013年以来我国外贸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例如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居全球首位。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我国外贸开放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给出这些外贸发展成就之后,再来回顾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进程,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在分析过程中,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当前我国外贸领域的成就,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努力探索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成就。这样,在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

    从教学效果来看,经过有机融入、以事实来论证的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外贸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外贸开放的重要性也有了基本的正确理解。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有了充分的认识,从学生完成的分析作业中可以看到,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外贸开放对于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后的调研及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我国外贸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还是非常认可的。

    二、在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中实行课程思政需要关注的问题

    梁纯雪、眭依凡认为,人本素质和政治素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对个体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是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重中之重。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虽然有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会结合所授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但是能够有意识地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育德育人教育的仍不普遍。因此,在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行课程思政,需要授课教师从全方位育人的高度来对专业内容进行梳理挖掘,寻找并明确课程知识中的德育内容,并将其无缝融入教学过程。另外,教育本身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因此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也是有效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要求。

    (一)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对待

    在当前关于课程思政的大多数研究中,学者们都非常关注教师的作用,关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较少论述学生的作用。蒲鸿志、韦静月的研究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参与主体,也是实践教学的监督主体,让学生自觉参与监督实践教学的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体现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教育效果的好坏,离不开学生在整体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财经类高校的专业课学习中,其重点当然是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其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发现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同一类问题,在不同育德育人功能的引导下,其分析问题的视角、方法、态度、结果等都会有一定差别。因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教师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言传身教、案例分析、数据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在笔者负责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为督促学生主动思考、了解现实经济发展状况,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给学生分组并安排实际调研题目的方式,让学生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同时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比如科技发展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等,让学生进行分组研讨。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关注专业前沿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提出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并通过自身认识的提高,主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发展理念。

    (二)教师要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作用

    财经类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在育人过程中,教师既不应该是传声筒,照本宣科地把知识原样讲授出来,也不应该是照相机,只把事实案例呈现给学生。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融入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吴月齐认为,要通过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和教育、增强教师的理论自信、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等方式,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周月朋、丁兆明也指出,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教导。因而,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需要深入社会现实,把握我国现实国情,从思政育人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设计,深刻领会高校立德树人、发挥育德功能的重要性,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的“四有”好教师,在使学生引起共鸣的前提下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三)要注重将育德育人功能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各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发挥专业知识的育德育人功能,必须做好深度有机融合的工作。我们既不能脱离专业知识将课程变成了完全的思政课内容,也不能生搬硬套,将与专业知识距离较远的德育元素生硬地与专业知识共同讲授。李国娟也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可能会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因而,各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功能的发挥,是需要在专业教学与育德育人有机融合上下大力气的。

    三、加强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挖掘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在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知识内容千差万别,但是如果以德育功能作为引领,则各课程之间就找到了相通之处,就是在专业课程的各教学环节,都要体现出育德育人的内涵。在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首先需要鼓励教师有意识地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中的育德育人要素,把平时讲课过程中涉及的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梳理出来,并有意识地通过不同方式展示给学生。不同的课程涉及的育人领域是不同的,例如,管理类和金融类专业课程,需要注重诚信品质、法治观念、敬业精神的培育,而经济贸易类课程,则可以发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爱国、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在国际经济学相关课程中还可以融入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等。

    (二)从育德育人高度审视财经类高校各专业的课程内容

    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知识体系有其专业性,但是学习专业知识的最终目标还是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勇于奉献的人生观。因而,在专业知识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途径上,需要教师自己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要求,通过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来理解与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学习理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点线面的结合,从育德育人的高度来审视把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各高校可以通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培训或交流研讨,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功能的领悟与把握,也需要通过课程建设项目、教学竞赛等方式,鼓励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育德育人元素挖掘上积极投入,把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功能发挥出来。

    (三)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育人的协同效果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内容及教学安排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也造成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脱节现象,相互之间交流不多,认为专业课程就是传授专业知识的,思想教育与德育教育完全归于思政课程,因而“孤岛”现象、“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在专业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也需要在协调统一的规划下,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因为思政课教师在德育方面有专门的培养与积累,通过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项目等方式,使成熟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融入专业课程的育德功能,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育德教育感染力,树立起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可以达到较好的协同育人教育效果。

    (四)以多样化实践教学安排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的教學中还要重视实践环节的作用。要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学生也参与到教学中来。因而,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必不可少。因为专业课程中融入了育德育人的功能,需要教师设计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比如,可以通过企业参访调研、案例分析、主题辩论、实务讲座等形式,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当中,通过自己的总结来理解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成就,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奉献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语

    财经类高校的学科属性、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等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密切,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较好的基础与优势。教师需要关注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全面系统地发掘专业知识中的课程思政内涵,结合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安排,获得较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28-29.

    [2] 梁纯雪,眭依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63-70.

    [3]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4] 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5] 蒲鸿志,韦静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J].大学教育,2018(10):119-122.

    [6]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7]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8] 于冠华,李敬强.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析——北京物资学院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5):46-47.

    [9] 周月朋,丁兆明.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11):77-79.

    [责任编辑:钟 岚]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