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强化生命教育,让每颗年轻的心勃发跳动
范文

    唐卫军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中,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储备和必须的认知技能。本文提出要紧扣内容难度,促进讲述与图片融合;强化实践再现,促进知识与实践融合;增添意外因素,促进创新与探究融合;关注动态生成,促进能力与情感融合,从而为高中生成长服务。

    【关键词】紧扣难度 意外因素 动态生成 实践再现 生命教育

    高中生正处于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中,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储备和必须的认知技能。因此,在高中课程中,社会实践就编排了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为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服务。

    一、紧扣内容难度,促进讲述与图片融合

    进入高中,学生内在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较为成熟,并且已经具备较强的想象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尊重的前提下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应该完全放弃直观资源。事实上,生命体验中的很多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局里,他们内在意识中缺少相应的资源支撑作为保障。如果一味地采取抽象的知识传授, 即便是高中的学生也难以真正地理解通透。这就需要教师要从具体教学的内容出发,巧妙地整合直观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交融点,从学生接受信息的资源出发,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掌握知识,丰富体验。

    如在教学“临时担架的使用”时,教师为学生讲述了椅托式、轿杠式、拉车式、椅式搬运法、平卧托运法等多种使用方法。这些方法注意点较多,相对比较零碎,如果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听得云里雾里,根本无法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形成真正的知识积淀。因此,教师就采用了语言描述与直观图片交叉使用的策略,为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图片展示:

    教师在语言描述之后,引导学生在图文对照的過程中进一步明晰教师讲述的内容,对教师的讲述形成鲜明的感知。随后,教师再次利用这些图片,引领学生观察图片,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从而将担架使用的注意点融入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中去。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两次使用了直观性图片,对于学生吸收和理解担架使用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讲解时的图片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图文对照的平台,为准确理解奠定了基础;其次,学生描述时的图片运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鲜明的资源,借助学生的细致观察、语言组织,深化了教学效果,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强化实践再现,促进知识与实践融合

    实践性课程最大的特点在操作性和实践性,课堂教学的核心并不是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的理论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加以运用。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以知识传授为辅,以实践操作为主,在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之后,并不能立即鸣金收兵,而要尽可能运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多创设实践操作的平台,能够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吸收、强化知识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如在教学“帐篷的正确搭建”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并没有纯粹进行知识的说明,而是找来了相关素材,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在悉心聆听、认真观察的基础上逐步掌握了帐篷搭建的方法。但此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推进教学进度,而是邀请了几位同学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帐篷搭建的实践操作。教师则在观察中进行现场点评与指导,比如“铺开篷帐,找到顶点,插入支撑杆”,由于操作难度较大,教师则指导两个学生合作来完成;“再找四个角,两人持一角,将帐杆同时顶起成图片状,将防风绳一端系在帐杆顶部”,教师则相机提醒:系防风绳时打活扣,否则无法拆卸;再如,打地钉如何打很关键,首先要让内帐每个角绷紧,地钉要和帐篷的角度成锐角,斜着打入地下,再将防风绳系在地钉上,注意一定要拉紧、拉直。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相机引领学生注意:系防风绳时打活扣,否则无法拆卸,地钉像钩子一样牢牢的将帐篷按在地上,防止拔出。

    整个过程,融入了教师的演示讲解、点拨提醒以及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实践过程中,感知了方法、历练了方法,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增添意外因素,促进创新与探究融合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学习经验与能力,自主性和探究性的意识也相对浓烈,这样的教学就意味着教师要深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不对学生做过多地束缚和要求,将自主学习的权利全部交还他们,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还以上述内容中“帐篷的正确搭建”的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室里将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了实践演示。俗话说:话说千遍,不如手动一遍。实践操作带来的扎实效果,是教师多少句苦口婆心地讲解都无济于事的。但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将全体学生都带到操场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帐篷的搭建,看看哪个小组耗时最短。这一实践操作与之前的个别学生的操作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但就其本质而言区别较大:首先,这次参与的人员众多,覆盖面较广,实践操作的价值也得到全面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实践的环境完全不同:操场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状态,有了大风等干扰性因素的存在,对学生解决突发性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更严峻的考验。果不其然,不少小组在实践的过程中,就由诸多不利因素和出现的意外情况影响了进度。实践之后的点评交流过程中,很多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策略:组长在每次活动前后要组织清点物品,以防止物品的散失,导致进程缓慢;务必安全使用帐杆、榔头、地钉等材料和工具,防止在实践过程中伤害;如果遇到风雨天气,要有意识先进行位置的固定,防止错位现象的发生;每个小组成员都务必遵守活动纪律,保障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

    這些注意点的提炼并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理解,而是学生在深入实践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而形成。尤其是很多学生能够根据突发情况,进行计划的及时调整,充分发挥了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能,历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意识,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关注动态生成,促进能力与情感融合

    社会实践课程是一门融合了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视角所关注的也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性内容,而在创设的情境中设置实践训练,也仅仅是针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生命个体,尤其是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让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与生命情感的丰盈与体验结合起来,才是学生综合性素养发展最高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形式的感知与体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丰富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在教学“心肺复苏”中施行人工呼吸法时,教师分别向学生讲述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口对鼻吹气法”。但在讲授过程中,有一些男生突然莫名地骚动起来,教师听到一些悄悄的议论声:“男生和女生之间怎么人工呼吸?”显然,这是一些调皮男生的恶作剧,虽然属于一种正常范畴之内,但起码反映了他们对于生命意识的淡薄以及对这一教学内容的漠视。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一些鲜活的事例,如:华罗庚、邓丽君、马季、侯耀文的死因。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在生命前面,任何施救行为都是高尚的,都是值得赞颂的。任何所谓的道德准则和恶意的嘲笑,在生命面前都如同草芥。

    这一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感知是敏感而及时的,所作出的教学调整也是正确而有意义的。教师并没有认为这与教学的目标内容没有关系,就放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而是将其与知识有机整合,促进了学生综合性素养的提升。

    总而言之,生命是可贵的,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是每个人成长过程必须要树立的意识。高中社会实践课程中关于生命的教育,对于每个正处于青春成长期中的青年而言,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推动生命教育,为学生健康的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 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 [J]. 教育研究. 2014 (06)

    2. 陈廷余. 新课标下“无声的教育”探究[J]. 成才之路. 2016(0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