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赏析江西省博物馆傅抱石写意画展 |
范文 | 曹珺 彭舟 摘 要:在毛泽东诞辰121周年之际,江西省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展出傅抱石毛泽东诗词写意画。毛泽东诗意画是一个时代文化气象,而傅抱石是创作毛泽东诗意画的代表画家,他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为传统的山水画提出新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傅抱石;中国画;毛泽东诗词 傅抱石先生作为最早探索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的代表画家,他对毛泽东的诗词发自内心的热爱,对艺术的满腔热情和执着,促使他对有些诗词反复描绘,试验性的进行多样创作。2014年12月26日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1周年,江西省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合作,举办了《江山如此多娇——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写意画展》,展览展出傅抱石1958年至1965年创作巅峰时期毛泽东诗词写意画75幅,其中1958年至1959年间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的词意图有三幅,而在1958年至1962年五年之间创作《沁园春·长沙》词意图更是多达八幅。对画面表达的精益求精、近乎完美的追求让他的作品深入人心、过目难忘。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不仅响应了时代的号召,为50年代传统的山水画提出新的创作思路,同时也影响着新一代的国画创作者们。 傅抱石(1904--1965),我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成就卓越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史论家和书法、金石家。原名长生、瑞磷,因喜爱石涛艺术,自名抱石,生于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傅抱石出生贫寒,父亲早逝,跟着寡母一起生活,少年时到瓷器店里做学徒,虽然生活艰苦,却有机会接触艺术。后来他凭着自己的聪明与刻苦赢得了免费读书的机会,进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美术教员。1933年3月,傅抱石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校,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由于长期浸沉史论、画论,造就傅抱石深厚的绘画理论基础,对画史的精通和对古代诗词的研究,使他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溯历史,把握千古文脉,领悟中华传统艺术的真谛。 1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1945年11月发表。是毛泽东诗词中最具代表性作品。毛泽东诗词中一些气势磅礴而又充满浪漫主义情怀,极大的刺激着画家的灵感和想像力。傅抱石在1949年开始画毛泽东诗词画,而这时毛泽东的这首诗词还没有公開发表。傅抱石在他的《北京作画记》一文中叙述:“记得还是解放以前,在重庆金刚坡下,一个雪花漫天的日子,我第一次读到毛主席的名篇《沁园春·咏雪》,心情无限激动。那气魄的雄浑,格调的豪迈,意境的高超,想像力的丰富,强烈地感染着我。” 此次展览展出了傅抱石对这首诗词创作的三幅作品,其中包括傅抱石作于1959年7月《江山如此多娇》的草稿,画稿虽然不大,但也有着1959年傅抱石、关山月共同为人民大会堂所绘巨作的感觉,充满喻意、视野纵横万里的表现方法,气势磅礴、壮丽山河。而1958年的《沁园春·雪》词意画则延续了傅抱石1949年之前画作的创作风格,画面主要突出历史事件,而不是诗意,基本上人物处于画面中心,表现着一种孤高情调,在“抱石皴”基础上,增加了革命红旗和行军队伍等红色元素及符号。两幅就毛泽东同一诗词进行创作的作品,时期不同,境界不同,诠释画面的方式不同,作品带给观赏者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两幅作品在展览时在同一展板,让人印象深刻。 “取材于诗的山水画,并非用形象图解诗意,也非诗的插图,画家当有自己的创造;可是画的意境不能不受诗的意境规范。”[1]傅抱石的画充满诗情画意,但很少以诗句题画,而是诗情与画意的完美结合,而《江山如此多娇》和《沁园春·雪》词意画虽是同一首诗词,但画家创造出作品各自的意境,让人仿佛身如其境,但又各不相同。 2 蝶恋花·答李淑一 《蝶恋花·答李淑一》创作于1957年5月11日,1959年6月发表。毛泽东以这首长词的形式答长沙十中的李淑一,词中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也传递出他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关爱。画作的创作源于陈毅的深情朗诵,傅抱石感概颇多,激发了创作灵感。 如果不算《江山如此多娇》的话,傅抱石花心思最多的应该还是展览中的这幅1958创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意画,这幅作品是傅抱石此次展览中少有的人物画。中国的传统绘画强调源于物象,但经过人文化、品味、经验等的过滤超越原有的物象,表现原有物象外形的同时,还表达原物象的内在精神,表达了画家的情感和精神。傅抱石的人物画同样表达着自己的理解与心境。这幅作品中描绘了两个神话人物----嫦娥和吴刚,美丽的嫦娥在空中挥袖起舞,吴刚捧着桂花酒。对画中人物面部刻画细腻,设色简单雅致,画面清新独特。倾盆大雨的完美诠释,线条的灵活多变,嫦娥头部周围的刻意留白,使整张画人物形象突出,神气生动,而流动的画面也充满着浪漫的诗意。 傅抱石的人物画虽然传统,却气韵生动、饱含生机。“谢赫把气韵生动放在统领其余五法的首位,成为中国历来公认的论画最高准则,影响深远,”[2] 对于这一点,傅抱石着重“气韵生动”的“动”,加强了人物画中动的表达,为画面创造出一种灵动的感觉。这是傅抱石在传统人物画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解与创新。 3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创作于1963年1月9日,1963年12月发表。1963年毛泽东读了郭沫若的《满江红·领袖颂——一九六三年元旦抒怀》后,为诗中的激情感染,写下了这首气势恢宏的和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展览中傅抱石的三幅《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均让人印象深刻,表现手法夸张,视觉冲击力大。尤其是这幅1964年3月所创作的作品,画面一眼看去是一轮耀眼的红日,悬挂于云海之上,近景用松树和山石拉开画面的空间感,而仔细端详发现红日原是地球模样,上面很细致的画出中国地图、空中枯叶分飞。画法和风格与傅抱石平常的作品相差很大,画面中的政治用意明显,鲜艳的红色打破了画面原本应有的气氛,作品带有装饰画的感觉。 但如果暂且抛开创作这幅作品的政治背景等,只是单纯的从绘画进行分析,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了印象主义绘画,20世纪30-40年代,徐悲鸿也对印象派持肯定和赞赏态度,而后是建国初期的国画大改造。傅抱石是一位革新的文人画家,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其命维新的决心,在五六十年代对国画题材的突破显然是成功的,而处在黄金时期的傅抱石娴熟的国画技法也是有目共睹,但中国书画家最忌走到“烂熟”的地步,创新才是艺术的生命。而印象派从日本、中国艺术中吸收了营养,在表现语言上追求绘画的平面性、装饰性,这与傅抱石的这幅《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表现的方式与画面感觉接近。 “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傅抱石提出的这个口号,最初是源自石涛。石涛的“我用我法”、“收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强调个性、重视自然造化滋养的绘画观,一直是希望在绘画上有所创新的画家们奉为经典的至理名言。[3]石涛是一个反正统派的画家,甚至无视传统法则大胆革新,他的“我用我法”让年轻的傅抱石茅塞顿开,新颖的艺术观点和主张对后世的画坛影响也很大。但反正统不代表石涛无视传统,恰恰相反:他“借古以开今”的观点同他“法自我立”的观点一样,都说明了任何创新无不是从富有生机活力的传统中演化而来。[4]艺术的创新是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傅抱石也是继承前人的绘画图式和技法后又创造出新的图式和技法。随着西画的引入,西方艺术观念和绘画技法对中国传统国画艺术冲击,国画的改造成为必然,诗书画印的熏陶、笔墨趣味的强调以及画家个人的内外兼修的修养。傅抱石亦是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对国画和西画进行“我用我法”的创新融合,继而在时代的浪潮中求发展和突破,才能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毛泽东诗意画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部:《美术史论》丛刊,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2]李润生:《多视角美术赏析》,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3][4]余秋雨主编:《创造与永恒----中西美术史话》,百家出版社,1997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