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PNF牵张法在小学垒球投掷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邹俊 【摘 要】笔者采用文献资料、实验、测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沙溪小学田径队投掷组18名学生进行PNF牵张法在小学垒球投掷训练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NF牵张法能够显著提高肩关节、腕关节的柔韧素质,能够显著提高投手投出球的初速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投掷垒球的成绩。 【关键词】PNF牵张法;柔韧素质;垒球 投掷垒球是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三年级以上的主要教材,又是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之一。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是比较困难的。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总结,笔者体会到正确用力是小学投掷教学技术的重点,快速挥臂是投掷垒球技术的关键。挥臂时,以迅速转体收腹发力,依次带动肩、肘、腕各部位关节向前上方成鞭打动作挥动,抖腕拨指作用于球,此挥臂动作需要肩、肘、腕各部位关节具有高度柔韧性与协调性,否则难以形成上肢的鞭打动作,也就无从谈投掷效果与质量了。 PNF牵张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一般译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在康复方面的文献也译为促通疗法,是一种精神肌肉性康复方法,用于放松紧张肌肉。PNF牵张法是20世纪40年代由Herman kabat医生发明的,是一种原理和一种多方面的运动治疗方法,最初用于对各种神经肌肉瘫痪病人的治疗,被证实非常有效。近几年才将PNF牵张法用于发展运动员的柔韧素质,此外PNF牵张法也是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保持肌肉弹性、辅助发展肌肉爆发力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试图通过PNF牵张法在小学生垒球投掷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以期揭示PNF牵张法对改善肩、腕关节的效果,以及因此对垒球投掷的影响效果,为垒球投掷训练与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沙溪小学田径队投掷组18名学生。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件、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设计和构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②实验法 将投掷组16名学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8名学生同质无显著性差异,实验持续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每周训练时间相同,每次课开始为准备活动期,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按要求做完热身活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如下练习。 实验组:采用PNF牵张法拉伸肩关节、腕关节。具体操作流程为:采用收缩一放松一向相反方向牵伸的方法,以肩关节为例,有卧位和站位两种不同的姿势,在训练中可任选其一,各练习3次。 (1)卧位 腕关节前屈、后伸方法与步骤如下,实验者腕关节前屈到最大位置保持8s,使伸肌肌群产生酸胀感觉,然后在这个位置上尽力做后伸以对抗同伴施加的外力,使伸肌群做等长收缩8s,然后放松肌肉,同时向反方向缓慢牵伸肌肉,将肌肉伸展至最大程度保持8s。各练习3次。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柔韧练习方法,即静力拉伸与动力拉伸相结合,如压肩、拉肩、转肩、压腕、转腕等,练习的总体时间与实验组等同。 ③测试法 (1)肩关节前屈上举角度、后伸角度。实验前后,采用关节测量尺进行关节活动度的测定。(2)垒球投掷测定,实验前后,由非实验任课老师按同一测试标准测试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垒球投掷成绩。 ④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 实验组与对照组肩关节柔韧性比较分析 PNF牵张法与常规发展肩关节柔韧练习方法对肩关节素质的影响如表3、表4所示,表3、表4分别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肩关节前屈上举角度及后伸角度的比较。从表3、表4中的统计结果分析:(1)实验前两组的上举前屈角度及后伸角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两组前测角度水平相当。(2)实验组实验前后上举前屈角度及后伸角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即PNF牵张法有效。(3)对照组实验前后上举前屈角度及后伸角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即常规练习法有效。(4)实验后两组的上举前屈角度及后伸角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肩关节前屈上举角度或是后伸角度均大于对照组,说明PNF牵张法在发展肩关节柔韧素质方面显著高于常规发展肩关节柔韧性练习方法。PNF牵张法在牵拉练习时以下两种感受器十分重要:一种是肌梭,另一种是腱索。当肌肉受到牵拉时,肌梭也受到牵拉冲动就会传入脊髓,然后冲动再由脊髓传回到肌肉,引起肌肉反射性收缩以抵抗牵动,这种反射即牵张反射。如果牵拉超过一定时间(至少6s)腱索就会被激活(兴奋),腱索就会发出另一种不同的冲动传到脊髓,引起对抗肌反射性的放松,即在对抗肌未被牵拉之前就已反射性的放松了,这种对抗肌在肌肉收缩过程中的主动放松被称为自动抑制。PNF牵张法正是以这两种机制为依据,理论上可使肌肉得到比动力牵张和静力牵张更大幅度的伸展。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垒球投掷成绩比较分析 PNF牵张法在垒球投掷中实验应用的目的是验证其是否能更有效掌握、促进和提高学生投掷能力,表5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垒球成绩比较,从表5中不难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垒球投掷实验前后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投掷垒球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应用PNF牵张法发展上肢柔韧素质能够更有效促进和提高学生投掷垒球的能力。投掷时,以肩关节为轴,以上臂带动前臂和手,向前上方伸臂并屈腕,快速而猛力地挥臂掷球,挥臂掷球时力的传递应是连贯和快速的,肩带在鞭打掷球动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垒球运动员投掷时最后的抖腕动作,首先是腕部的柔韧,因为它是控制球的关键部位,可控垒球投掷的方向、速度,如果腕部柔韧性差,扣球时将使球失去方向和全身传递与手应有的力量。分析认为,由于PNF牵张法显著提高了肩关节、腕关节等的柔韧性,活动幅度增加,增大掷球时手臂的振幅,加快挥臂的初速度,提高了手控制垒球的能力,从而使扣投掷垒球更为有力,提高了投掷成绩。肩带肌群的全面发展,可使掷球挥臂动作放松与对抗适度,挥臂轨迹控制准确,为充分发挥肩带的灵活性和多向性的优势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PNF牵张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投掷垒球能力,PNF牵张法在显著提高上肢腕关节、肩关节柔韧素质及改善上肢、肩带肌肉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上肢的鞭打、快速挥臂、抖腕拨指掷球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投掷垒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安利.身体训练与运动损伤预防(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3(03). [2]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编写组.身体素质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