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
范文 | 吴培明 【摘 要】“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界的热词,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一素养是对于人的培养,简言之就是“育人”,也是为了让人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从容地面对各种未知与挑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旨在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借助学校这个教育平台来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也是学生适应社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指教育的本真——育人。因此,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应对社会当前的改变与未来变化的需要。 在“研学后教”理念下落实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新课标提到的“基础性、整合性与前瞻性”要求相符合,它既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着眼于数学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具备良好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技能,也就逐步形成了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挖掘数学知识技能中隐含的核心素养,这才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只有抓好核心素养,才能培养优秀的下一代。 一、“研学案”要具备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与技能,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能够落实学习目标。问题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把它分解为问题表征。“开放”就是所设计的问题可以将数学学习引向深入,能促进对问题的条件改变、对策略的选择、对结论的可能性以及概念和命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认识升华。特级教师陈智彬老师导读课的设计安排曾经给笔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陈老师极鼓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大胆质疑,在提出问题后再作深入思考。然后,陈老师对学生所提出的若干问题作分析归类,继而从中挑选出一些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此作为讲授课师生共同研讨的核心问题,其余问题则通过核心问题的辐射来解决,或者安排学生通过课外自读、研讨释疑解难。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本质和价值,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提升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掌握数学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数学知识丰富,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分离出数学因素,建立模型,通过数学进行观察分析,有利于用数学的观点说明问题,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的“数感”,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在人教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地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中,让学生取币、付币、换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基础的认识,以及比较表象的比较。在教学中,笔者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会使数学有无限的生命力,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从而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笔者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感受转化、數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在解决计算问题中的价值。整节课,笔者关注的是学生学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学习面积的课程“一张长方形纸展开”的教学中,通过把平面的纸变成立体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容积最大的纸盒,探究纸盒的容积和表面积,体会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绝不能把教科书上的数学知识简单、机械地传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优化”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弄清楚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在知识点的连结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比较、判断、选择,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上,准确安排任务是极为关键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在这一需求下,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得以诞生,它把学习任务具体化、细致化,使学生可以正确面对学习任务。这种正面的应对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升华学到的知识,使其成为一种理论体系,而这种理论化的学习体系会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运用,进而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任务驱动法中合理运用构建情景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际课程知识及任务,设置一个与其紧密结合的情景环境,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学习欲望的带动下,学生可以借由合理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最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并牢牢掌握应用学习到的知识的能力。 数学素养是一种思维形式,其主要评价指标有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时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走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误区。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本为本,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同时还要因需定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培养数学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小学生的日后学习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青少年们是全能型人才的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伟,钟绍春,尚建新.中职示范校数字化资源体系建设及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5). [2]臧建莲.任务驱动法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3]吴建希.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与方法论给化学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9(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