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范文

    汪阿运

    

    

    

    [摘 ? 要]结合《电功 电能》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的感悟,立足于教学实验的优化与创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探讨初中物理实验课的设计与实施,以丰富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实验中学,在探究中学,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设计;创新;探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 ? ?G633.7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0)26-0049-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因此,探究式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重视课堂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的创新,懂得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往往越是有独创性的实验越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越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平常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创新,如何优化实验,笔者借助《电功 电能》一课的设计探讨如下:

    一、实验和视频相结合,促进概念的建构与形成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电功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如何建构电功的概念?

    设计切入点: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卫星拍摄的地球夜景,夜晚区域的亮度显示区域的经济活力,让学生知道越是发达城市,其夜晚越是灯火通明,在此基础上,学生认识到电能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功不可没。通过情境设计,还原知识背景,让学生沉浸在光彩夺目的夜景中,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发电的呢?学生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急于解决但又难以突破。此时,教师再适时拿出准备好的分组实验器材:手摇发电机、叶轮发电机、硅光电池板、斯特林发电机等。手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叶轮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硅光电池将光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多种能量形式与电能的转化,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发电的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又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评析:初中生基本都是从初三开始接触电学方面的知识,电学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开始学习电学知识,也都是从常见的电现象入手。学生透过现象思考本质,因而教师需要设计良好的电学实验,让学生体验相关的电现象,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分组实验融入新课的教学当中,既给了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同时也会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层层递进,从生活现象入手,理解电功的本质

    课程标准提出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课程内容的理念。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与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现象或事物,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设计切入点: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已经知道如何获得电能。此时教师继续循循善诱地抛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消耗电能?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笔者播放了一段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视频:从早上起床之后,点亮电灯;早餐后,骑着电动车上班;到办公室后,给手机充电;用水泵抽水,用电水壶烧水等等。从日常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

    评析:电功概念源于生活又独立于生活,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但生活中对电的相关概念是不解释的。学生对电功概念的学习是基于经验学习的。所谓经验学习是指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电功的体验产生直接感觉认识,这种经验感觉是生活化的,虽然有助于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但也容易由不恰当的体验导致错误的概念理解。我们要想办法使经验学习上升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科学规范的认识。学生基于丰富的活动体验,通过归纳分析,知道使用用电器的过程,其实就是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而能量转换的过程其实就是做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消耗电能的过程其实就是电流做功的过程。从身边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理解电功的本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填补空白,自制实验教具,推导电功公式

    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很难通过简易的实验探究得到电功的具体计算关系式,必须通过教师适当点拨才能完成,所以应把实验探究过程作为教学的难点。

    设计切入点:本实验有两个难点,一是如何比较电功的大小,这里笔者将其转化为比较提升钩码上升的高度。二是怎样得出电功与电流、电压的关系,这里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功与电压关系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三马达串联的电路,测得数据如下:电源电压[U=16 V]。

    经过图像分析得出: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功与电压成正比。

    研究电功与电流关系时,将三马达并联,测得数据如下:电源电压[U=16 V]。

    经过图像分析得出:电压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功与电流成正比。

    结合用电器工作时间越长消耗的电功越多,最终推导出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评析:在本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直接给出电功计算公式[W=UIt],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功与电压、电流及时间有关。电流实际上是电子定向移动产生的,电流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即[I=Q/t],而电功就是闭合电路中电场移动这些电子做的功,即[W=QU=UIt]。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自制了一套实验探究教具,用相关器材测量实验数据,可以直接推导出电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对于该探究实验的设计,笔者运用了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这两种物理方法也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学生使用频率高,是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考虑的。电功的量化测量是一个难题,就目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进程而言,没有合适的直接测量仪器,通过机械功的测量显示电功的大小,学生易于理解,同时结合了能量转换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总之,实验是高效物理课堂建设的有力抓手,实验可以将物理现象直观地显示出来,通过实验观察调动学生的物理思维,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物理现象,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得到生长,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利用好各种实驗,尤其是课堂常用的演示实验,一方面要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使现象更明显;另一方面也要尝试自制一些演示实验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模型,突破难点。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使知识由抽象化为形象,由复杂变为简单。

    [ ? 参 ? 考 ? 文 ? 献 ? ]

    [1] ?吴小兵,王秀玲.自制教具系列化:以物理学史为核心的教具及实验开发[J].物理教师,2016(2):46-47+50.

    [2] ?林崇德.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3):3-10.

    [3] ?费志明.巧设物理情境与问题链发展学生思维品质[J].中学物理,2019(24):54-56.

    (责任编辑 易志毅)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32:00